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端

自古以来,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方式,也是天大的事,所以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是现实国情,供需矛盾一直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以供养更多的人口。

水稻一直是我国乃至全球的主要粮食作物。据考古发现,在1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耕种水稻,开启了水稻驯化的进程。至今,水稻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中国杂交水稻的起源要追溯到1960年前后,当时袁隆平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图1-1)。有一次,他在学校水稻试验田的选种圃中偶然发现一个优异单株,它的籽粒既多又饱满,于是他非常喜悦地采收了这株水稻的种子。但第二年试种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这株水稻种子种下后长出来的水稻是一群熟期和株高不齐、籽粒干瘪的残次品。这种现象引发了袁隆平对于经典遗传学理论(图1-2、图1-3)的批判性思考:杂种优势不仅存在于异花授粉作物中,而且也同样存在于自花授粉作物中。

图1-1 袁隆平在田间(1967年6月)(曾春晖 提供)

自袁隆平有了“水稻也有杂种优势”的想法以后,他设想可以通过培育水稻的雄性不育系,并用保持系使这种不育性不断繁殖,再育成恢复系,使不育性得到恢复并产生杂种优势,以达到应用于生产的目的。经过不懈的努力,不育株找到了,但是一直未找到恢复系,为此袁隆平不得不重新调整育种策略。他从文献上得知,在国外有人发现了高粱雄性不育株,由于没能三系配套,所以未能直接利用,最后通过南非高粱和北非高粱杂交,才成功地实现了三系配套。袁隆平由此受到启发,将育种策略应用于野生稻上,即通过远缘杂交和核置换的方法培育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由此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图1-2 《遗传学原理》 封面(李继明 提供)

图1-3 《遗传学原理》第332页(李继明 提供) uuwdKOfAXvj2wBMVF3qkSYH9LobB5aqadjbenbrG0FHihxYRakz14lonk0zry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