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升级生命软件》课程签到时,签到电脑突然中毒死机,给学员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为了重新录入学员的资料,我的同事加班直到深夜。
电脑系统会中毒死机,我在想,人脑会不会“中毒”呢?如果人脑“中毒”会怎样?
某研究生从宿舍楼顶的天台坠亡。警方调查结论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不予立案。这件事让我不由得联想到某博士生跳楼事件。两个孩子都是高学历,属于鲤鱼跃龙门的优秀学子。但这两个让莘莘学子羡慕的天之骄子却用这样的方式放弃生命,未免让人为之惋惜。
我知道一个人放弃自己生命的原因有很多,有外在的种种困难,也有内在不为人知的痛苦。我没有权利去评价什么,只是这些让人心痛的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电脑死机是因为病毒的攻击,那如果一个人按下了生命的休止符,是否也和大脑“中病毒”有关呢?电脑到了死机这一步,已经是最差的结果,在未死机之前,想必已经给使用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那人生的种种困难,是否也是我们的大脑中了某种“病毒”所导致的呢?
电脑有硬件和软件两个系统。如果用它来做一个比喻的话,人的身高、长相、胖瘦等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外在特征就是人的硬件,那什么是一个人的软件呢?
硬件通常是不容易改变、相对固定的部分;而软件是随时可以更新升级的。每台电脑的外在构成都差不多,电脑与电脑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安装的软件和硬盘里所储存的数据。人类也一样,人与人之间硬件都差不多,都是由大脑、躯干、四肢和内脏等器官组成。那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有一次,我随一位朋友去佛山,认识了一位做养殖业的新时代农民。我也是农民出身,深知做农民的不易,不仅要担心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还要担忧市场价格的影响。让我想不到的是,在聊到养殖业的风险时,这位农民朋友却非常喜欢价格的波动,因为她建了一个非常大的冷库,每当价格变低时,她就把农产品冷冻起来,还大量收购别人贱卖的农产品,待到市场回暖时出售,这样一来一回,就可以大大地赚上一笔。
同样是市场价格的波动,有人害怕,有人却欢喜,并能从中获利。人与人的差别究竟在哪里?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在《升级父母软件》的课堂上,有不少家长反映因孩子玩游戏而头痛不已,并且因为控制孩子玩游戏而产生了冲突,导致亲子关系恶化,问我该怎么办?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张国维博士,他有3个儿子,3个都是博士,他的教育成果让不少家长羡慕不已。他是如何教育出这些优秀的孩子的呢?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他的二儿子小时候也疯狂地迷恋游戏,但张博士没有像大多数家长那样指责和控制,而是和孩子一起玩,结果当然是输给了孩子。就在孩子兴奋的时候,他对孩子说:“你打游戏是很厉害,可是你打得过设计游戏的那个人吗?”这个挑战不得了,直接把儿子挑战成了电脑工程系的博士,因为这个问题让他的孩子从迷上游戏变成了迷上电脑。
同样是面对孩子玩游戏,有的家长头痛不已,有的家长却能利用孩子的兴趣激励孩子成才;同样是价格的波动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什么有的人感到“穷途末路”,有的人却能看到新的商机呢?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这不同的反应就直接决定了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的累积就是我们俗称的命运。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呢?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某件事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但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
认为,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们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事件只是激发了我们的信念系统,让它发挥作用。
ABC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人与人之间的表现各不相同?真正起作用的就是“B”——我们的信念。
信念是思想里最关键的元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一个人活着的状态。因为,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发现的一种现象。他认为:生活中10%的事情是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决定,而另外的90%则是由我们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所以,我们的信念,就是生命的软件,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可以影响我们做出那90%的决定。
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生,取决于我们生命的“软件”——信念。有时候,一念之转,足以改写一生。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原本想了断自己的生命,后来因为张国维博士的一句话,她用自己的“翅膀”飞出了不一样的天空。
这个女孩叫小艾,我认识她那一年,她正读大三,拥有花季少女姣好的容貌。但命运跟她开了个玩笑,她得了视网膜退化的疾病。随着视力一点一点地下降,她也渐渐心如死灰。“妈妈,当我看不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就是我离开世界的那天。趁我的眼睛还看得见,我想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女孩留下了这样一封让人心酸的遗书,离家出走。她母亲千辛万苦找到她,不忍心看着她放弃自己的生命,“逼”着她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张博士语重心长地对小艾说:“看不见这个世界的光明,的确很痛苦。但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失去比双眼更重要的器官,他们跟你一样痛苦。像我们这样身体健全的心理工作者很难理解他们的痛苦。而你不一样,因为你经历过这份痛苦。如果你愿意帮助他们,这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如果你愿意学习心理学,你会成为一名正常人无法企及的心理咨询师。”
这番话仿佛一束光,让小艾看到了一线希望——原来自己活在世界上还是有价值的。后来她发现,她的视力虽然退化了,听觉却变得非常灵敏。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她现在已经是一名通过电话连线进行咨询的著名心理咨询师。在她的努力帮助下,一个个跟她一样经历过生命最黑暗阶段的人走出了痛苦,重获新生。
和电脑一样,如果把人的信念比喻成软件的话,人的软件也分成两类,一类是帮助我们人生变得更好的操作系统,另一种是让人生死机的“病毒”。小艾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可以帮她清除人生“病毒”的张国维博士。如果我们没有办法遇到像张博士这样有能力清除我们思想病毒的贵人,我们该怎么办?
那些不正确的信念之所以会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是因为这些信念曾经帮助过我们,比如很多老人家挂在嘴边的“晚上洗头会头疼”。在以前,人们习惯早睡,晚上洗头只能用毛巾擦干,枕着湿漉漉的头发睡觉,长此以往,头痛是必然的。所以,在老一辈生活的那个年代,“晚上洗头会头疼”就是事实。但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家家都有电吹风,“晚上洗头会头疼”这个观点就过时了。
在我们的大脑里,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过时信念,这些信念曾经给过我们帮助,但现在却给我们的生命造成了困扰。就像电脑软件要升级一样,我们大脑里的软件也要不断升级。
要检验信念是否过时很简单,只需看看你一直坚持的想法是否有效就行了。比如与伴侣争吵时,你的想法是一定要赢。这个“一定要赢”的想法会带给你什么效果呢?对夫妻关系的维护是加分还是减分?当你扪心自问时,你会发现,去吵赢自己的伴侣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赢了争吵,却输了关系。
你的信念决定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了你的结果。反过来,你今天生活的现状就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而行为底下一定有一个支撑你这样做的信念。你的信念不改变,你的生活就会重复过去的模式。只有换一种新的信念,你才会有新的行为,新的行为才能创造出新的成果,所以,要改变命运,必须从升级生命软件开始。
每一个你“受够”了的生命困局下都有一个隐藏的病毒性信念。当你感到生活不如意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什么信念造就了今天这样的困局?是什么想法让我陷入这样的困境?把你大脑里冒出来的想法一一写下来,然后问自己:这些想法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电脑使用一段时间需要升级,人脑也不例外。
古语有云:“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见,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那么,面对困难,你会如何做呢?
自推出导师育成班至今,不知不觉已经有近400人了,我为导师们建了一个微信群,方便大家讨论、学习和成长。这个群我亲自管理,但无论我如何用心经营,一个近400人的群总是众口难调。有一天晚上,有位导师私下对我说,有些人聊的话题他不感兴趣,他感到很失望,要退出导师群。我觉得可惜,因为这不仅是退群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生模式的选择。
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有些人会选择放弃、逃跑;有些人会选择和对方对骂,也就是网上俗称的“喷子”。攻击和逃跑,是我们遇到不同意见时最常见的两种应对行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会选择对困难视而不见,忽略它的存在,或者用大脑将它合理化。攻击、逃跑或者忽略,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习惯性应对模式。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创业时期的一个股东。20多年前,我曾与另外4位股东一起创办过一家公司。其中一位姓张的股东非常聪明有才华,我很欣赏。我们在当时做了一次大型论坛,请到了一些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来做演讲。遗憾的是,那一年是文化事业的低潮,我们亏了30多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这位最聪明、最有才华的股东退出公司,选择了离开。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收到他因为去另一个地方工作而换手机号的短信,直到后来杳无音信。
有些人真的很聪明、反应很快,可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模式就是逃避。退出也许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但它透露了一个人的应对模式,你今天会在这里退出,明天就会在别的地方退出,因为没有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如果这个世界有尽头,你总会退到退无可退的地方。
而攻击型模式的人,当遇到困难或不同的意见时,他会去批评、去指责,去找一个该为此负责的人,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样,自己就像个成功者似的,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样做虽然摆脱了自己的责任,却于事无补,还处处树敌。
那究竟是攻击型好,还是逃跑型好呢?从心理学研究来看,攻击、逃跑和忽略,是人类求生存的本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不能打又跑不了时,就忽略它的存在。事实上,这3种本能都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只是动物求生存的本能。可我们人类是拥有智慧的生物啊!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这些原始的应对本能上,我们与一般的动物又有何不同?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面对困难,首先问问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事情变得更好?做一名建设者,而不是抱怨者、逃跑者、袖手旁观者。建设者无论能力大小,至少他是负责任的。当一个人能够为一件事负起责任的时候,就离解决困难不远了。
回到前面提到的,当你对微信群感到失望时,作为群里的一员,你除了逃跑、攻击或忽略它的存在之外,是否能拿出什么建议来?或者你能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提高群成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价值呢?
如果我们总是把一个群体的责任推给别人,那究竟谁才是该为此负责的人呢?
一个人的应对模式一旦养成,他在哪里都会用同一模式去应对。在婚姻家庭里也是如此。不信你留意那些出现了问题的家庭,他们不是在互相攻击对方,就是选择离婚逃跑,或者是忽略问题的存在,貌合神离冷漠地生活在一起。而那些幸福的家庭呢?一定有一方是建设者——为建设一个温暖的家负起责任,遇到问题时主动去解决。当然,最好是一家人都是建设者,同心合力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