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时候读唐诗,几乎都是囫囵吞枣地背下来,能应付学校的作业和考试就行,从来没有想过诗歌背后的故事。

长大后更是和唐诗绝缘。因为诗人被贴上标签,李白是潇洒的酒闷子,杜甫是忧国忧民的苦哈哈……在固定认识的标签下,实在对他们提不起兴趣,因为已经自认为懂了嘛。

那时候反倒喜欢读历史,尤其是汉朝、三国、唐朝,读得多了便往深处想:为什么刘邦能赢?为什么韩信一定要死?为什么武则天可以当皇帝?这样想得多了,又涉及到另一个方向:历史的背景和人物的情感。

读唐朝的历史,唐诗是绕不开的高峰,它散落在唐朝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寻求赏识要写干谒诗,送别朋友要写送别诗,为国点赞要写边塞诗,甚至喝酒、求爱、无聊、吐槽都要写诗。可以说,诗歌是唐朝的微博。

把唐诗和诗人放在历史的背景中揣摩,经常会有一种感动。

以前读李白,总是被“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等鸡血搞得热血沸腾,仿佛李白就是没有烦恼的谪仙人。李白虽然一辈子想当官,但又不把皇帝和权贵当回事,简直是古往今来读书人的终极理想。

可细细想来,这些鸡血背后却是李白一辈子的颠沛流离。他想做的事情没有做成,理想也没有实现,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快六十岁依然在到处投简历找机会。从少年到老年,李白始终在奋斗。这种不屈的斗志,让我想起刘备“髀肉复生”的感叹。

谪仙人的李白可以让我们羡慕,而肉体凡胎的李白才让我们感动。

作为唐诗的代表,杜甫则是另一个典型。

他年轻时做过纨绔子弟,没有经历过世间的苦难,也不知道人生要经历多少坎坷,张口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象牙塔里的中二少年没什么区别。直到被社会按在地上摩擦,经历了没米下锅的窘境,杜甫才算接了地气。而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杜甫看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才算完成了凤凰涅槃的升华。

这种升华倒不是忧国忧民,因为忧国忧民的人多了,不缺杜甫。我觉得杜甫最让人感动的,是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并且和普罗大众站在了一起。读杜甫的诗总能感受到一种慈悲的善意。

孔子曾经奔走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以前不知道他到底图什么,有吃有喝有学生,好好过日子不好吗?何必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狈?后来才知道,总有人爱惜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如果可以,他们宁愿割肉饲鹰。

孔子是这样,杜甫也是这样,后人把他们称为圣人。这样的杜甫,实在让人高山仰止,所以在读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时候,总有一种莫名的心疼。

唐诗从来不是干巴巴的一首诗,唐诗的背后是历史的跌宕起伏,是诗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

没错,最终落脚点应该是“情”字。

唐朝灭亡已经一千一百多年,诗歌也早已从生活中消失,但唐诗中的情感却能跨越千年,让我们感同身受。

我在十二岁时就离家求学,从那以后再没见过家乡的春秋,只有夏天的西瓜和过年的饺子,工作以后更难回家,有时候一年四季都在外漂泊。记得有一年春节,同事们都回家了,只有我在办公室值班。朋友圈是别人家的团圆,窗外是异乡的烟花,我突然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可不就是这样嘛。

人一辈子总有遗憾和不甘心,偶尔会想:“如果当初换一种选择,结局是否会不一样?”这种时候,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夜深忽梦少年事”,就足以让人泪流满面。千年来,中国的社会制度变了,劳动工具变了,穿的衣服、说的语言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内心的情感。这些情感被唐诗记录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不能不说是幸运,午夜梦回依然可以庆幸,曾经有人如此懂你。

那些唐朝诗人不得志的吐槽,悲悯的善良,执着的奋斗,内心的底线,爱情的追寻,交织起来就是一幅璀璨的烟火人间。

读唐诗,读的终究是自己。 q24MyS9xjXJzbkcG73ExW+j9QP+9jv5lhiEE/3b/5gdAGzhvYzm7VtTJvYwwmuy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