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费瞧病

很多朋友好奇,古代人到底是怎么看病呢?我今天就跟您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提古代人看病,不知道您各位怎么想,反正我脑子里就想起来上学的时候有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说的是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故事。扁鹊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名的神医。扁鹊,姓扁名鹊,就是鸟儿让车轧扁了——这不对!瞎猜的!扁鹊不姓扁,姓姬,秦氏,名字叫越人,所以叫他秦越人也行,叫姬越人也行,“扁鹊”是患者对他的尊称。

说完扁鹊,咱们再说另一位主角,蔡桓公。据考证,扁鹊见的这位蔡桓公不是蔡国人,而是齐国人,叫田午,是“田氏代齐”之后齐国的第三位君主。这主儿能当上齐国的领导人,纯是因为他有一特点:下手黑。他把前任领导人和挡在自己前面的继承人都宰了,才当上的国君。当然,他最为人所共知的毛病就是“讳疾忌医”,怕别人说自己有病。

扁鹊老早就看出他有病,一连劝了他三回。等到第四回扁鹊再见着田午,老远就看出不对了,招呼都没打,扭头就走。田午愣了,心说:“你有病啊?”这时候要按我的逻辑,扁鹊得回他一句:“你有药啊?”当然了,人家扁鹊不能这么没遛儿,就一直往回走,也没朝两边看。后来田午还派人问过他:“怎么见我们国君不带打招呼的?”扁鹊就给来人讲自己的道理,其中他专门提到了几种治病的手法,分别叫“汤熨”“针石”和“火齐”,也就是“热敷”“针灸”和“汤药”。换言之,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用这些方法来治病了。

我们今天一提到中国人过去治病的方法,就是这些针灸、汤药等手段。其实古代的治病手段千变万化,很多您以为咱们今天才有的方法,过去早就有了,而且过去经常有一些神奇的手法,能把人从阎王手里给拽回来,咱们今天挨个儿介绍一下。

中医外科

一般认为中医擅长内科,西医擅长外科。其实不是,两种医学都是内外兼修的,中医的外科手术也很强大。咱先说个小手术,说出来您可能认为这也不算个手术,就是下尿管,给一些不能自主排尿的病人,用导管把尿给排出来。说到这儿,您可能会说:“这个我在历史教材上看过,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导尿术是孙思邈用葱管儿给病人导尿。”您说的没错,药王爷孙思邈的确干过这个。

据《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说是唐朝有个男的,憋着尿出不来,让药王爷孙思邈给看见了。孙思邈先给开了个方子,病人喝下去没管用,眼瞅着膀胱都快炸了。情急之下,药王爷看见小孩儿在那儿吹葱管儿。在农村,小孩儿没什么玩儿的,拿根葱管能玩儿半天。药王恍然大悟,也拔了根葱在那玩儿,也玩儿半天,最后病人卒——那就瞎胡闹了。他没像那孩子一样,而是用葱管做了导尿管,帮病人把尿排了出来。

然而您可能不知道的是,孙思邈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早在晋朝,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方士,葛洪葛道爷写了一个《肘后方》,里面就记载了临床上怎么用导尿术给病人排尿,这比孙思邈还早三百年。除了导尿,还有一种手术更早就有了,跟导尿术离着不远,为什么说离不远呢?一说您就明白——剌痔疮。

您该说了:“你这离不开这一亩三分地儿了!”您看,我刚跟您说了扁鹊的故事,响们今天说的是病,哪儿有病咱说哪儿,我只是想告诉您,中医在很多您想不到的领域都早有建树。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割痔疮手术的记载,随后经过发展,治疗的方法不断地进步,很人性:先用一种草药熬成水,再用这种水煮一根线,把这线提溜起来,用这根线把痔疮套住,拴个活扣儿,一点点地让这个痔疮变成一块死肉,工夫大了,它自己就脱落了。您听着似乎挺费事,有省事的,西医过去治痔疮省事,直接拿大烙铁烧红了,往上一摁,哧啦——哪位琢磨琢磨那个画面。

除了这些小手术,《列子·汤问》里还记载过一个让您想象不到的超级大手术,主刀大夫就是神医扁鹊。患者的名字也记得清清楚楚,一个叫鲁公扈,一个叫赵齐婴。俩人这病啊,特别有意思,不是身体上的毛病,全是性格上有缺点。老鲁是“志强而气弱”,老赵是“志弱而气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有想法,但是什么都不敢干;一个是没脑子,一点火就着。最后扁鹊怎么给治的呢?给俩人换心脏。怎么换的咱就不说了,最后的结果是俩人全都被治愈,脾气也都改了。

诸位,这可能是有记载的世界上首例换心手术,但是今天您一听,这事儿得存疑。咱先不说他俩的心脏能不能配上型,就说一个问题,按咱们今天科学家研究出来的,人想事、做事都是大脑在支配,跟心脏没有关系。可是传统的中医认为心才是人的支配中枢,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故事诞生。您得问了,既然只是个故事,那么为什么我要说这个呢?因为跟接下来咱们要聊的有关系。接下来咱们要说的,就是古人是怎么治疗心理疾病的。

心理疾病

传统中医有个说法,叫“六不治”。就是有六种人,不能给他们治病。您一听又该问了,医者父母心,怎么还有不治这种说法呢?我举两个例子来说说。

头一个叫“骄恣不论于理,不治”,就是说这人老是自以为是,不讲理,或者仗着权势欺压人,这种人别搭理他,愿意死就死去吧,不能给治。还有一个叫“信巫不信医,不治”,就是你不相信大夫,信神信鬼,没法儿给你治。

为什么这两样不给治?人的性格、爱好跟治病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古人高明的地方。古人认为,病往往不是你身体出了问题,而是你的价值观念、思想上出了问题,所以有些人的病,不是大夫诚心给你治就能治得好的。

老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你人活得阳光、凛凛一团正气,那就很少生病。相反,天天獐头鼠目,鬼头鬼脑,俩眼没事老带着邪光,那你不得病谁得病?所以说,古人历来讲究治人得治心。

古代还有一篇文章叫《七发》,里面讲的是楚国的一位太子有病,什么病呢?就是天天没精神,听力也下降,还老是心惊肉跳的,性格也变得喜怒无常。一听您就明白,这是精神疾病。这时候,从吴国来一个人,给他讲了一个方子,怎么不吃药不打针不做脑CT,就把病治了。说出来,他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就是听健康的音乐、合理调节饮食、合理化出行方式、跟朋友多参加户外娱乐,还有就是用心观赏大自然的风光。这样一来,这病不治就好了。

我们现在治疗心理疾病开的“药方”,就是这些东西。《七发》这篇文章是西汉写的,作者是汉朝著名的辞赋家枚乘。他写这篇文章本身有学术目的和政治目的,但是无意中,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综合方案。他不是大夫,但他表达的是真正的医治人内心的理论。

急救措施

精神疾病大多是慢性病,很少有一下子就治好的,但是有些病,就不那么容你有工夫慢慢来了。医院里都有急诊科,一些急性发作的病或者意外伤害,你得马上就投入治疗。古人没有强心针、救心丸之类的东西,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古代有这么一个例子,很让人震惊,叫“苏武自刺”。

都听说过《苏武牧羊》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里边有这出戏,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汉书·苏武传》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苏武被汉朝派往匈奴做使节,结果莫名其妙卷入了匈奴内部的叛乱事件,匈奴人借机把他给扣下了,后来让他在北海牧羊。这里的北海,有一种说法就是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这一待,就是十九年。十九年间,他饱受折磨,但坚守民族气节,让匈奴人都不得不佩服。后来经过多方努力,苏武还是回汉朝了,并且被人视作民族英雄。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那么“苏武自刺”是怎么回事儿呢?刚卷入那场内乱的时候,苏武就知道这次出使失败了,愧对国家,拔刀自杀。人当时就死过去了,旁边的人看见了,赶紧找人来急救。

《汉书》上没有记载苏武扎在哪儿了,但肯定不是脖子或者心脏,要是这俩地儿,也甭救了,咱们估计就是肚子还是哪儿。急救人员来了,一瞧,赶紧采取措施,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凿地为坎,置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什么意思呢?地上挖一坑,里面点上火,这火还不能有烟。在火上搭个架子,把苏武架在上头,轻轻地拍他的后背,把里面的瘀血给弄出去。折腾了半天,苏武抢救过来了。

针对苏武的这种急救不是个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也记载了相同的手法。古人用火烤伤口,是为了避免伤口发炎;拍打伤者的后背,一个是刺激他的血液循环,另一个就是避免内出血在里面形成瘀血,也防止血液倒灌,影响呼吸。总之,看似难以理解的急救措施,暗含着清晰的科学原理,不佩服不行。

咱这儿得着重提一句,从对苏武急救的这个过程来看,古人治病并不是咱们现在以为的那样随心所欲,大夫根据自己的判断随便地就把病给看了,不是。它往往是有自己的一套操作流程,也就是说,古人看病往往也要像咱们今天看病一样,走固定流程的。

糖尿病

外科、精神科、急救科的咱都讲过了,接下来咱们说说内科。说内科,咱们拿哪种病举例子呢?这玩意儿我最了解了,因为说相声的好几位都有这种病——糖尿病。

糖尿病,古代叫作“消渴症”,因为糖尿病的一个症状就是患者老觉得口渴,一觉醒来,嘴里一点儿唾沫都没有,难受得不行不行的。那么古代人是怎么治这种病的呢?方法很多。中医根据你患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款式”,给你先定个性,大概是分成三种:上消、中消和下消。所谓“上消”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肺热,嘴里没唾沫。“中消”就是你胃热,老爱吃东西,但是身体还消瘦。“下消”就是咱们常说的尿糖了。

每种情况,中医都有不同的方子给你治,但在这儿咱们就不细说了,咱们说个偏方儿。《本草纲目》中记载,宋朝有个人得了糖尿病,是靠吃梨缓解的,据说到现在还有人用这个方法。按理说,糖尿病不让吃糖分高的,可人家说了,吃梨还得是甜梨。你像鸭梨啊、雪花梨啊,这都行;什么铁梨、面梨这种酸的还不行。当然了,人跟人体质不一样,我说的这个绝不是万能的,各位有糖尿病的别听完我说这个,出去就买一车梨坐那儿吃,这个两回事。您有病该找大夫找大夫,咱介绍的是古代的情况、现象。

公费医疗

说到看大夫,我又想起一个问题来,就是医疗制度。其实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公费医疗了。

《红楼梦》里就有一个场景,宁国府的大少奶奶秦可卿得病了,贾家就找来几个太医,给她治病。贾母得病,也是请的太医,而且里面还明文写了,来的大夫穿的是六品官服。

根据书里面的描写,太医来了给看病,不但得仔仔细细,还得自己带药,临走的时候连个诊费都不收。这一点,至少能反映明清时期,一些个高级官员是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公费医疗的。

咱们再举个例子。早在南北朝时期,国家就专门设置了机构,负责公费医疗,比如当时朝廷设立了尚药局。到元代,又设立了御药局。御药局是负责宫廷里面的医疗卫生工作的。尚药局负责的就多了,什么王公大臣啊、边疆在京都的主要官员啊,甚至负责皇上家保卫工作的那些大内的保安,有病有灾儿了,都得归'它管。当然了,咱们说得清楚,您也听得明白,这种公费医疗老百姓是享受不上的,都得是有品级、有地位的人,和我们今天的公费医疗还是有所不同的。

聊了这么多,也许各位对中国古代的医疗情况有了全新的认识。直到现在,学术上也好,民间也好,对于中西医还是有很多的争论,在这儿咱们不涉及这些。您要明白的是,中医绝不是随便来个人,开方子抓药就成的,古代的医学体系是一套庞大、复杂的知识架构,很多我们以为今天才有的东西,其实古代就已经有了,而且古人的很多手法我们今天还在用,甚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fyFsaKrQo9eO81CUFT2I8hRF8Fp0XzChRJnbv+sdsys4ruWFnVBZquCZOieZV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