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富豪的枯燥生活

跟您聊点儿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有钱人。

从古至今,有钱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咱一般老百姓都想知道知道。千百年来,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这好奇心。也难怪,经常能接触到的你就不好奇了,越触不到越好奇,所以想了解有钱人并不是什么仇富心理,更不是什么“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我听人说,有钱人的生活也跟平常人一样,吃饭睡觉、仨饱一倒,俩脑袋扛一肩膀——不对,人家是俩肩膀扛一脑袋。反正思来想去、想去思来,咱们什么样,人家也什么样,有钱人居家过日子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儿。今天的有钱人我就不说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还是聊聊古代有钱人都摊上过什么烦心事儿吧。

范蠡救子

《聊斋志异》里有一篇故事,叫《镜听》,讲的是一个老太太偏心眼儿的故事。这老太太有俩儿子,都是读书人。大儿子成绩好,考科举的成功率高,这当妈的就老向着他,连带对大儿媳妇也高看一眼。小儿子成绩一般,所以连小儿子带他媳妇儿,老太太都看不上。俩儿媳妇一块儿做饭,大儿媳妇能歇着,二儿媳妇累死老太太也不心疼。结果在二儿媳妇的督促之下,二儿子像他哥哥一样,也考中了功名,老太太没办法,得了,俩儿媳妇都歇着吧,自个儿下厨房做饭去。像这种爹妈偏心眼儿的故事,《聊斋志异》可写了不少。其实历史上这种事儿多,您比如有那么一个富商大贾,就因为老太太偏心眼儿,致使家破人亡。

形容人有钱往往有个说法,说这家有“陶朱猗顿之富”,其中“陶朱”“猗顿”分别指的就是两位富商。猗顿咱们有机会再讲,今天说的事儿跟那个陶朱有关系。“陶朱”的全称是陶朱公,春秋时期人。提他,您可能不了解,提他另外一个名字,没人不知道,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战略家,范蠡。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人。这个宛地三户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春秋末期他投奔越国,帮助越王勾践兴兵灭吴,之后急流勇退,弃政从商,定居在哪儿呢?宋国的陶丘,也就是今天山东的定陶,自号“陶朱公”。

范蠡的从商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曾经三次散尽家财。但是人家本事大就大就在这儿,家财散尽,照样还能挣回来。《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他的主要经营方式就是商贸,另外也可能从事过农业或者渔业,总之他发财的道儿很多。不光钱多,人家家里人口也不少,光儿子就仨。可是仨儿子都不省心。大儿子吃苦耐劳,懂得居家过日子,会省钱,但是自尊心太强;二儿子做事冲动,爱惹事儿;三儿子那就是个少爷羔子,除了花钱不懂心疼,没大能耐。

这一年,家里出事儿了。二儿子在楚国犯了法,犯的还是个死罪,眼瞅着小命儿就没了。可是天无绝人之路,事情有了转机。那个年头,家里出了事也得满世界打听去:有没有办法?范蠡满处托人去问,最后得了消息,说是花钱能把二儿子的命给保下来,但这钱有点儿多,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说得用“黄金千溢”。“溢”同“镒”,一镒等于二十两或者二十四两。咱们按最小的说,那也是黄金两万两。钱虽然多,救儿子要紧呐,何况家里又不是没有。于是就让自己的小儿子套上车,装好了钱给楚国那边送过去。就在这个时候,出岔头儿了。

咱说了,他们家老大自尊心太强,一听爸爸把这么大事儿托付给老三,心里老大不乐意,跟他爸爸打起来了:“家有长子,国有大臣,这么大事儿您不叫我去,叫三弟去,您是不是嫌我废物?您要是真这么想,您来句话,我现在就死去,不招您不待见。”说完了,要撞墙自杀。

这个时候,孩子他妈出来了,老太太偏向大儿子:

“老头子,你这事儿办左了。老三去了,老二也不一定救得回来。现在老二没回来,再把大儿子窝囊死,咱们日子还过不过啊?”老伴儿也闹,儿子也闹,范蠡让缠得没办法:你们说了算吧!就让大儿子去了。结果怎么样?还真不错,大儿子拉着钱去了楚国,钱怎么拉过去的,又怎么拉回来了,原封没动,只不过回来的时候,多加了一样东西——他二兄弟的死尸。

怎么回事儿呢?范蠡最清楚,老三是一少爷秧子,花钱不知道心疼,钱送过去眼都不带眨的,只要钱一给出去,二儿子准回来。老大则不然,知道爸爸挣钱不容易,所以这钱肯定舍不得给。只要他一时想不开,这事儿准砸。果然,事情的发展跟范蠡预计的一样。

老大到了楚国以后,一开始钱是送出去了。楚国人够意思,也没打算真要这钱,商量着这钱不动,先把老二放了,回头再把钱还给老范家。可是老大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一看人家没动自己家的钱,又听说二弟要放出来了,脑子一热,把钱又要回来了。人家一瞧:什么玩意儿这是,拿我们当猴儿耍呢?钱不要了,死尸你带走!

有道是知子莫若父,深知经商之道的范蠡早就看透了事情的发展,可是你再有头脑,有些事情也无法控制。确实就像他老伴儿说的那样,大儿子要是自杀了怎么办?他也只能妥协。这或许也是有钱人家为什么能摆平商业上的事儿,却摆不平家里事儿的原因。

琴挑文君

养儿子不容易,养闺女是不是就省心了呢?也未必。我再跟您说一个有钱人家养闺女的事儿。

西汉,全国有一家巨富姓卓。老卓家是当时的钢铁大王,专门从事钢铁冶炼的行业。关于他们家冶铁还有一个小故事。

他们家祖先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原来就是从事金属冶炼的。秦始皇灭赵国以后,强行把他们家迁到了四川。当然了,迁走的也不光是他们一家,还有别人家。到了四川以后,别人家都贿赂当地官吏,要求把自己家安置在离中原故土近的地方。老卓家不一样,要求往远处走,为什么呢?老卓家认为离着近没意义,一家大小活下来才是王道,近处的地儿没什么出产,得找物产丰富的地方定居才行。最后他们家迁到了临邛,开山凿矿,重新干起了老本行,家族企业又兴旺了起来。

咱们要讲的,是老卓家在汉景帝、汉武帝时期的一件事。当时卓氏集团的董事长叫卓王孙,到了他这辈儿,卓家已经是当地首富,光手底下使唤的仆人就有八百多人,造反都够了。您想啊,陈胜吴广造反的时候也不过九百人,规模差不多。能养得起这么多人,人家的家底儿可想而知了。

卓王孙有个闺女,太有名了,叫卓文君。卓文君不是现在有名,当年就有名,小的时候名声就传出去了。长得好,才学也高,尤其弹琴最厉害,唱个太平歌词,打个快板儿,什么都会!不管怎么说吧,卓文君少年之时就已经是流量级的明星了。

模样好,才学也好,求亲的差点儿踢破门槛。那时候结婚也早,十六岁卓文君就出门了,可惜没过几年,丈夫死了。仗着西汉那会儿婚姻对女性还没那么不友好,女的不需要给丈夫守节,卓文君在丈夫死了以后就回了娘家。这一回娘家,好些人就又有机会了,其中出现了当时另一位流量级明星司马相如。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副对联。“卧龙”,都知道是诸葛亮;“两司马”,指的则是司马迁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当时的名望很高,《史记》中他单独有列传,说明在当时确实有影响力。

这样的名人,卓王孙早就想见见了,但是一直见不着,人家腕儿太大,县长家里想见见都得三番五次地请。功夫不负有心人吧,有一次卓王孙家里开派对,把司马相如给请来了。司马相如当时挺给面子,当众还弹了一首曲子,满堂的宾客是大饱耳福。但这耳福对于卓王孙来说可是后患无穷,司马相如弹一首曲子不要紧,他卓王孙愣是把自己的闺女给搭出去了。

咱说了,卓文君这会儿已经回娘家了,司马相如弹的曲子她也听见了。这一听,可了不得,把卓文君这个孀居之人给打动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琴挑文君”。从此,卓文君就放不下司马相如了,后来经过一番运作,卓文君背着他爸爸,跟着司马相如跑了。

把卓王孙气的呀!一家女,百家求。你司马相如也是当世名人,看上我闺女跟我说啊,咱走正常程序啊,你偷偷把我闺女拐跑了算怎么回事儿?这算你品质低劣还是我家教不好啊?老头差点儿得脑血栓。最可气的还不是这个。过了些日子,卓文君带着司马相如又回来了。怎么呢?司马相如家里太穷,卓文君过不了穷日子,就主动拉着丈夫回来了。回来你倒是找爸爸说说啊,没有,跟司马相如在临邛开了一间酒吧。卓文君卖酒,司马相如在那儿刷盘子,这就是有名的“文君当垆”。

老头儿更疯了,这是寒珍我来了?你卖酒我不拦着,那是你活该,谁让你跟人家穷小子跑了呢?但是你远点儿卖去,丢人给我丢到家门口儿来了。还好是亲闺女,这要换了别人,老头儿可就要杀人了。就在这时候,来了个朋友,给说和来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详细记载了这个人怎么说的,原文我就不谈了,大概意思无非就是劝劝:“闺女已经是人家的了,你再棒打鸳鸯也不好看。何况两口子都是流量级明星,也不算不般配。您消消气儿,就当闺女出门子了,您给份嫁妆,把他们打发走就完了。”

说归说,闹归闹,毕竟是亲闺女,卓王孙到底还是心疼。再加上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面子上的确是过不去。有道是“听人劝,吃饱饭”,卓王孙最后还是拿出一份“嫁妆”给了两口子。这份嫁妆有多少呢?“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反正打这儿起,小两口就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咱们说男女自由恋爱,父母不应该管,但是你站在卓王孙的角度,就是搁今天,他的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婚姻大事,在咱中国意义特殊,所以父母、子女还是尽量沟通,别闹得不愉快。

糜家兄弟

咱们再讲一个兄弟之间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很多人应该知道,这主人公呢,在《三国演义》里台词不多,但是出镜率还挺高,他就是东汉末年徐州地区的首富、后来昭烈皇帝刘备的大舅子、官拜安汉将军的糜竺糜子仲。

糜竺这个人是刘备早期的谋士,可是看过《三国演义》的您也知道,糜竺没给刘备出过什么像样的谋略。他对刘备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把妹妹许配给了刘备,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糜夫人。要不是糜夫人的高义、烈性,刘备的儿子刘禅可能早就死在了长坂坡。

其实糜竺对刘备的贡献远不止此。老糜家在东汉末年可了不得,家里那钱说出来能吓死人。《三国志》记载,糜竺家里“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这里面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咱闹不清楚,但是您也知道,写《三国志》的陈寿离刘备他们那个时代并不远,应该不至于瞎写,所以可信度极高。用现在的话来说,糜竺不光是刘备的大舅子,还是刘备的“金主爸爸”。

糜竺不光在钱上支持刘备,在政治态度上也完全站刘备这一边。刘备在徐州混得不好的时候,曹操曾经向糜竺伸过橄榄枝,但糜竺拒绝了。也就是说,他资助刘备并不是一种商人的投资,而是从心里认同刘备。

关于糜竺的故事并不多。《搜神记》里有一个关于他的神话故事,被《三国演义》采用了。说有一次呢,他在路上救了一个大美女。俩人同坐在一辆车里,糜竺一点儿闲杂的动作都没有,眼睛也是直视,生怕余光扫到美女身上。后来美女告诉他,自己是火神下凡,要给他们家降点儿火灾,看他是个好人,让他提前准备,说完就不见了。糜竺一到家,赶紧让人把值钱的东西都搬了出来,果然,着火了,把房子几乎就烧成白地。不过房子虽然没了,家底儿却保住了。

这只是个传说,算不得数。即便是真的,这也不是糜竺最糟心的事儿,他最糟心的还是他的弟弟,刘备的另一位大舅子糜芳。

糜芳也是刘备早期打天下的元老,很拿自己当回事儿。《三国演义》里,糜芳几乎就是个废物,在长坂坡还诋毁赵云。其实历史上,他在刘备手底下是有过战功的。刘备几次被人家打趴下,都是糜芳替他收集残兵、组织队伍,再回到刘备身边。

小说里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历史上没记载,糜芳对刘备不离不弃却写得清清楚楚。京剧《古城会》里,关羽撇刀斩蔡阳,其实历史上击杀蔡阳是刘备干的,那时候跟在刘备身边的就是糜芳。

好死不死,刘备入川之后,糜芳就给安排在了关羽手底下。关羽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刚愎自用,性情傲慢,最看不起文人和糜芳这种在他眼里依靠裙带关系的人,俩人有矛盾。最终,糜芳忍受不了了,在公元219年投降了东吴,里应外合,杀了关羽。

糜芳反叛之后,糜竺都快崩溃了。一辈子的付出,一夜之间化为流水,只好向刘备请罪,好在刘备没难为他,还好言安抚。糜竺本人的心却已经碎了,没过多长时间便惭恨而死。后来糜芳呢?小说里说他被吴国送了回来,遭万刖凌迟。实际上,他在吴国虽老被挤兑,但还是善终了。

老话说“大丈夫难免妻不贤、子不孝”,古代的这些富豪之家怕的也是这个。《红楼梦》里,探春曾经说过:这么大的家业,从外面杀是杀不完的,就怕内部出事儿。

最后说一句话,咱们大家共勉:家和万事兴。 WLX2E5AY7J14fHHd2W7lJ27ARCyPJtntDacb69licSJDYkX/f15xhAlQQsv7R+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