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服从需要 结缘光学

“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是金国藩形容自己前十几年的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

毕业于北京大学机械系的金国藩自幼就对机械非常喜好,经常将自行车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还自行装制矿石收音机、收发报系统。1950年毕业时,成绩优异的金国藩留校任教。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金国藩来到清华大学机械系,从此开始了与清华园的不解之缘。

初到清华园,适逢国家建设急需大量工程建设人才,学校大量招收学生,需要更多的教师承担全校性基础课的教学任务,金国藩被分配讲授“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两门课程。由于使用苏联教材,讲前面部分的时候竟不知后面部分的内容,金国藩只能边学边教。两年之后,根据学生们技术基础课程学习的需要,金国藩又被分配讲授“金属切削原理”,他专程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了半年,回来后便开设了这门课程,一讲就是5年。这期间,金国藩还被任命为金属切削实验室副主任,他尽全力开设了金属切削原理的实验以及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实验,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向切削力测力仪。此后,金国藩又被调往新成立的陀螺仪器专业讲授“航空仪表与传感器”。

1965年,金国藩再次服从需要,从陀螺仪器教研组调往光学仪器教研组,任国防工办下达的“劈锥测量机”研制任务的课题负责人。这次调动,让金国藩从此与光学结缘,在这个领域里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近50年。

每次转变,金国藩都感到肩上责任很重。但他并不畏惧,而是团结组里其他教师一起迎难而上。在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劈锥测量机”的研制过程中,对光学一窍不通的金国藩从零学起,带领青年教师们查阅资料,向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自己动手改造和研制试验设备,到工厂亲自加工……1969年国庆前夕,他们终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试制成功,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成本也远远低于从国外购买一台测量机的价格,这项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我搞光学是逼着上,憋着气干,干中学,靠集体发展提高。”回顾自己开展光学研究的历程,金国藩这样说。 Yp5G/asKiXrmZvqLM3SSKD1xa6u2nPOPPjLosrJtKu6IcyYq7RREStrj6zEK2D7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