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缘起:数字化时代下的新“动态”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对于建筑自身的动态想象从未停止,从游牧时代的帐篷、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Vitruvius)在《建筑十书》中提到的可根据场景变化的库里翁临时剧场(Theatre of Curion)(图1) ,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师罗伯特·瓦尔图里奥(Roberto Valturio)设计的可伸缩防卫塔,再到工业革命时期,诸多建筑师一直进行着对建筑“动态”化的尝试,其中英国建筑师塞德里克·普莱斯(Cedric Price)设计的可移动的大型建筑综合体欢乐宫(Fun Palace)(图2)最具有代表性,为后续互动建筑(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的发展提供了方向。20世纪60年代阿基格拉姆派(Archigram Associate)的理论,表达了建筑师对建筑与人互动的追求:“建筑并非时刻存在或是静止的,而应该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出现或者消失。” 1982年查尔斯·M . 伊斯特曼(Charles M.Eastman)提出建筑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整体的反馈系统 。使用者对建筑需求的反馈可以控制建筑,使其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即“适应性-条件式建筑”。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对互动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其从理论走向了实体建构的实验,交互式体系结构已广泛存在于公共场所、居住空间(房屋自动化 )、工作空间以及医疗环境,但这些“动态”主要体现在响应自然和可持续绿色建筑中,用以提供更好的气候环境控制性能。安藤忠雄(Tadao Ando)在日本横滨设计的风之塔(图3),让·努维尔(Jean Nouvel)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Institute Du Monde Arabe)(图4),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设计的慕尼黑安联球场(Allianz Arena),都让建筑与风、光、热等物理环境产生了互动。到了2010年,大卫·菲舍尔(David Fischer)设计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Dubai Rotating Skyscraper)(也称达·芬奇塔)做到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建筑智能化当中……这一切让我们好奇,未来建筑会有什么样的动态或交互可能?因为建筑总是始于有效建造,任何对现代建筑文化的思考最终都需要落实在结构使用上,于是我们试图从天花界面入手,做一点关于交互空间的探索。

▲图1 库里翁临时剧场(根据文献改画)

来源:PLINY THE ELDER.Historia Naturalis(Mayhoff Edition)[M].Berlin: De Gruyter,1967.

▲图2 欢乐宫剖面

来源:PRICE C.Fun Palace[M].Montrral: Cedric Price Archives, 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1964.

▲图3 风之塔

来源:ITO T.Toyo Ito 1986—1995[J].EL Croquis, 1995: 52.

▲图4 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来源:NOUVEL J.Jean Nouvel 1994—2002[J].EL Croquis Editorial, 2002(13):112-113. 4wiAYezJkJca5bn4u1UXrnYW2sOrdbOVjx2mnnDVKFnr99BV9hHCacNDdglC0O4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