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哲学语录:
我们知道当时可以敲几个锣,就可以围那么多人,锣都敲得好,戏还能演不好?敲锣都敲出花来了。
名人对普通大众的影响力非常大,普通大众甚至还会将对名人的喜爱或憎恶转嫁到名人代言的各种产品或企业身上。由此可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名人的话也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
人们常说“做事要懂得投其所好。”因为普通大众通常具有追星爱好,所以企业自然就会想着借助名人大作宣传了,阿里巴巴集团也不例外。
在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出现泡沫危机。马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想要找出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趋势。一闪念间,他想到要将互联网行业中的领头人请来杭州,办一场西湖论剑。
所谓“西湖论剑”,就是邀请IT界的知名人士来到西子湖畔,共商发展大计。例如搜狐的张朝阳、新浪的王志东、网易的丁磊等人都在马云邀请的名单上,但当时的阿里巴巴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马云本人的号召力也不够,如何能够顺利请到这些IT界的名人呢?
马云出的是奇招,他要请金庸主持这场“西湖论剑”。金庸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武侠作家,他的作品令无数人为之倾倒着迷。马云也不例外,他从小就是金庸迷,这一次的“西湖论剑”也是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得到的灵感。
可仅凭自己是金庸的粉丝,金庸就能答应来参加这一次会议吗?当时有不少人对马云提出了疑义。马云自己对此也是没什么把握,但他思前想后,决定还是要试一试,赌一把再说,更何况此前马云和金庸有过一面之缘。
马云是在香港与金庸结识的。马云将阿里巴巴总部设在香港后,他自己也会去香港上班。在香港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马云最崇拜的偶像是谁,马云如实回答是金庸。那位热心的记者说自己有位朋友认识金庸,可以帮马云联系,让他与金庸见上一面。
听起来像是玩笑话,但几天之后,那位记者真的办成了这件事,在一家名叫“庸记酒家”的酒店里,马云见到了他的偶像金庸。他和金庸相谈甚欢,一谈就是3个多小时,马云侃侃而谈,金庸对他也是十分欣赏。当时阿里巴巴的市场部副总裁Porter跟马云说:“看上去不是你崇拜金庸,倒像是金庸崇拜你。”最后,金庸还写了幅字赠送给了马云——“神交己久,一见如故”。
有了这份机缘,马云想请金庸来帮他主持“西湖论剑”,也算是有了一点铺垫。而对于马云的盛情邀请,金庸也是欣然答应。有了金庸的招牌,马云筹划的“西湖论剑”立刻声名大振,吸引来了网易CEO丁磊、北京时代珠峰科技有限公司(my8848网)董事长王峻涛、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新浪总裁兼CEO王志东。
在2000年9月10日,五家网站掌门人以“新千年、新经济、新网侠”为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能够与这四大门户网站一同“论剑”,不能不说马云拉金庸做招牌这步棋走得妙。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和马云还未被人们熟知,甚至被忽视。
后来马云曾回忆说:“1999年、2000年、2001年,大家很少在中国市场听到阿里巴巴的名字,我们的基本活动是在欧洲和美国。我们在欧洲和美国作了很多演讲。我记得最惨的一次演讲是2000年,我们在德国组织的,1500个座位结果只来了3个人,我感到很丢脸,但是我还是发表了演讲。”
但是金庸的到来,吸引了上百家媒体的眼球,他们追随金庸,一起聚集在杭州,阿里巴巴和马云也在大众面前高度曝光。可以说,金庸的到来,给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做了一次免费的大面积宣传。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能带来的人们的注意、扩大影响的效应。很多人会因为名人的号召力而关注那些与名人“绑定”在一起的事或者人,这样,那些原本不出名的事或者人就间接地被大众所熟悉。这样,也就达到了名人招牌的作用。
古时候有一个卖马的人,带着他的千里马在市场上待了好几天,可不管他怎么吆喝,他的马就是无人间津。这个人想了一个办法,请来当地一个有名的相马伯乐,他对伯乐说:“明日请你到我的马前观望一阵,和我说几句话就可以了。”这位伯乐答应了。
第二日,这位伯乐来到市场,在那匹无人间津的马前认真打量了一番,还不时露出赞赏之色,随后他与马主人交谈了几句,就离开了。这时,本来冷清的摊前围上来一堆人,纷纷询问这匹马的价钱,最后,这匹马以高价卖出。
这就是名人带来的强大效应,人们怀着对名人的信任,自然也会接受名人推荐的商品。
有一则笑话:一个出版商有一批卖不出去的图书,堆积在库房,看着滞销的书,出版商很是苦恼。这时,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一本书,让总统提提意见。
于是,这位出版商就带着书去找总统,但总统非常忙,根本没工夫看这本书,便敷衍地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
这位出版商回来后,便大做广告,说这是一本总统称赞的书,很快,他的这批书被买光了。总统得知后很是不满,恰好过了段时间,这位书商带着他的又一本书来找总统,总统便对他说:“这本书糟糕透了。”
这位出版商便打着这是一本被总统厌恶的书的广告,很快又将书卖光了。当他第三次来找总统的时候,总统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便打出了这样的广告:“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结果,这批书再次被抢购一空。
借助名人的势头,将滞销的图书变成畅销书,这就是借名人的名气来提升自己的名气。人们对名人的信息总是会感到好奇,只要和名人扯上关系,人们都会忍不住打听一番,所以说名人效应是很能为企业增加名气的。
名人虽然是块好招牌,也得会用才行,如果用得不恰当,也会砸了自己的招牌。所以,利用名人效应,要谨慎思量,三思而后行。
在马云看来,选择名人,首先要与自己企业形象和品牌特征保持一致性。名人的选择,不应该以知名度的高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马云说:“名人的知名度自然是企业的财富。他们就像一块活招牌,确实能为企业节省不少广告费用。但是,不可忽视一点,那就是名气大的明星在道德品行等方面是否也可以作为表率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人按其本性来说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只是因环境的不同而变成善的或恶的,而一切改变皆源自一个‘利’字。人们为了利益丧失道德,变成一个‘恶人’。这样的人,注定不能信任,因为他们是道德缺失的人。”
现在,很多明星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不惜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尽管这些人看似光环四射、腰缠万贯,但是其所作所为让大众不齿。这样的人,即使知名度再高,企业也不能选其作为宣传人。因此,虽然名人的影响力能为企业带来很多利益,但是在选用名人时也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