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哲学语录:
整个内部文化形成后,你的员工就很难被挖走。其实就像在一个空气很新鲜的土地上生存的人,你突然把他放在一个污浊的环境里面,工资再高,他过两天还是会回来。收入和理想你都得要有,软硬两手抓——光讲收入,人家一定能把你的员工挖过去;光讲理想,一开始可以,后来大家饿了,还是走了。所以,你在从理想到实践的过程中,要确保收入也是每年在提高。
进入经济时代的今天,对于企业而言,资本更是“知本”。一个企业的“知本”如何而来?这不仅来自员工不问断地自我充电,更来源于企业的持续培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说过:“没有培训的员工是负债,培训过的员工是资产。”所以说,就个人而言,充电是最长远的没贫;就企业来说,完善的培训才是给员工最好的福利。
作为一名企业CEO,马云深谙这个道理。
在阿里巴巴集团,每一位新人都要参加为期两周的“百年阿里”培训。培训模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上课模式,学员们会通过上课、拓展和游戏等方式了解到阿里巴巴的历史与现状,在潜移默化中领略阿里巴巴独特的价值观。当然,根据员工岗位的不同,他们接受培训的内容也不同,普通员工接受培训的内容是“百年阿里”“百年淘宝”系列,而销售人员受训的内容则是“百年诚信”“百年大计”等。另外,阿里巴巴对招聘来的新员工还特意设置了为期3个月的“师傅带徒弟”和“HR关怀期”,新员工在入职的6~12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选择回炉再培训。
阿里巴巴除了针对新入职员工的百年系列培训,还有“阿里课堂”“阿里夜校”“管理培训”等很多培训。对支付宝的员工,集团会定期请专业讲师对他们进行有关银行结算、风险控制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对M1-M10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阿里巴巴会分门别类地推出不同的管理培训;针对公司年轻人多、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阿里巴巴设立了“阿里夜谈”,内容涉及修身养性、文化素养、行业动态、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
2004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英国亨利商学院成立了阿里人的内部大学——阿里学院。阿里学院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在这个平台中,除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亨利商学院,还有沃顿商学院、伦敦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学府提供的宝贵教学资源。阿里学院会与这些高校定期交换教师和教育场所。阿里学院的办学宗旨有两点:第一,培养阿里巴巴的内部员工,提高阿里人的业务素质,提升阿里人的业务能力;第二,培训客户,加强客户对电子商务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尽管阿里巴巴有着卓越的企业文化,但是随着新成员的剧增,阿里巴巴也难免遭遇企业文化被稀释。但是,阿里不曾间断的各种培训和阿里学院的建成不仅成功避免了企业文化被稀释,而且把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细数中国的商界,从来不乏睿智的企业家,也不缺先进的管理制度,更不缺战略,但缺少的是对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卓越的企业文化能让整个企业上下、内外融为一体,对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对外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它在企业的长久发展和人才获取中的力量不容小觑。
与马云“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就是阿里人”的观念相比,香港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冯景禧在企业文化的营造方面同样非常成功。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在日成交数亿港元的香港证券市场上占据三分之一的股份,公司每年的盈利额达到数千万元,冯景禧的个人财产更是高达数亿美元,是不折不扣的“证券大王”。然而,新鸿基集团并不因为巨额的资产而洋洋自得,而是以拥有一支有胆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团队而感到非常自豪。
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人才争先恐后地加入新鸿基?正是因为该集团温暖的家庭式工作环境形成了一股难以形容的奇妙力量,这样的氛围不仅让在这里工作的员工感到亲切,甚至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所以,那些优秀的人才都愿意到新鸿基工作。
可见,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对人才的吸引有多么重要。
文化是产品的灵魂,也是产业的灵魂,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企业文化的营造问题上,宜家家居亚太区总裁Martin Hansson说:“文化不仅仅是短期的问题,还是长期的问题、业绩的问题。每个人都需要发展自身,这也是公司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非常重要。不仅仅是看销售收入,看销售数据。人们会对公司表现出忠诚,愿意看到公司不断成长。从一个小孩长成一个大人,他们愿意到这个公司发展。”
在“打群架”的商战时代,有团队就必然有团队文化。这种文化受企业经济以及外界文化因素等影响,在不同的企业会形成各自的一套基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的个性。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企业管理上,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命运。成功的企业背后绝对拥有同样成功的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注定是失败的。
聪明的领导者一定要在文化上下工夫,把企业文化特色通过各种形式更好地体现出来,以企业文化带动企业发展,文化和经济才会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