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

河北铺村村民们说自己村的人还是愿意在本村,很少流动到别处。流动到别处就是个外住户,有些排外的村子还会欺负外来户。村民们流动去别处的原因主要有贫穷、战争、职业、罪行、居住等。

一、 因贫穷而流动

旧时,大多数村民家境并不是很富裕,所以,对于村中那些家境困难的村民,旁人给不了很大的帮助。 “旧社会,李家有三家逃荒走的。我家长年不断粮,我爷爷会照顾下那些人,但是长年照顾就照顾不了了。别人能给他吃一顿、两顿饭,但是不能一直给他吃。”村中老人回忆。为了填饱肚子,有些穷人家庭就只能沿街乞讨,再不行就逃荒往外走。据村中老人讲述,有些逃荒的人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了,他们没田没地没房子,吃没吃的,穿没穿的。有的人家还合盖一床被子,家里就一件衣服,谁要出去谁穿。最后,他们只好拿个碗,带着孩子,背个铺盖“混嘴”去。走的时候直接走,不需要告知村长,不需要告知“家长”,也不用祭拜祖宗。

逃荒的时候,一般由当家人领着,孩子都跟着父母。逃荒的人没有目的地,就按着自己的意愿走,走到哪算哪,走到哪个村就哪个村。如果孩子中有年龄稍大点,能干活的,当家人会把其留在别人家,给人干活挣饭吃。长大以后,如果那孩子在那置钱了就在那成家。“能给你吃的你就去,你就不要管我们了。这个没有千篇一律的。到了一个村庄,他那要人,大人就把孩子安置到那个地方。”村中老人说。安置好一个孩子后,当家人又带着其他人走,继续逃荒,等又有地方可以安置人的时候则又将家里其他可以安置的人放在那。“安置好后,当家人会让家人记住那些地方,等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再让家人团圆。人往往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所以他们也可以回去认祖归宗。”村中老人说道。关于因贫穷而流动的实例,村中老人回忆了三户人家:

河北铺村过去有个铁匠,家里有六口人。除了老两口,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这铁匠的手艺很好,但是在那个时候很少人找他打制铁器,找他干活,所以家里很穷。“没人叫打铁。大家都困难,农具不是每天都买的,买一个就能用好多年,所以各户都很少打。”村中老人回忆道。后来,他就去磨剪刀,从东村到西村到处串,但还是挣不到钱,养不起一家六口人。因为生活不下去,他一个儿子就去当了黑团,结果被人打死了,这个儿子的媳妇就改嫁了。“过去改嫁不是好事,名誉不好,但是没办法,在家就得饿死。大家也给不了她东西吃。”村中老人说。后来这铁匠也在家饿死了,他媳妇就领着剩下的两个儿子逃荒走了。为此,村民们就这铁匠家的事情编了这样一个歌谣:李及子本是一铁匠,全家六口人,大儿子当团被打死,儿媳妇改嫁到关上,好手艺没法被饿死,媳妇改嫁到了怀路东沟乡(在石家庄)。解放后,那户人家又回到了河北铺村。

村里还有个打铁匠。他死了后,他媳妇就带着三个孩子逃荒去了。三个孩子有在沙河县的,有去山西的。后来,老大、老三都在外面成家了,老二没成家。解放后,他们又都回到了河北铺村。回村后,老二跟着老大一起打铁,老三就炸麻糖、馃子卖。

村里有户木匠,家里没地,也很穷。木匠死后,木匠的妻子就把孩子领到娘家去住了。后来,那木匠的孩子就在那边当了别人的倒插门女婿。大集体的时候那孩子又回到了河北铺村。

逃荒的人逃到外面后会不会被别人看不起,得看这人自己的能力和品行。如果这人人品不好,在那不干好事,手脚还不干净,那就会被人看不起,甚至还会被人赶出去。如果这人为人老实、忠厚、可靠,跟邻居们也都处得很好,那么大家不仅不会排挤他,还会帮助他、接济他。“说来说去都是好人、坏人,个人的名气的问题。人的名气好,那么大家就都会接济你,留你,帮助你。你人坏,那么大家就不会帮助你,不留你,恨你。”村中老人说。

以前,有个人家里穷,就来到了河北铺村。到这后,他首先打听河北铺村哪个姓最多。他姓赵,河北铺村的大姓也是赵。那个人有手艺,会蒸馒头。来了后就在这开馒头房,自己蒸馍,然后推着车子到街上卖。他为人不错,后来在河北铺村混熟了,就成河北铺村人了。他们家在河北铺村已经有100多年了,一家人都在这。

二、 因战争而流动

在日寇入侵后的那段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村民们逃去了外地,平稳下来后又回到了村中。村民们那时都往西逃,逃往三四十里以外的地方,有的还逃往山西省。村民们有的逃往自己的亲戚朋友家,有的往西边的山沟里逃,有的则逃得毫无目的。“我们村多数都走了,70%—80%都走了。家里锁门,都怕,怕兵。日本人进来后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见东西就拿,见人就杀,所以就跑出去呆了段时间。”村中老人回忆道。

村民们逃的时候,除了有的邻居相互间会邀着一起走,大部分人都是各走各的,不会一起商量。“走的时候不一定都去一个地方。我在这个村有亲戚,我就去这个村,你在那个村有亲戚,你就去那个村。或是前面什么人都没有,你是我邻居,就也跟着在我自己的亲戚家住。”村中老人回忆道。逃之前会先派人去跟自己家的亲戚朋友说一声,让其有个准备。如果自己家在外没有亲戚朋友,逃到哪个村庄后就跟那的人说自己是逃过来的,有许多好心人会收留,让其住在家里。而且,将来两家还能成亲戚、成朋友。

逃难的时候,村中的穷人家一般就背个被子走,什么都不带。村中的有钱人家则会带上家中的牲口、部分值钱的东西和路上要吃的粮食。对于那些带不走的东西,村民们一般用下述三种方法将其藏起来:

一是在家里里屋比较黑的地方挖个坑,在里面放个缸,把家里的衣裳、布匹、粮食之类的东西放在里面盖住后埋起来。尤其是家里的房契、地契,村民们会用盒子装好,用油布裹好,放进缸里,埋在地里,回来后再将其挖出来。不然怕带出去丢了。二是在水井壁上挖个洞,将家里的东西藏在井里,让日本人来的时候找不到。三是村中许多人家在屋里不明显处有直径一米多的地道,家会将带不走的东西藏进地道。这些地道长度不一,有数米的,也有数十米、数百米的。贵重东西藏好后,家里的农具、家具之类的东西就都放在家里,然后把家里的门锁了用砖垒起来。

有钱人家逃的时候会把自己跟前最信任的佣人带走,其余的就留几个自己比较信任的在家中,让其照看房子,以防当地的小偷。如果哪天兵匪来了把家里的东西抢了,他们也能给报个信,告知家里是在哪天被兵匪抢的。

逃的路上,那些有车有人又有亲戚投奔的会自己带粮食,而且他们一般走一两天就能到亲戚家。而那些没有带粮食的人就只能到处要饭。没有亲戚朋友投奔的人则走到哪要饭到哪。“他们会说,老大娘,可怜可怜我,给我点饭吃。人家有干的就给你点干的,没干的就给你一点稀的。”村中老人回忆道。要饭的时候一户人家一般都是给半碗饭或半个干粮,给不了多少吃的,所以当家人会让家里人分头去要饭,尤其是人口多的家庭。“谁要的谁吃。父亲要的父亲吃,母亲要的母亲吃,孩子要的孩子吃。有的孩子小不会要,大人要了就先给孩子吃。”村中老人说。要饭的时候,父母要到了一般会先给爷爷奶奶吃。有些懂事的孩子要到后会拿回来先给自己的父母吃,有些不懂事的则自己先吃。

村民们在逃的过程中也有被抢的,但是被抢的不多。“逃的时候都带不了多少东西。很有钱的地主、资本家逃的时候有佣人,都保护着他,走得有目的,去的都是亲戚朋友家,是安全的地方。”村中老人回忆。那些行李不大,就在腰里别个布袋子的,土匪一般不劫,因为知道他没什么东西。而那些拉着大车,拉着箱子的,万一被土匪碰见了,一般都会被抢。土匪抢完东西后就跑了,当地人不会管,政府也不会管。村中90%的人都信神,所以,有些村民在逃之前为图个吉利,会在家里点上几炷香,求神保佑全家平安,然后再走。在逃的路上如果碰见庙宇,有宗教信仰的村民也会求神拜菩萨,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安,不要被饿死。

村民们逃到外村后,作为外来人能不能在外村住下,能住多久,就要看村民自己怎么与当地人相处了。如果能在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帮助别人,跟邻居关系都处得好,房东也觉得这人不错,那就会让其住下。“有些房东觉得你不错,相信你,就把你留下,还去跟村长打招呼,当你的保人,让你住这儿,万一出事了,就找他。”村中老人回忆道。

战争结束村民们回来后,村里土地的归属不变,房子和土地的边界也都照旧。即便逃出去一年半载也不会变。在兵荒马乱的时候,村民们觉得能够平平安安地逃走,再平平安安地回来就不错了,所以也就不会向佃客要地租。而粮差则还是一样地要交。“日本人进来了,国民党都跑了,日本人要就交给日本人。日本人叫你交粮,不交不行。”村中老人说道。

三、 因职业而流动

河北铺村村民不同的职业促进着其人口的流动。纺织是村民们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村民们有时会做些帽花拿去别村卖。农闲时节,有些村民会挑着担子去别村走街串巷做些小买卖。村中一些有手艺的村民,如磨剪刀的,会带上工具去别的村为人磨剪刀。有些有手艺的村民还去临洺关镇开店铺,如村中的赵继贤就在临洺关镇开了个点心店。村里的老中医赵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也经常被外村的人请去看病。

四、 因罪行而流动

旧时,村中有人为了躲避罪行而逃去别的村庄。那些逃走的人,逃了就了了,政府不追究。即便是打死了人,逃了后也没人管。据村中老人回忆,河北铺村西街有个人打死了村中一个木匠,他打死人后就逃到西边一个叫庄沟的地方,在那娶媳妇成了家,再也没回来过。

五、 因居住而流动

过去,村中有人为了去城镇居住而离开河北铺村。据村中老人回忆,以前村中有个伪村长不愿意住在村里,想去城里住。于是,他便带着家人一起搬去了临洺关镇,还将户口落在了那。他家兄弟三个,他排行老二,他哥哥和弟弟都还住在河北铺村。1945年后他的哥哥和弟弟都被列为伪村长家属。 yJIKLuG98Fh9hpEchvlWZNCtzxTNXypuyMSJXs7OLRSHc5G97SIMAx387mNBTg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