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传统时期,河北铺村是一个人少地多的村庄,富户和贫困农民的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差50.09亩。平时,家中有剩余劳动力的会去打长短工。村民们各家各户一般都有自己的农具,有些村民则会合伙添置大车之类的大型农具。农闲的时候,村民们会做些副业,如纺花织布、做帽花等。

一、 人与土地的关系

1945年以前,河北铺村有300多户,1200多口人,7300亩耕地(300亩为外庄地),属于“人少地多”的村庄。但是,其中24户富户共100口人占有5200亩土地,300多户贫困农民共1100多口人只占有2100多亩土地(如图3-1所示)。

图3-1 河北铺村富户与贫困农民的人口、户数和土地亩数

按人均计算,全村耕地的人均占有量为6.08亩,富户的人均耕地占有量为52亩,贫困农民的人均耕地占有量为1.91亩。富户与贫困农民的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差50.09亩(如图3-2所示)。河北铺村因为人少地多,所以没有村民因为没有土地或租种土地而外迁,都在村里租种本村财主的土地。

图3-2 人均耕地占有量(单位:亩)

村中老人回忆说,1945年前河北铺村有的财主家里有两三顷(1顷=100亩)土地,而一般的村民家里土地很少,有的不仅没有土地,甚至还处于“房没一间,地没一垄”的窘迫境地。“财主家地很多,穷人家(地)很少,有的人家还没房,有房子也是破房子,下雨还漏。”村中老人回忆道。如村民赵丙月家:其祖父家里有6口人,180亩土地,63间房,2辆大车,5头牲口,2个长工,在临洺关镇开过商铺。其父亲有235亩土地,3辆小车,2辆大车,1辆轿车,7头牲口,雇用了3个长工,在临洺关镇有30间门市。其本人分家分得土地51亩,房19间(其中楼房5间,平房14间),骡、驴各1头,水车1辆,石碾1个,雇用了1个长工。而村中那些无房无地的贫困农民则靠给财主打短工、做小买卖、卖烧饼维持生活。有些没房没地的人就去庙里看庙,甚至有些人因为生活窘迫而去当黑团。1969年河北铺大队的阶级成分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村民们因土地占有量的不同而形成的群体差异(如表3-1、图3-3所示)。

表3-1 1969年河北铺大队阶级成分

资料来源:赵海京主编:《河北铺村志》,北京图书出版社2014年版。

图3-3 1969年河北铺大队阶级成分

旧时,村中没有土地的村民也可以去开荒。开荒主要在四个地方:一是村南的河滩地。河北铺村村南有条洺河,那儿有许多河滩地。有些河滩地以前是私人的土地,后来被河水冲了就变成了河滩地。河滩地不用交粮差,即使是开荒后也不要。村民们谁都可以去河滩地开荒,没人管。有些人在河滩地开荒后就在那里种粮食,但是一旦河水涨起来冲了便没有了,收成较难保证。二是路沟地。路沟处可以开荒,但是面积很小。三是铁路西的茅草岗。茅草岗那儿可以开荒,但都是旱地,且没有水井,灌溉是个大问题。四是坟地里的小空地。有些家里没地的穷人会在坟地里的小空地上撒些小菜籽种小菜。但是这都限于自家人,别人不可以去。

二、 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生产能力直接影响着生产水平。本部分将从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分配三个方面考察传统时期河北铺村的生产能力及其关系。

(一) 劳动力

家里能干活的就都是劳动力。劳动力一方面分男女,男劳动力干重活,女的多干轻活。在日本人到来以前,富裕人家的女的不下地,农民家的妇女要下地干活,也走街串巷。村中老人说:“家庭里其他的活儿,如果劳动力少,那么女的就也得去。小脚也能干,成形后能走。”但是,在日伪时期,村中年龄大的女的敢出去,年轻的姑娘、妇女则不敢出去。“以前的女的出来都要穿烂衣服,往脸上抹黑,不敢打扮得太漂亮地出来。就算是漂亮的也要装得老一点,装得不好看,不那样不行。”村中老人回忆道。另一方面分年龄,年轻的劳动力干活有劲、卖力,年纪大的劳动力则相对差一些。尤其是在短工市场,雇主都愿意雇用年轻、有劲的,不愿意雇用年纪太大的。60岁之后,村民们便不再干农活,就在家里面做些小事情,看看院子。

家中劳动力多者可以有更多的人干活,如果有剩余的劳动力,那么还能让其去打打长短工,或者从事副业做小生意。但是,劳动力多的家庭其土地并不一定多,家庭也并不一定富裕。有些家庭因为人口太多而家庭负担重,没钱让孩子们上学。有些家庭为了生存,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去学徒、做手艺。有些村民为了有饭吃,能填饱肚子,还将孩子送去学在那时被人们看作比较低贱的行当,如唱戏、剃头。而家中劳动力较少者却也不一定生活困难,有些家里土地较多者会通过雇工的方式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或在农忙的时候请亲戚朋友帮忙。对于来帮忙者,主家要管其三餐。而雇工则可管可不管,不管饭的就工钱多一些。

(二) 劳动工具

1. 生产工具

旧时,河北铺村村民使用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如表3-2所示。通常,需要种地的村民家里都会备有一些常用的农具,村中老人说,锄头、 头和铁耙子80%的村民家中有,只有少数的村民家里没有。像平时用得比较多的锄头有些村民家里还备有三四个。村民们的农具要么在集市上买,要么在铁匠铺买,或者让打铁匠打制。小型的农具村民们一般都是各家各户自己买,大型的农具如大车之类的可以与人合伙添置。村民们的农具都是个人私有,没有家户共有或村落共有的农具。如果自家的农具不够用或没有所需的农具,那么村民们可以向与自己关系好的邻居或者朋友借。合伙添置的农具则合伙方协商使用。

表3-2 河北铺村1945年前的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资料来源:赵海京主编:《河北铺村志》,北京图书出版社2014年版。

2. 生产工具的借用

日常,当村民们家里的生产工具不够用的时候也会互相借,尤其是那些制不起生产工具的小家小户。村民们相互借生产工具主要是向与自己住得比较近的邻居借,一般不会跑很远去借。生产工具一般就借一两天,不会借很长的时间。生产工具借用后,村民们不用给付报酬,也不用用人工还。“我家有这个,你家有那个,就相互借,我家没有的就上别人家借。”村中老人说。生产工具的借用分为两种:

一是农具。借得比较多的小农具一般是头、粪钩、铁叉子,大农具则是篓、耙、栳、犁。如果借的农具在用的过程中被弄坏了,那么就由借农具的这一方负责修理,如果修理不好就要给人买一个新的农具。

二是牲口。据村中老人回忆,村中60%—70%的人家都有牲口。因为牛好喂养,容易养活,骡马不好喂养且娇气,累了、出汗了还容易生病,所以,村民们的牲口主要是牛,很少骡子和马。而且骡马贵,一般人买不起,所以有钱人家才喂大牲口骡、马,一般的村民就喂小牲口驴、牛。“这些牲口干农活的力气都差不多,骡马主要是走亲戚的时候需要。骡马大,风光、气派。马车、骡车比牛车、驴车好看。”村中老人说道。旧时,家中有无大牲口是穷与富的主要标志。不过,牲口的借用要看关系,相互之间关系好的才借,没那个关系的一般都不乐意借、不会借,要借的人也会不好意思去借。牲口的借用和农具的借用在时间长短上有不同,牲口一般是借一天或半天,不会连着借好几天,而且牲口不会放在别人家里过夜。“借一天或是半天。借半天中午就还回来,借一天,中午在他家休息,下午就送回来。”村中老人说道。此外,在借用的方式上也不一样,牲口的借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相互配套借用。如果一户人家有一头牛,另外一户人家有一头驴,或是一户人家有一头大牛,另一户人家有一头小牛,那么这两家的牲口就可以相互间配套着一起使用。今天为其中一户人家干活,明天再为另一户人家干活。具体先为哪家干活、怎么干则由双方协商而定。

(2) 单方借用还草料。如果一户人家有牲口,另一户人家没有,双方关系很好,那么没有的那一方可以向有的那方借用,然后还的时候给对方一些草料。“如果是他家想借我的牲口,牲口是个吃草吃料的东西,不多向外借,借了就要好好加料,好好喂养。”村中老人说道。村民们还草料的时候都是还细料,有的还黑豆,有的还玉米,二三斤就可以,不用很多。“给牛吃黑豆的还不多,一般都舍不得给它吃。黑豆一般都是喂大牲畜骡马的,把黑豆炒炒就很香,磨成粉撒在草料上,牲口就吃得多了。”村中老人说。如果借别人家的牲口磨面,那么也可以把米糠之类的东西送给牲口的主人。

(3) 借用换工、给工钱。如果一户人家有牲口,另一方来借用,那么这户人家可以人与牲口一起去为那户人家干活,等自己家有活儿要干的时候,那户人家就也要来为自家干活,双方互相帮助。“这就是人工换牛工,就是我家没牛,借你家的牛耕地了,那我再去你家干两天的活儿。”村中老人说道。如果借用的这一方不为对方干活,那么就给工钱。“给你犁了多少亩地,就给多少钱。这个有时还要排号,一个个犁。”村中老人回忆道。

如果牲口在借用的过程中受伤了,那么就得赔。如果跌死了,还得给人再买一头。但是,“借牛犁地受伤的现象很少。骡马都是一样的,弄伤了就得赔。不过,借骡马的不多。”村中老人说。

3. 耕牛

旧时,河北铺村大多数种地的村民都会养牛。村民们一般都养一头牛,养两头的很少。有些土地多、农活多的村民会养好几头牛。而那些土地少、农活不多的则会选择与人合伙养牛。合伙养牛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伙人的数量。合伙养牛的一般是两户人家。这两户人家通常都不是很富裕,农活也不多,不需要单独买一头牛。但如果自己不养牛的话又会不方便,所以就一起合养,合养后两家就都可以用。

二是合伙人的关系。合伙养牛的这两户人家居住距离的远近并没有多大影响,即便一个住北街、一个住南街也没关系。相互间关系的好坏才是决定合伙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一起买牛的两个人关系很好,就像亲弟兄样的。”村中老人说。

三是与别人相互借牛用。养牛后除了自己用,也可以将牛借给别人用。一头牛力气小,犁地犁得不深,两头牛一起的话就能犁得深一些。所以,如果自己家有牛的话就可以与别人相互借牛,跟别人合作用两头牛一起犁地。

买牛的钱由合伙养牛的人一起支付。牛买回来之后草料合摊,喂养则是谁家有喂牛的地方就放谁家。牛就放一户人家喂养,另一方要用的时候直接用就好了。“合养,不需要今天在这家,明天在那家。这个牛在他家,他喂得多,他可以用来拉磨或干其他的,这是他的权利。”村中老人说。如果有新出生的小牛,这小牛归两家人共同所有。如果新出生的小牛长得不好,那么就把它卖了;如果新出生的小牛长得很好,就把老牛卖了养小牛,卖牛的钱两家平分。

当不用耕地或拉磨干活的时候,尤其是秋天的雨季,村民们会将牛牵出去放。放牛一般是在午后,家里的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去,地点一般在村南的河滩地。因为地里有庄稼,所以村民们放牛的时候要牵着、看着。“拿着链和钉橛去,牛就跑不远了。然后我就在那儿割草,等牛吃饱了,我草也割好了。白天在外面吃,晚上回来就吃割的草。”村中老人说。无论喂牛或是放牛都不需要合伙养牛的这两户人家轮着,村民们对于这事不会算那么清,他们说不然就不合买了。农忙的时候,如果两家都要用牛,那么则相互商量着,两家轮着用。

如果牛生病了,看病不需要很多钱的话,那么喂牛的这一家会直接把给牛看病的医药费付了。如果看病需要很多钱,就会跟另一方说,由两家一起出医药费。如果医治不好要死,一般会在还没死的时候把它卖给屠夫,然后用卖来的钱再去买一头,钱不够就两户人家再摊。

如果家里的牛被偷了,只能自己去找,村长、家族的“家长”或是管事人都不管这事。如果最后实在找不到,那也就只能自认倒霉。“有的偷牛的一偷到就把牛宰了。过去偷牛的多,偷了就宰了,不卖,卖了就被认出来了。这个找人解决不了,没人管。”村中老人说道。

4. 耕牛的借与租

村民们自己家没有牛的话可以去向与自家关系好的村民借。如果对方的牛是与人伙养的,只需向喂牛的那户人家借用就行,不需要跟伙养的另一方商量。“往外借也可以,他有这个权利,另一方也不管。在我家养,我有权利支配,你要用就来牵。”村中老人说。

借出去的牛还回来后,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具体休息多久就看是什么时候还回来的。如果是中午还回来的,就让它吃点东西中午休息下,午后再出去干活。如果是晚上还回来的,那就要不停地给牛加草料,让它吃好、休息好。“晚上12点前喂好,12点以后它要休息,就要卧着慢慢吃。牛吃东西快,它有倒嚼的习惯。骡马就不是,它们吃得慢,不能倒嚼。”村中老人说。牛借出去之后,有的人家舍不得给它吃料,有的人家舍得给它吃料,还给它吃好料(如小米)。牛还回来生病了,如果是一点点小毛病就不跟对方说,自己医治。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对方知道牛还回来后病了,他会主动过来支付牛的医药费。

没有牛的村民还可以租别人的牛。租用后就直接支付工钱,按一天多少工钱算。此外,有些没有牛的人也会用人力拉犁的方式耕地。

(三) 劳动分配

一般情况下,男劳动力一是下地干农活,二是在家干喂牲口、垫圏之类的重体力活。女劳动力则一般在家干些做饭、洗衣服之类的家务活,另外还得纺织、做衣服。如果男女劳动力一起下地干活,那么男劳动力主要做翻耕之类的重活,女的则做些像摘棉花之类的比较轻的活儿。如果家里没有男劳动力,但是有土地,那么可以根据农活工作量的大小来选择雇用长工或短工。孩子们长大了,可以算个劳动力了,就会让其去干活。但是,如果孩子在上学,平时就不让其干农活,只会让其放学后在家帮忙做些家务活,如挑水、扫地之类的。不过,农忙的时候私塾会放假,让孩子回家帮忙干活。“以前也放假,学校放农忙假,小孩也会去帮大人割麦子。先生家里也有地,也要下地割麦子。”村中老人回忆道。家里的匠人如果已经专门以做手艺为生,那么家里的农活就不让他干,雇短工干,他在外面做手艺可以挣更多的钱。如果匠人比较闲,业务不多,农忙的时候就让其帮忙干活。有钱的财主家,男劳动力主要是出租土地、经商做生意,女的在家不用干活。

旧时,村民们干农活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往地里走。村中老人回忆说:“夏天4点钟,有的时候星星都还能看到就出去了。”早晨干完活后有的就在地里休息,让家人把饭送到地里,不回去吃饭。中午的时候,干活的地离家近就回家吃饭,离家远就由家人将饭送到地里。他们吃完饭后就在地里躺着午休,下午干完活儿后再回来。春秋天的时候村民们干活的时间长,冬天则是下午3点才开始干活。旧时没有钟表,所以村民们在地里干活中午的时候通过以下方式来把握时间:一是看天上的太阳,太阳在正南就是正午;二是听火车的声音,每到12点的时候,村西的铁路上就有火车路过;三是凭感觉,村民们干活干习惯了,头脑里都有一个大概的时间。下午则是天一黑就收工回家。秋天与五月是农忙时节,村民们要忙着收割、播种、打场等。长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让村民们尤其是小孩对下雨天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小的时候就盼下雨。下雨就高兴得不得了,还精神,还愿意上雨里淋淋。可以不干活在家坐着,可以去找朋友玩。这个时候大家就都休息,睡大觉。”村中老人回忆道。

农闲的时候,村民们虽然不用忙着干各种农活,但是也不会闲着。有的村民会去做些副业,如女的在家纺花织布做鞋袜,还做帽花。做好后,男的就会拿去卖,去外村走街串巷地卖。但是,做小买卖副业的村民不多,因为很多村民不懂,不会做买卖。有些孩子也会自己找事情做。“背个背篓,拿个粪叉,戴个帽子去外面拾粪。天黑了就回家,大人见了就高兴。过去没有什么肥料,都用这个有机肥。”村中老人回忆说。 dLPREZ1JDL/BE0HBpmawIxv27kooB2xscUvRKVhjdyjKDZCNdqDxEindLTAJa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