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河北铺村自然变迁与实态

人民公社化后,河北铺村很注重农田基本建设,为此,还掀起了“重新安排河北铺河山”的土地建设高潮。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2012年时其工(副)农业比例已经为99.39∶0.61。如今,河北铺村兴建了新民居——凤凰园小区。凤凰园小区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着村民们的风俗习惯。

一、 农田

民国时期,河北铺村土地坡岗起伏、地畛犬牙交错、浇水不便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村民的农业生产。为了改造农田,村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平整土地

人民公社化后,河北铺村很注重农田基本建设,把农田基本建设视为高产稳产的最基本条件。1965年,河北铺村制定的《河北铺大队关于1966年至1975年发展农业生产规划的意见》中提出“要大搞土地基本建设,建设高产稳产田”,要求各生产队农闲大搞、农忙小搞,让块块耕地旱能浇、涝能排,彻底消灭低产田。1975年,河北铺村制定的《1976年至1980年五年规划》中提出,要把拉全村后腿的“三跑田 ”改造好。为此,河北铺村组建了以青年民兵为主体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军,掀起了“重新安排河北铺河山”的土地建设高潮。

一是搬掉沙圪垯。河北铺村的村北、村南、西大河耕地上有5个大沙圪垯。这些沙圪垯不仅使浇水困难导致耕作不便,而且还使土质贫瘠,有其地而无收获。

二是消灭茅草岗。河北铺村有里层地茅草岗、西大河茅草滩、铁路中间茅草窝三大茅草地。在搞农田建设的时候,村民们将茅草地全部深挖1米,让其寸茅不生,彻底消灭茅草。

三是填平大小沟。河北铺村有3条大沟,8条小沟,其不规则的分布和走向严重影响了机械化耕种。为了实现园田化,河北铺村将全村土地规划成8个方,以方为单位,设计田间路、路边井,方内有圪垯平圪垯,有沟平沟。

四是攻克四大工程。四大工程指水沟地、小岗地起高垫低工程,温家地及其左右一带起南垫北工程,东北岗、五碑楼地起北垫南工程,西大河起高垫低工程。

经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河北铺村终于在1978年实现了土地成方、树木成行、机井打在路两旁的原定目标。

(二) 修坝造田

河北铺村南洺河边有大量可利用的滩涂地。1965—1968年,河北铺大队组织社员沿着洺河北岸修筑了一条长1000多米、高4米的防洪防沙大坝。为了抵制流沙的侵害,村民们在坝上种植了桑树等植物。此外,村民们还在坝外翻沙覆土,改良土壤。据统计,通过这种种措施河北铺村共造田320亩。并且,村民们还通过打井、增施农家肥等措施,将其全部改造为高产稳产田。

1978年,河北铺村的工(副)农业比例为46∶54;2001年,工(副)农业比例为79∶21。2007年,工(副)农业比例为96.4∶3.6。2012年,工(副)农业比例为99.39∶0.61。此时,河北铺村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工业村。随着河北铺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厂房的建立,其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据统计,2016年其耕地面积仅为100亩。

二、 水井与灌溉

随着电力机械提水的普及,河北铺村对砖井、木管井、水泥管井等各种类型的机井进行了改造和发展。1957年,河北铺村组织打井队,用人工木架子打井。全村在原有水利设施基础上,又先后打了3眼机井,并购置了6台锅驼机、煤气机作为动力带动离心式水泵浇地。此时,全村除了少量高岗坡地,其他土地全部成为水浇地。

1960年代,村中掀起了打井高潮。据统计,1964年冬至1965年冬,河北铺村11个生产队共用打井工52590个,占当年用工总量的23.95%。按当年各队工值计算,仅打井一项折款就为36996.29元,占当年生产费的27.16%。1960年代末,河北铺村实现了百亩一眼井的目标。此外,1961年,河北铺村增添了立式柴油机,成立专门机构统一为各生产队浇地,机浇率为44.5%。1962年,电动机成为主要动力机械,逐渐取代了锅驼机、煤气机、柴油机。1965年,全村4000亩耕地全部实现电浇。

1970年代,实现了50亩一眼井的目标,并全部实现机电配套。1975年,河北铺村在小河地用密封泵抽水,出水量很大。为此,村民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密封井就是好,新井旧井都能搞。

1980年代实行大包干后,机井由个人承包,承包人根据浇地时间收取浇地费用,机井、电机、水泵的维修和更新费用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负责。1990年代,地下水位下降到20米,2009年又下降到30米。村民们采用接续水管的方法走出这一困境,但是出水效率不高,浇地成本随之增加。为此,村民们的浇水费用从刚开始的6元逐渐增加到7元、8元、9元、10元、11元,最后到12元。如今,村民们都已从事工业、商业或第三产业,灌溉和灌溉水井都成为往事而留在村民们的记忆里。

三、 生活用水

1963年7月下旬因连续降大雨,8月2日洺河水高涨,4日洪水进村,深达丈余。洪水过后,河北铺村不少私人院井、廓连井报废,村民们都使用街上的官井。官井上有一种固定的打水装置,叫“姑娘的”。村民们各家各户都备有水桶去井里打水。1950年代的时候,村民们用的水桶都是木制的,1960年代则改为了铁制水桶。

1970年代初,河北铺村从南河水塔铺设水管引水到村里,并在每条街安了两三个水龙头。从此,村民们开始吃上自来水,去井里打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1979年6月12日,河北铺村在西街建成水塔,村民们家家户户安上了水龙头。自此,村民们结束了去街上挑水的历史。

1980年代,村庄逐渐扩大,原有水塔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1981年,河北铺村在村后东街建了一个小水塔,解决了部分农户吃水难的问题。

1990年代初,河北铺村出现了许多厂摊,业主、村民们为了方便用水,从大名、魏县等地请来打小井专业队,在厂摊、院里打小井。小井一般深四五十米,装有专用的潜水泵,随开随用。

2009年、2011年,村委会投资50万元,在西街水塔、北街东头分别打了一口300米深的深井。为了改善村民的用水条件,村委会又投资34万多元,更新了东街、北街、北东街的水管道,使村民全天24个小时都能用上水。

四、 交通状况

河北铺村有东、西、南、北四条街。1970年代前,四条街道一直是土路,一遇阴雨天气便泥泞难走。1977年,河北铺村靠集体的力量把四条街及北巷拓宽冲直,并把南、西、北三条大街铺设为柏油路,成为永年县村级街道硬化第一村。据统计,当时的硬化里程为1200米。1986年,东街铺设为水泥路面。1997年,东街关帝庙至107复线一段土路拓宽取直,铺成水泥路面。2007年8月,重铺北街至后东街口水泥路面。2007年11月,26户村民集资4.22万元,将全长266米的柴凹路一段土路铺设成4.65米宽的水泥路面。至此,全村大街全部硬化。

1960年代,京广公路改土路面为泥结碎石路面,1975年5月又改建为柏油路面。1976年,永鸡公路改为柏油路面。1977年,洺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1966年,洺河公路大桥再次改建,成为今天的107国道。1997年,洺河第二公路大桥建成,县城环城路通过第二公路大桥向北延伸,称107复线。2004年8月,永鸡公路升为省道,改称永河公路,并再次拓宽,通到曲周县南疃,与邢临路接通。1960年代末,县城临洺关镇至曲陌、正西、邯鸡、邯邢各地的客运线相继开通;沙河县至济南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客车都从河北铺村经过,至此,村民们走亲访友、旅游、外出做生意等都异常的方便。这极大地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及与外界的交流。此外,村民们的交通工具无论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旧时的牛车、马车已不复存在。具体情况如表2-4所示。

表2-4 河北铺村交通工具(单位:辆)

资料来源:赵海京主编:《河北铺村志》,北京图书出版社2014年版。

五、 居住特征

传统时期,河北铺村为数不多的富户住有楼房、海青式房、一进二重、一进三重或四合院。大部分村民的住房都很简陋,多为一间独房。孩子们长大了,实在不能再住在一起了,就再盖一座配房。

1960年代,村民们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所建新房讲究实用,样式全是房顶可用来晒东西的平顶房。但是,村民们住房质量的提高还是相对有限。如许多村民结婚的新房多是把旧房子草草整理一下:有的是把房内原灰墙铲去再抹上一层灰。有的是用白石灰水把旧墙再刷刷,门窗上再涂上一层油漆算作新房。1970年代,随着“出厦甩袖”样式的出现,村民们开始用机制红砖垒墙,并采用“沙浆灰满摊、大灰缝、水泥构缝”的新工艺,传统的“小白灰道”“里生外熟”墙体成为历史。1980年代,砖木结构的房屋逐渐减少,水泥梁、水泥预制板、水泥过木逐渐成为主要建筑材料。1986年村民们建房开始使用水磨石、马赛克,也有使用瓷砖的。1990年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取代了砖木结构的房屋。

2010年,河北铺村动工兴建新民居凤凰园小区。凤凰园小区位于河北铺村东北方向,占地65亩,总建筑面积6.8万多平方米,可供600户人居住。园区内宜居宜业,还配有体育场馆、幼儿园、车库等。凤凰园小区的建成改变了村庄的传统布局,改变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村民们的一些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 mKgeKCb0xNid3cgtuuvfkXfiNDl8Z/PhLcfTbLuF+ff2rqrinQrWTal/9Ajvut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