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村庄建制沿革

考察史志与村民族谱可知,双井村建制历史悠久,在明朝时期就有了正式的建制,至今已有600余年。民国时期的双井村,隶属于宁晋县北区,1949年以后的集体化时期,双井村由自然村变为公社,如今成为行政村。

一、 郡县制前后的境域建制

据《宁晋县志》记载,远古时期,双井村境域始称杨地,又称杨纡。《水经注》中载:

“杨纡,大陆泽地。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唐尧之世,分天下为九州。《尚书 · 尧典》载:尧时,杨地属冀州之域;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杨地属并州;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并,杨地属冀州;春秋时,《太平寰宇记》有“春秋时晋杨氏邑”记载,属晋国地;战国时,属赵国之城;秦代,“废分封、设郡县”,全国分三十六郡,杨氏邑属邯郸钜鹿二郡地;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杨氏称邑,置杨氏县;公元9年,王莽新政,杨氏称功陆;东汉,光武中兴,复将杨氏县归属冀州刺史部钜鹿郡;三国魏时,杨氏仍属冀州钜鹿郡;晋代,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封诸王以郡为国”。咸宁六年(280年),西晋统一天下,分全国为十九州,杨氏县属冀州;北魏,杨氏旧址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隋代,隋文帝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开皇三年(583年),瘿遥改属栾州;唐代,廮陶县先属赵州,武德五年(622年)属栾州。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廮陶县属河北道赵州。天宝元年(742年),唐王朝避“廮陶”谐音“应逃”不祥,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属河北道栾州;五代,宁晋属赵州;宋代,属赵州;元代,太宗六年(1234年),属真定路永安州,太宗七年废永安州,属真定路赵州。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宁晋县属直隶中书省真定路赵州 ,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真定府(今正定)。清初,宁晋县仍属于赵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宁晋县志》载,县下分城东南西北四乡,辖221个村,双井村为城北乡辖村。雍正二年(1724年)升赵州为直隶州,宁晋属之,双井村属该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晋)为“甯”。清光绪年间《宁晋乡土志》载:“境内分23个区,旧名23个疃,辖272个村,双井村为二十一区(唐邱疃)辖村。”

表1-3 明清时期双井村建制沿革

二、 民国时期的村落建制

民国十八年(1929年)《宁晋县志》载:“民国成立后,县下分城东南西北中五区,辖284村,北区辖原4个疃44个村,包括唐邱疃(13个村),双井村隶属于北区;民国27年,宁晋县置五区,第五区辖唐邱、双井、曹伍疃、米家庄、大陆村、周家庄、刘路一带村庄;民国29年(1940年)4月,县城西沙河南,城东石家庄—南宫公路南村庄析出,置宁南县,宁晋、宁南分治。宁晋县置七区,五区辖唐邱、西马庄、裴家庄一带村庄;民国34年9月,宁晋县城建立城厢区,辖城内村庄。”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战火烧至双井村,村庄存在多重政权力量,行政建制较为混乱。

表1-4 民国时期双井村多重建制概况

* 均摘自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2页。

三、 1949年以后的村落建制

1949年10月,宁南县并入宁晋县,复原建置,设11区,辖306村,其中辖双井村的第九区驻唐邱。1950年6月,11个区改建为7个区,辖306村。1953年7月,七区下置87个乡,辖306个村,成立的双井乡下辖双井、郝庄两个村庄。1956年7月,88个乡镇并为37个乡镇,辖306个自然村,双井乡下辖3个村,原孔小营乡并入双井乡。1958年9月,20个乡改划为8个人民公社;同时,进行划村工作,全县306个村划分为311个自然村,373个行政村,双井公社下辖3个村(6个大队,即双井大队、郝庄大队、孔小营4个大队)。1984年1月,41个公社改为乡,辖村未变。1995年,全县共5个镇36个乡。

表1-5 1949年以后双井村建制沿革 hbwuboCEkFtzrOOkHb8Ehw1kFy7uGmcY9hEVpqKDU/9Zz4boez7q65fF8ntrtc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