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传统时期的双井村民之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社会交往关系,他们的交往对象一般包括家族成员、亲戚、邻居、党乡人等。村民们的交往活动既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也体现在婚丧嫁娶的事务、闲暇时间的串门等日常生活中。他们多种交往关系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交往场域、交往偏好和交往方式。

一、 交往活动

(一) 交往主体

村民之间普遍存在相互走哒的情况,交往的范围主要在户落之内,当户落与自家交往的人大多是家境相当的人,好主与好主交往(他们都是有饭的人家),穷主与穷主交往(均属于没饭的农户)。在生活中,交往最多的人是近门或当家十户的兄弟、妯娌、叔叔大伯等,在村民看来,近门的人是“亲的、热的、亲乎乎的”;其次是四邻八家。交往对象主要是农业劳动者、技艺工匠、小商贩等,如果穷主与好主是近门的兄弟或叔伯(前者有四五亩土地,而后者有几顷地),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会比较频繁,这种交往主要是基于血缘关系,此类情况下,穷主主动找好主的时候比较多,前者找后者有时是为了串门、闲拉关,有时为了借钱、借粮、借农具等。

(二) 交往缘由

村民在交往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交往内容、需求,选择不同的交往对象(如下表所示)。

表4-8 双井村不同交往对象间交往关系

(三) 交往内容

1. 闲拉关(聊天)

双井村民集中居住,农闲时间或下雨天无法下地干农活之时,家中汉们主要去四邻八家、知己不赖的农户家串门闲拉关,聊天内容一般是家中农业生产事务、家庭生计与出路、儿女情长、集市交换,比如一年的农业收成、家里的牲口及其价格、粮食价格、务工情况等等。娘们主要与当户落知己不赖的女性闲聊,老的与老的交往、年轻的与年轻的交际,婆婆与其他女性聊天,一般谈论自家的儿媳的好坏,儿媳与其他女性聊天,一般谈论自家公公婆婆的是是非非,也会谈论妯娌、哥哥、小姑子。闲拉关过程中,很少谈论国家大事、村庄公共事务。

2. 打牌娱乐

过去,打牌是村民主要的娱乐活动,也是村民间相互交往的主要内容。一起打牌的人多是当户落居住的人,村东户落和村西户落的人也会一起打牌,好主和穷人也会一起玩牌,参与者不分贫富。父子、弟兄们可以一起打牌,打牌时,谁也不让谁,即便是亲兄弟、父子,也不会相互谦让。天主教徒也参与(打牌交往的具体内容将在双井村文化形态章节中予以讲述)。

3. 撺掇(帮忙)

撺掇是交往的主要方式,当户落村民之间在农业生产、脱坯打墙、修房过程中普遍存在撺掇现象,一般是盖房前一天,主家去跟对方打声招呼。比如村民王栓堂盖房时,找村西的张忠明、村东的周光录等人来撺掇脱坯,之所以请他们,一是他们和王栓堂知己不赖、走哒得比较近,二是他们会脱坯。

4. 过事

举办婚丧之事、生育仪式(“十二晌”)时,近门的爷爷奶奶、叔伯兄弟、嫂子、婶婶等“亲的、热的人”参与,其他亲朋好友也参加,当户落的人也帮忙,过事的过程体现出农户与家族、与亲朋好友、与党乡人之间的人情交往、帮忙关系。在双井村民眼中,两个不论是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还是当户落居住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之间,相互断绝往来、不再交往的主要表现就是“事情都断了”(当地话语,特指婚丧之事中,相互不上人情、不帮忙、不交往)。如果一个家庭的某一个成员与另一个家庭的某成员有了矛盾,则一般会导致两个家庭的矛盾,两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之间就会有隔阂,大人之间见面不说话,孩子们也不会一起玩耍。

5. 家族事务

每个农户都是某一个家族的成员,有的属于大家族,有的属于小家族。家族的祭祀(祭祖、祭坟)、续谱之事中,成员之间通过分工协作发生交往行为,有的家族仅限于村庄内的交往,有的大家族,比如王氏家族,在举行家庙祭祀活动时,周围村庄的族人也需要参与,共同祭拜祖先、吃大锅菜。

6. 拜神事务

村民们逢年过节去真武庙祭拜真武爷、玉皇大帝时,或是一家一户前往或是与他人结伴前往。在举行真武爷庙会过程中,村民们更是熙熙攘攘地参与、集体祭拜、吃大锅菜,在祭拜、搭帐篷、置锅灶、吃饭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分工协作。村东的天主教徒每天差不多固定的时间,去教堂集体念经,从教堂出来,一般结伴回家。村庄拜神组织——老母会,更是将时常行好的人组织起来,大家在统一的组织内拜神、交往, 各个老母会之间也会相互交往。

7. 交换活动

日常的交换活动包括商铺中的交换、开市之日赶集、平时与流动商贩的交换以及买卖土地、房产、牲口、粮食事务,在这些交换事务中,买卖双方、国家税务人员与村民、中间人(包括粮食经纪、头户经纪、地方等)与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均属于普遍的社会交往关系,进行交换活动的地域范围就是村民发生交往行为的范围。交换关系的主体不分男女,头户市场的交往主体一般为汉们,娘们主要与销售针线、鞋袜、布匹的流动商贩(如货郎、染布小贩)交往。

8. 村庄公共事务

村庄的公共事务包括求雨、治理蝗灾、挖道沟等,村民参与公共事务,一般在会首、村长、好管事的人的率领下进行。村庄防卫组织中也体现着丰富的社会交往关系,如好主人家组成的大刀会、联庄会,穷人组成的民兵组织等,在日常的防卫事务开展中(比如打击黑军组织、农闲时间的训练),成员之间频繁交往。

9. 其他生活事务

比如邻居或当户落的人们在磨面时产生的交往关系,有的人家没有磨,就借用邻居或当户落知己不赖的农户的磨。还如在水井拔水时产生的交往关系,村庄公共水井的使用中,青壮年帮助老人或小孩拔水。此外,借钱、借粮也是生活交往的主要内容。

(四) 交往空间

村民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的空间与一定的交往内容息息相关。当人们种地耕作时,交往行为发生在田间地头。闲拉关的空间一般在家门口、户落过道、大街上、农户家中。过事时的交往行为发生在主人家中、小鬼庙、女方娘家家中、道路等空间。交换物品时,村庄内外的集市、摊子、交易双方家就成为主要的交往空间。拜神时的交往空间主要为教堂、庙宇。祭祖时的交往空间主要为家庙、祖坟地。当交公粮、取信件、找村庄权威主体时,交往空间一般为村公所。

不同主体间交往的空间往往呈现差异。比如和家族的人交往,一般在家庙、家中、祖坟地、田间地头,和邻居交往的空间多是相互的家中、大门口、过道,和亲戚的交往主要在相互的家中,和党乡人的交往空间则显得更加多元且广阔:有时在家中,有时在酒馆,有时在磨道、田间地头、看戏的地方、庙宇、教堂、十字街、集市、油坊、肉铺、 杂货铺、药店、粮食摊子、村公所、井台等。

二、 交往关系

(一) 交往偏好

村民在与亲朋、邻居、党乡人交往时,采用的方式基本一样,要么是串门,要么是走动,只有地域较远的亲戚间才会有书信来往。与近门、邻居的交往最频繁,其次是与党乡人的交往,亲戚间的交往相对较少,如果亲戚间同村居住或当户落居住,则往来比较频繁。

在交往过程中,村民大多数情况下喜欢与为人宽厚、有手艺、有文化、脑子比较清亮(形容该人明事理)的人交往,并且,知己不赖的人们的家庭生活水平不相上下,没饭的人与有饭的好主人家很少往来。与家族的大辈、为人宽厚、脑子清亮的文化人交往,主要是考虑到自己的日常需求,比如讨主意、写文书、处理纠纷、举办婚丧之事,一般要请他们出面帮忙、协调。与上述人士交往,除了过事中的人情往来,一般情况下不会相互送礼物,也不需要给帮忙之人支付酬金。请家族的大辈帮忙,主要是基于血缘关系,当户落明事理的人帮忙出主意、调解矛盾,主要是基于党乡人的关系,“乡亲面子强”(地方俗语),如果在日常的来往中,动辄要酬劳,就会淡化乡亲、血缘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礼俗,即当地人所谓的“乡俗”。与此同时,村民们会尽量处理好与邻居的关系,当地俗语称“能为近邻、不为远亲”,邻居之间可以借钱、借粮、帮忙修房,甚至可以“借墙供岭”,有时家中来了亲戚,还会请家族的大辈、邻居、当户落知己不赖的人陪客。除此之外,村民们喜欢与志同道合、年龄相仿的人交往,喜欢与同一职业的人交往,年龄相差无几、志同道合的人还可以结拜为门兄弟。

村民们有喜欢交往的对象,也有不愿意交际的人。平时不喜欢与比较“薄皮”(斤斤计较)、爱占便宜的人交往,更不喜欢与赌徒、盗贼、心术不正、不务正业之人交往。比如村中有一村民王氏,为人比较自私,家中置有一个铡刀,他为了防止铡刀被别人借用,每次下地干活时,把铡刀扛到地里,为此,一户落的人们都不喜欢与他交往,给他起绰号曰“老死子”。再如:村民甲与村民乙为一户落知己不赖的人。某日,二人一起喝酒,甲趁着乙喝醉的机会,私自偷了乙兜里的钱,乙酒醒之后追查此事,得知是甲偷了自己的钱。甲觉知自己犯了错,良心不安,于是请人向乙说和,请乙喝酒、向乙道歉,乙谅解了甲。此事之后,二人之间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以前知己不赖的程度,双方即便没有直接断绝往来,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基本上没有交往。对于村庄内不喜欢的人,一般不会断绝往来,而是继续交往,大家都是当村(本村)的党乡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在村庄庙会、日常的生活(如婚丧之事)中还需要打交道。如果双方之间有了严重的冲突、矛盾,就不再交往,断绝往来,比如因偷情、借钱发生矛盾或者因土地边界产生严重的纠纷, 就会一辈子不来往。

(二) 交往方式

与不同的主体交往,维系关系的方式各不相同。与亲戚交往时,主要依靠祭祖、血缘亲情关系、人情往来、合作生产、互送礼物等方式。外嫁女在十月一时自带香纸到娘家,与自己的哥哥弟弟、叔叔大伯等一同前往祖坟烧纸。当自家无力喂养一头牲口时,与亲戚伙养(如村民张小考家与邻村外婆家伙养了一头牛)。亲戚举办婚丧之事,需要亲自参加,且需要带礼物、上人情,礼物一般是馍馍、猪肉,亲戚生病,去探望时要带礼品,比如点心、鸡蛋、挂面、糖包子(自己做的)、大馍馍等,亲戚间交往,礼尚往来。但亲戚分远近、人情有薄厚,亲戚间送礼,不会一视同仁,正如在前文婚事人情消费的记述中提到的:有的亲戚比较大方,送大馍馍,而有的亲戚比较小气,送的馍馍小。若东家看到亲戚送的馍馍小,心里会不舒服。亲戚蒸的馍馍越大,东家的脸上越有光,“脸面值千金”,婚礼之日,众人都在观看亲戚的随礼。亲戚间送礼,宁可多送、不能少送,如果送的少/差了,亲戚的面子上不好看,没有给亲戚长脸,下次自家过事,亲戚送的礼物也会比较差。与亲戚间的交往方式一样,家族人之间的交往也重视礼尚往来的人情关系。家族人在婚丧之事交往中,会留意对方送的礼物,一般是妯娌之间相互监督,如家中母亲留意婶婆婆、大娘等人送的礼物。婶婆婆、大娘等送礼物一般代表叔叔、大伯整个家庭,如果婶子送的布匹较小、较差,则母亲会记在心里,婶子家过事,母亲就会送得更少或更差。家族人之间的交往除了借助于人情往来,还有生产合作、相互帮忙的方式,比如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伙养牲口现象。老人王根春回忆,他家过去与家族的大伯家伙养了一头小黑驴,两家轮换使牲口。

(三) 交往纠纷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出现了误会,双方一般不会当场解决,而是自知理亏的一方请双方均熟悉又比较明事理的人“打圆场”,进行调解,中间人可以是邻居,也可以是当户落的知己不赖的人。在处理交往误会的过程中,理亏一方需要请对方以及中间人去酒馆喝顿酒或者在中间人的斡旋、陪同下前往对方家中赔礼道歉(一般不带礼物),双方不必为中间人送礼,但会说道谢的话语。亲戚间交往,出现了误会,优先请双方都熟悉的明事理的亲戚“改和”(调解)。有错的一方需要带点礼品(打壶酒或者买两包点心)在中间人的陪同下去对方家中赔礼致歉,如果对方接受道歉,会在自家做顿饭进行招待。同样,误会双方不必为中间人支付酬金。村民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

1949年之前,本村沈氏、刘氏、张氏三人平时关系“不赖”,沈氏住在当户落(本村某一片)东边、刘氏住在西边。某日,三人在户落里闲坐,那天恰好是邻村米家庄集市开市的日子,三人没事干,就相互怂恿:“咱上米家庄赶集去吧!”但是三人都没钱,于是刘氏回家挑了2斗棒子(玉米)和其他两人一起去赶集,2斗棒子挑了五六块钱。然后三人进酒馆喝酒,刘氏请客,酒馆老板是张氏的岳父。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张氏和刘氏已大醉,沈氏从刘氏口袋中掏出刚刚卖棒子的钱结了账,但是“昧了良心了”,把剩下的钱装到了自己口袋。三人醉醺醺回家了,刘氏酒醒后发现自己口袋里的钱全都不见了,于是跑到米家庄酒馆打听喝酒时付账的消息。老板告诉他,是沈氏从他口袋中掏的钱付的账,剩下的钱装进了沈氏自己的口袋。刘氏心中很气愤,回村里找沈氏理论,俩人“吵包子、闹了别扭”,最终沈氏还是没有把钱还给刘氏。后来,沈氏觉得心中有愧,于是从当户落找了一位和自己、刘氏都关系不赖的人做中间人、打圆场,给刘氏说好话,并出钱请中间人、刘氏、张氏等人去米家庄酒馆喝了一场酒,在酒桌上当面向刘氏道了歉(没给刘氏还钱),此事就此了却。很快,事情传遍该户落。后来,刘氏和沈氏没再往来,当户落的人都说沈氏坏了良心了。 YteUx8qlKKVSKJcFTesgTPqRqWgNdkkPuCiqfxB0SyjelNW8tbd9R/hJjnZjYc8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