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传统时期双井村业缘关系的建立主要基于村民的职业、生计。村民们因为从事共同的职业、为了相同的生计目的产生特定的业缘关系,比如共同搭建粮食摊子、组建打井班、合作贩盐等,他们在具体的合作事务中需要遵循行内的规矩。

一、 业缘主体

过去,双井村的业缘关系主体主要有两种:一是各种各样的正式组织,它们一般由村民自发建立,比如打井班、戏班子;二是因共同利益产生合作关系的个体。

(一) 业缘组织

一是打井班。在前文揭示双井村自然形态的章节中已提到,村庄的水井事务离不开打井班。打井班是本村善于处理水利事务的村民组成的业缘组织,它由党氏、张氏等年轻力壮的 10多位男性组成,他们大多有过下井做工的经历,会点技术活,按照老人们的话来讲“会鼓捣”。

二是戏班子。本村有两伙戏班子,刘氏戏班子在村西搭台,唱弦子戏,另一个戏班子在村北搭台,唱梆子戏,“两家对着唱”。刘氏从外地买了一个媳妇(跟着他唱戏)、一个女儿(一直未能学会唱戏,成人后出嫁到外地,生了1儿1女,从小跟着刘氏唱戏),还收了两个巨鹿县(距离本村90公里左右)村民为徒(刘氏常年管其吃住)。刘氏家中有10亩地,由他哥哥负责鼓捣,家里还喂了一头牛,兄弟俩一直没分家,属于贫农家庭。他嫂子有一次牵着牛下地套水车浇地,不料牛被黑军(土匪)抢了,后来没有追回来。

(二) 业缘个体

1949 年前的双井村村民们为了谋生,或成为雇工或走上做生意的道路,村民做生意依赖于一六集及村庄内外的消费群体。有些家庭经济水平较差的村民在经营生意时,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于是和家境相当的农户结成业缘关系,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产生合作,比如共同筹集资金开设粮食摊子、油坊以及贩盐。

在当地,粮食摊子即挑粮食、买粮食的地方,每个粮食摊子由本村三四户粮食经纪自发合资经营,他们一般是当户落知己不赖的人。合伙的村民分工明确,其中一位负责“过斗”(称粮食,他不一定识字),一位负责管账(有文化、计算过斗数量、收钱,也被称为“先生”),其余的负责看管摊位,日常交易中赚取的经纪费需要平分。

村民间除了在粮食生意上合伙,还在盐、油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买卖方面达成合作关系。比如村民王氏和张氏均为少地的贫农家庭(王氏的儿子为村里的手艺人),他们当户落居住,为了改善生活,平时在村庄街面上“做伴”(搭伙)卖盐,所得利润平均分配。还如村民张氏、李氏等4户人家(均为贫农)同等筹集资金,分别在村北、村东经营了2家油坊,开设油坊时不再额外雇劳力,而是每户出个劳力,油坊收入由4户人家均分。

二、 业缘关系

(一) 业缘范围

村落的粮食摊子一般在赶集之日经营,其业缘范围不仅限于双井村之内,除了本村一六集的2个粮食摊子(一个在南、一个在北),范庄、换马店、大陆村、唐邱村、米家庄等集市也有粮食摊子。不论是本村的粮摊还是外村的粮摊,基本上都遵循共同的行规,比如经纪费用均按交易额的5%抽取,不能随意升降。经纪自家人交易,也需要支付5%的费用。

与粮食摊子的业缘范围类似,戏班子、打井班、搭伙贩盐的村民、共营油坊的村民等的日常业缘范围同样比较广泛,包括双井村及其邻村。比如本村唱戏时,邻近村庄(郝庄、米家庄、唐邱村、李家疃等)的村民也来看戏,这其中不乏本村村民的亲戚(或是村民去邀请,或是自己主动来看戏),看完戏就在本村亲戚家吃顿晚饭,天黑了再回家,来看戏的村民一般不在亲戚家过夜。本村听戏的人一般是村里“没事没务”的村民,包括男女老少、好主和穷人。村长、村副、族长、“家长”和副“家长”、地方、看井人等管事的人也去看戏,他们与有头有脸、好管闲事、能说会道的老年人(不一定是好主,也会去看戏)一般坐在戏台两边的凳子上看戏。普通人站在戏台底下的罩棚里,汉们站在罩棚中间位置,娘们一般站在罩棚两边位置,她们自知不能占据汉们的位置。

(二) 业缘内容

1. 粮摊交易

在粮食摊子上交易时,买方先将钱交给经纪,经纪再转交给卖方。村民们一般根据与某个摊位经纪的关系好坏程度来决定去A摊位还是B摊位交易。村落的粮食摊子不用交税,也不用给村里交摊费。当时的粮食价格如下:1斗棒子(玉米)市价为1元(中央票),1斗谷子和高粱的价格均在7毛或8毛左右,1斗黑豆和黄豆的市价约为4毛或5毛,一个馒头卖价1毛2分钱左右,交易粮食不用交纳税费。

2. 打井作业

打井班成员平时务农,遇到打井、维修水井之事,就临时组织起来,打井班内部也有组织者(老人们在访谈中已无法回忆起具体的组织者)。村里修缮饮水井时,一般请打井班,村里只需给他们连钱买点鸡蛋、馍馍等,管一顿饭足矣,无须额外付报酬。如果要给好主打井、修井,则需要报酬、管饭管酒。修缮水井,不请外部的专业打井队或打井班。他们打井作业,不需要向村长、村副、地方等村庄治理主体报告,管事的人们对打井班事务不加干涉。

3. 搭台唱戏

唱戏的时间一般比较固定:一是收秋割谷以后的农闲时节,戏班子就在村子里面搭台唱戏;二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过庙会时唱戏(村民集体连钱募资);三是大家族举行续谱活动时请戏班子唱戏(族人集体连钱募资);四是举行求雨仪式,如果老天爷下雨了,就需要搭台唱戏(村民集体连钱募资);五是过完年,戏班子们收拾行李外出唱戏。每次唱戏时间差不多为五天至一周,戏子们早上吃了饭就开始唱,一天唱两场或三场,一场约两三个小时。

每次唱戏前,当户落的村民们帮忙搭台(找两个水车架子、几根柳柱子、几块木板)。至于唱戏时是否收费,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定,本村的戏班子不收钱(如果要听弦子戏、梆子戏,就不需要从外地请),如果要听秧歌戏,得从孔小营请戏班子(戏班子进村后住在村西的粉房或其他闲置地方),每场戏的费用由大伙筹集(由村民中好管闲事、爱热闹的人负责收钱)。戏班唱戏,一般是他们自己定戏,村里有些好吃好喝、“半块咧咧”、不务正业的人有时给戏班子买两盒烟点出戏。

4. 做伴贩盐

如前所述,村民平时消费的食盐分“大盐”和“小盐”两种,大盐的品质较高、味道佳,一般由大户人家消费,小盐的苦味重、品质较差,一般被穷人们消费。小盐的加工程序较为简单、粗糙,有的村民自己制小盐(主要从当地盐碱土中提取),如当地人所讲:“刮小土,淋小盐,哪年不挣二百钱?先出盐,后出硝,没盐没硝瞎鼓捣。”搭伙贩盐的两人之间平常关系处得不错(“不赖”),相互之间比较信任,不存在一方欺骗另一方的现象。二人卖盐需要落账,当甲在场乙不在场的情况下卖了盐,需要把盐的数量、收入记入账簿。二人的家庭成员无权参与他们的贩盐事务,如果家庭成员私下卖了盐,二人就要追究责任,甚至给予体罚。村民做伴贩盐,不需要向村里管事的人, 即村长、村副、地方等人告知,也不需要给国家上交交易税。

5. 油坊交换

油坊的主人平时用棉花籽榨油,榨的油按斤出售(1斤油约需要几毛钱)。村民们也时常带自家生产的棉花籽去油坊换油(不用谷子、玉米换油),如果用差的棉花籽换油,兑换比例为10∶1,即10斤棉花籽换1斤油;若棉花籽比较饱满,则兑换比例为8∶1,即8斤棉花籽换1斤油。后来,油坊生意不景气,两家油坊均歇业关门,村民们用油时只好从油贩子那里换取,外村(米家庄村)油贩子每5天左右来一趟双井村,村民们得知他进村,纷纷带着棉花籽去换。 iaLOnNrwU44NsvJ8HpqdDpG2rOGTE1igztGKHajy5HaUvIO6VzG6ha0FDa300wn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