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双井村民的商品交换活动一般包括村内外的集市贸易、店铺的经营以及与流动商贩的交易。村民们在频繁的集市贸易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圈、特定的交换偏好。不同的集市针对不同的贸易需求,多种类型的店铺、流动商贩们也根据村民的不同需求提供商品。与此同时,村民各类交换关系的发生还离不开经纪人群体,他们在交换事务中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村民定期的集市贸易、不定期的店铺交换、各类经纪人的调节,使得村庄商品经济不断延续。

一、 村落市场概况

1949年以前的双井村,村民们普遍参与各类交换活动,它们交换的场所主要是集市,集市分为村内的一六集和外部的集市,多个集市之间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圈,可以满足村民们日常交换的需要。村内的集市主要沿着十字街街心展开,村落集市的兴旺得益于村民们习惯性的赶集活动,也称“过集”。过集当天,本村村民以及外村村民之间进行多种多样的交换活动,比如买卖农产品、牲口、家禽等等。

集市贸易并不是村落唯一的交换形式,村落里还时常活跃着大批流动商贩(不定期叫卖)。商贩卖商品,既可以用现金支付,也可以用粮食换,比如用鸡蛋换盐换油(双方都没数,1个鸡蛋换半斤左右的葱),用黄豆、豇豆换杂面(一般是1.5斤豆换1斤杂面),女性还用积攒的头发换洋针、颜料,1卷头发换3根左右的洋针、一两包颜料。本村豆腐商贩王氏每天都在大街上叫卖豆腐、豆腐脑。据王根春老人 讲述,1949年之前他家有6口人(他和父亲母亲、2个姐姐和1个弟弟),种了3亩地,没有田井,属于贫农,与家族的大伯伙养了一头黑驴。他父亲在家经营一间豆腐坊(一间半左右),每天“呛起来”(方言,意为早起)开始做豆腐、豆腐脑,上午在村庄南北街上一边推车子一边敲梆子卖豆腐脑(村民主要拿鸡蛋、谷子、玉米、黄豆等来换,一般是1个鸡蛋换1碗豆腐脑),晌午(中午)和后晌(傍晚)卖豆腐,一般是1.5斤豆腐换1斤黄豆,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卖30斤,较差的时候就卖15斤左右(本村一共有3家豆腐坊)。他的母亲主要在豆腐坊帮忙、烧火,两个姐姐有时在豆腐坊帮忙,有时在家纺棉花织布。

二、 村内交换

(一) 村内交换场所

1. 交换场所的形成

双井村的交换场所形成于专门的立集活动,在当地,人们把建立集市、制定集期、发展集市联系等一系列活动称为立集。不论是双井村还是外村,立集活动的开展、集期的制定皆与外部集市息息相关,村落交换场所的具体形成过程详见下表:

表3-20 传统时期双井村交换场所的形成概况

2. 交换场所的分类

村民进行交换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市场空间,在集市以及村落其他地方,都有不同的交换场所,比如头户、猪仔交易场所。牲口交易场所在武道庙附近,相对于范庄交易场所而言比较小(村民们买牛卖牛一般去范庄集市,该集市有专门的牛羊交易场所,且有专事头户交易的经纪)。开集之日,早晨八九点钟,本村和外村的村民牵着牲口来此处交易,本村和外村的经纪也来交易场所。猪市主要交易猪仔,村民去赶集,将猪仔装进笼子,然后用独轮车推着,一般是自己去卖,很少请人帮忙(结伴同行)。除此之外,村庄主要街道还有几家杂货铺,它们由村民家庭经营(多是中农户和贫农),杂货铺不交纳税费,开杂货铺的本钱多是店家种地挑粮食积攒的收入。

3. 交换场所的管理

在制定村庄集期时,由“好管事的人们”(热衷于服务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人)带头组织、村民们集体商议制定,不找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来测定集期。好管事的人们在集市上说话顶用、有威望,有组织能力、“好跑哒”(比较勤快,并非好主),他们理应负责集市的治安,但据老人回忆,他们的监管力度不够。一六集刚刚立成时,赶集的商贩少、人流量小、货少(“那时候村庄小,集市也小,没多少人,离县城又比较近”),加之本村摊贩和村民“欺生”,对赶集的外来商贩和村民肆意干涉,比如外来商贩在本村过集摆摊,本村摊主有时不让他们摆摊(“我是本村的,这地是我的,就把外村摆摊的赶走了”),有些本村村民不讲理,买了东西赖账,久而久之,外村摊主也不来双井村过集。集市监管不到位导致村落集市一直没有赶起来(只有在每年临近腊月的时候,人们置办年货,集市贸易才会有所活跃)。好主和村长、村副(副村长)等对立集、集市贸易、集市治安等不加过问。

(二) 村内交换关系

1. 集市交换关系

其一,交换时间。开集当天,一般是早晨呛起来吃过早餐就去集市,有时,如果赶集时间长,就在集市买点干粮垫补一下。在各类交易中,猪市的交易行为一般发生在春季天气开始转暖的时候,这时候喂猪好喂,猪仔容易成活且长得快,但也要看市场交易行情。头户的交易多发生在秋收之后的农闲时节,这时赶集的人多,集市上的头户数量也多。相对而言,流动商贩的交换时间一般比较灵活,时间不固定,几乎天天可以走街串巷交换。

其二,交换活动。村民们赶集时主要买东西、买物件、闲逛、交易家禽(如鸡鸭等,不需要请经纪)。赶集之日,卖主自己在集市叫卖。打牌活动一般在家中,不会在集市街面上。有时,集市上如果有戏班子唱戏,就去看戏,有钱的好主们想看戏时也会去宁晋县城的戏院买门票看戏。不同于集市的交换活动,杂货铺主要卖酒(主要从县城的酒坊进货)、烟、糖、花生等(花生一般从本村农户家进货,有的农户种植花生,收割之后卖给杂货铺)。另外,若有外村商贩来一六集赶集或路过此地问路、讨口水喝,一方面,好心的村民也会给予帮助,另一方面,有的村民不愿帮助的同时还会挖苦几句,比如,有赶马车的人问路时,他们答:“我听不着你说什么,我回家搬个梯子搭高跟你说。”

其三,交换分工。在当地的集市贸易关系中,存在相对明确的男女之分工,男女有着不同的赶集偏好(如表3-21所示)。

表3-21 集市贸易过程中的男女分工概况

其四,交换价格。村民与流动商贩的交换过程中,讨价还价之后达成交易。箍匠补修锅、盆子时按需要补修的面积大小收钱,修补一个较大的窟窿大约需要5毛钱。胭脂贩的一钵(容器)雪花膏(粉)的价格为5毛钱左右,好主人家的女儿、儿媳妇等爱干净、爱打扮,她们是此类护肤品的主要消费对象,穷人家很少买。染布商进村叫唤村民染布,费用按需要染的布料面积计算,大概是染一尺布需要3毛钱左右。此外,他还染线(村民自家用棉花纺的线,染线的费用为3毛钱一斤)、染羊毛(需要耗费的颜料和工序较多,费用较贵,一般是1元钱一斤),有些薄皮(爱占便宜)的妇女故意将染羊毛的钱说成染线的,乘机占点小便宜,而染布的执意说是染羊毛的价格,为此,双方吵包子。这时,如果双方吵的声音大,当户落好管事的人要是听到了,就会主动前来“说哒说哒”、评评理、打圆场,让双方都让一步,一般会给染布的说:“包(别)吵了、包吵了,少给你2毛钱也占(行),你就背点伤(吃点亏)吧!”劝说染布的少要点钱、村民(顾客)再加点钱,此类纠纷就算化解了。

在集市头户交易过程中,普遍进行“手摸价”,即不明说价格,价格如果说出来,则交易信息说漏了,旁人听到了会抢生意(干涉交易)。摸价的方式具体而言是在衣角下或是头巾下相互捏指头定价格,人们过去普遍戴头巾,一个原因是方便交易时取下头巾摸价。摸价之前,双方按头户品质估价,摸价时,首先摸大数目,接着摸小数目。摸价有固定的“行话”或称“暗话”,即单出大拇指称“十停子”(代表十),单出食指弯曲称“九勾子”(代表九),大拇指和食指同出称“八叉子”(代表八),大拇指加食指加中指一起出称“七捏子”(代表七),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同时捏在一起称“六挠子”(此手法像“挠”的动作),五个指头平行捏在一起就称“五个”,除了大拇指的其他四个指头平行捏在一起就称“四个”,食指加中指加无名指平行捏在一起称“三个”,食指和中指并捏称“两个”,食指单个直出表示“一个”。摸价时,买卖双方不会直接摸,需要有经纪,经纪和卖方先摸接着再和买方摸,他一般要在双方之间来回摸价多次。经纪由于是职业的,所以不会出现摸错价格的情况,如果卖方要价高,买方就请经纪“挖价”(即往低压价),如果买方出价低,经纪就帮助卖方“叫价”(即往高加价)。

过去,一头牛的市价一般为一石粮食(300斤)左右,约合洋钱20元,相当于高等长工半年的工资。干活有劲的壮牛(能下地拉犁的牛),价格一般在一石粮食以上。庄稼人(当地人对农民的称呼)买牛犊的很少,一般买壮牛(不能让牛白吃饲料不出力干活,牛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秆和谷草)。骡马的价格相对较高,一匹骡马的市价约为3石粮食(主要是好主、富户人家养),一头驴的市价约为2石粮食(主要是中农、贫农家养),长工(指大活)需要花一年半的工资才能买一头骡马,二活差不多得花两年的工资。头户交易中,一般用现金(洋钱)付款。

其五,交换经纪。集市的各类交换活动基本都需要经纪的斡旋。村民们请经纪,一般请自己熟悉的,让经纪帮忙问价、协调价格。经纪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3-22):

表3-22 传统时期双井村不同类型经纪的交易关系概况

续表

2. 流动商贩交换关系

在村庄的集市贸易中,通常活跃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多以流动贩卖的方式穿梭在双井村及其邻村的大街小巷,为村民们的日常交换提供了便利(如下表所示)。

表3-23 双井村流动商贩的交换关系概况

续表

三、 村外交换

(一) 集市圈

双井村一六集与外部的多个集市共同形成了较为广泛的集市圈,集市圈内的村落基本上都是双井村的邻村,它们有的距离双井村较近、有些较远。概言之,双井村民的市场交换圈半径范围在3—18公里之间(详见下表)。

表3-24 双井村集市圈内较近村落

*1990年代立集,集期为“逢五排十”。

表3-25 双井村集市圈内较近集市

表3-26 双井村集市圈内较远集市

(二) 交换偏好

村民的交换偏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与集市能够供给的商品类型有关,比如有的集市主要交易头户(如范庄),有的集市主要交易其他零碎物件,如本村一六集(本村两位老人在南北街出摊卖零碎物件,不交纳税费)。到一六集赶集的商贩大多来自米家庄、唐邱村、岳家庄、郝庄等村庄,主要卖土布(农家织的粗布)、帽子、鞋子、蔬菜、锅碗瓢勺、农具(锄头、铁把、镰刀)、锯子、钳子、绳等。

另一方面,村民的交换偏好还取决于以往的交换经验。比如本村有位猪贩子(贫农张氏),经常赶集贩猪仔,有时把本村的猪仔贩卖到外村集市,有时在其他集市买了猪仔然后贩卖给本村村民。后来,本村人不再从他手中买猪仔,据说是因为他从外面贩的猪仔成活率较低,养几天就死了。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村民们更愿意与当户落知己不赖的人就近交易,大家都住在一起,熟知对方猪仔的状况(猪仔交易时不称斤、只论个,鸡鸭等家禽类的交易中,也按只算,不称斤)。

四、 村民私下的交换关系

(一) 交换状况

1. 牲畜交易

村民私下的交换关系主要发生在牲畜(头户、猪仔等)、房屋的买卖过程中。在家中私下交易牲畜的情况很少见,但也存在,交易猪仔、骡马、牛、驴的双方,不论是本村还是外村的,只要双方知己不赖,就可不必去集市,也无须找经纪,买主直接从卖主家中买走牲畜。此类私下的交换,同样需要交纳税费。双方要是偷税漏税,被本村一般是与自家“不对付”(有隔阂)的村民告发,要担负被税务部门罚款的风险。

2. 庄窠(房产)交易

这种交易在双井村普遍存在。村民卖庄窠时,房屋、宅基地、院子、粪坑等都一起卖,房屋和宅基地不能分离交易(农具、锅碗瓢勺、桌椅板凳、柜子等家当)不算入交易范围内。即便只卖正房(一般是北边的上房)而不卖配房(位于东西两侧)时,仍然需要给对方划出一定的院子,即把卖的院子“说死”,一般是按房屋的大小而定,如果有4间房,只卖两间,则院子一半的面积归买主。就算院子“不说死”(范围不加以清晰界定),卖主也得让买方有权使用该院子,允许买主从同一个院子走路,从同一个大门进出。一般情况下,农户不会把所有庄窠地都卖了,往往是卖空闲的一部分,给自己留一部分。

(二) 交换双方

牲畜交换中,如上文所述,双方只要是关系不错的熟人,就可达成交易,而在房产买卖中,卖方一般是一些特定的人群(详见下表)。

表3-27 传统时期出房产的村民类型概况

续表

买房一方主要是好主、有钱的人家或者没有庄窠的人(如果某农户家弟兄多,而庄窠地狭窄,就需要买房)。好主买了房,即便不住人,“干这干那的也方便”(如当作堆放杂物的地方)。村里卖庄窠地的消息,都是当户落的人们之间相互传唤得知,比如A给B说卖地的事情,B再传唤给其他村民。

(三) 交换顺序

交易牲畜,一般优先在当户落近门、党乡人之间进行,比如某村民家的一只猪产了猪仔,当户落的一人若知晓了,就会传唤给其他村民,有人需要养猪,就先去跟该村民家预定,到时候猪仔出栏,留下几只卖给他。预定猪仔,不需要提前给对方交定金。有些村民也会选择去范庄集市交易牲畜。

房产交易中,卖方在选择买主时优先考虑近门(家族的兄弟、叔叔大伯等),正如老人所讲:“你去物件,先不让自家家的要?”如果当家十户的几个人同时要买,这时,卖方自己考量哪一家的房产少、哪一家比较“当紧”(急需住房),就卖给哪家,如果自己不便协调,就找当户落好管闲事的人去“说哒说哒”。其次考虑四邻,邻居之间住得近,自己给邻居提供方便,邻居也会对自己慷慨解囊。再次会选择本村其他人、外村村民。卖给外村人的现象少见,但是也存在,比如村民A是邻村的,他的亲戚朋友或其他熟人如果在本村,则A一般通过这些亲戚朋友等熟人的口获得本村某村民卖庄窠的消息。如果本村其他村民和外村村民同时竞买,则优先卖给出价高的买主。

(四) 交换价格

牲畜的私下交易过程更为简单,双方在卖方家中自行商定价格,不必请经纪调节。当户落村民之间交易猪仔,一般比较优惠,当地俗语称“党乡人的面子强”。比如,村民A去范庄集市卖,一只猪仔卖价12元,而卖给当户落的村民,10元一只,这时,也会优先卖给当户落村民(他们出价不会低于市场价太多,否则双方脸面上过不去)。

房产交易中,农户对好房屋与差房屋的青睐程度也不一样。比如某房屋质量赖(差),有饭的人买时不会多给钱,要是房屋好,有饭的人买,也不会少出钱。不同房屋价格不一,好房(砖房)的价格比差房(土坯房)的价格高,一般是一间砖房卖一布袋粮食,一间土坯屋卖2—3斗粮食,价格由交易双方和地方协商而定。大多数情况下,写了文书就得交付全款,付款时需要由地方做证,交易双方关系再好,中间人不在场就不能付款,否则,一方说付了、一方说没付,容易发生扯皮。付款之后,交易双方和地方一起吃顿饭,不必请四邻。农户卖房之后住草屋或住官房,或者找好主说几句好话,住他家的空闲房屋(不需要支付报酬)。如果买主手中当时没有大笔的现金,买主可以找地方、四邻等做证,与卖方说合,缓期付全款,比如“我手里的零钱先给他花,等‘亮清’了再给”(先给对方付一半左右的款),如果家庭贫困,预付得少。如果缓付,一般缓两个月的时间(卖庄窠地的人大多是急需用钱的村民)。

(五) 交换经纪

村民们私下交易牲畜,不需要经纪,但在买卖房产时,买方需要请地方做中间人。地方若与交易某一方或双方知己不赖,帮助双方提供交易信息、商议价格、丈量面积,促成交易后不需要酬金,买方请他吃顿饭足矣。地方如果与双方或买方关系一般,则事成之后,买方需要给地方付几升粮食作为酬劳。经纪主要负责为交易双方平价,他们大多是贫农家庭,在村庄里的威信比较高,属于好管闲事的人,勤快“跑哒”,凭借施钱(中介费)谋生。

(六) 交换契约

房产的买卖同样需要书写文书,村民们一般请当户落识字的人书写。执笔者帮忙写文书,不需要额外的报酬,只需买方请他吃顿饭足矣。写文书的纸张一般从小卖部买(交易双方谁掏钱买都可以),如果执笔人自家有纸,就免费用他家的。文书只需写一份,内容主要包括家庭人口数量、庄窠地面积大小(东西多宽?南北多长?院子占地多少?)、房间数量(几间北屋?几间南屋?配屋即东屋和西屋几间?)、房屋品质(是好房还是赖房? )、房屋位置、四邻(前邻家、后邻家、两边邻家的姓名)。房屋的交易数量不固定,有多有少,卖三间、五间的情况都存在。比如好主张化楠有4份庄窠,都是从破产的穷人那里购得的。另外,房产买卖过程中,“实地”环节也不能少,即需要请地方丈量面积(长度、宽度)。卖主还需要邀请四邻来自家做证,他得让四邻知道此事(因为是“四邻厮守的”),四邻不必在文书上签字画押。文书由买主保管,需要双方签字画押。 gZEBcCoXTquLhSkwcXp4Z6Sw//hRoU/wzKqKpV0iLnHN6kVTRKKBEl1evksQwvC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