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消费和消费关系

传统时期,家户也是日常消费的基本单元。在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村中多数家庭都会尽可能地减少消费,把更多的收入储备起来。家庭消费还受到当地惯习的制约,这集中表现在消费次序和消费项目两个方面。除了单一家户消费,村落也是承载着特定功能的消费单元,也反映出了特定的消费关系。

一、 消费单元

虽然家户是家庭消费的基本单元,但不同的家庭模式却会反映出不同的消费关系。在家户之上的村落是家户的集合,以村落为单位的消费不仅折射出了村落内的消费关系,也突显出了村落内家户与家户之间的关系。

(一)以家庭为消费单元

1. 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的消费由当家人全权负责,其他家庭成员的消费需求,不得到当家人的认可便不能实现。即使是当家人的妻子,对于家庭的具体消费也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据李邦存老人叙述:“那过去,男的要买啥东西就直接买了,女的一般说不了啥。你比如,工具坏了,男的要买个工具,直接到集上买了就行了。过去,女的一是没啥地位,二是她也不懂个啥。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能知道个啥。也就是家里缺个碗啥的,让男的赶集了捎回来一个。”不过,如果父母和儿子一起居住则必须保障父母的养老消费。

2. 有“小股”的扩大家庭

如果家中有“小股”,则会形成大家庭和小家庭两个层级的消费单元。拥有“小股”的小家庭可以自主决策“小股”收入以及手中的零花钱如何消费,同时他们还能参与大家庭的消费。可以说,是否拥有“小股”对于是否能享受大家庭的消费并不产生影响。当家人在具体消费过程中,可能也会对没有“小股”的家庭提供一些额外照顾。不过,当家人也不能过于偏心,如果过于偏心将直接导致家庭的分裂。

3. 没有“小股”的扩大家庭

没有“小股”的扩大家庭与核心家庭的消费模式基本类似,完全由当家人具体掌握。可以说,除了手中掌握的少数零花钱,小家庭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消费自主权。家庭成员如有特殊的消费需求,必须向当家人请示,当家人能否同意要视请求是否合理,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何。

(二)以村落为消费单元

以村落为单元的消费主要包括囊囊会和庙会等村落娱乐活动。以往,由于当地并没有宗族或者是家族,因此血缘关系和血缘伦理并不对村落消费产生影响,村落消费主要受村落地缘关系和当地习惯与习俗的制约。此外,该村村落消费还表现出以村落大地主为核心的特征。

二、 家户消费内容

传统时期的楚铺,家庭的消费习惯主要受家庭经营情况、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当地惯习的共同影响。村民日常的消费内容主要涉及生产性消费、生活性消费、人情消费、疾病消费、教育消费等几个方面。

(一)生产性消费

1. 置办牲口

以往,置办牲口的花费很大,即使是经营土地超过100亩的大佃户一年的收入也顶多够买一两头耕牛。但是,购置牲口具体需要花费多少,村内老人却很难说清。这主要是因为购买牲口时一般使用现金,但当地货币经常变动,并不只是使用一种货币。同时,币值也很不稳定,经常出现大幅波动。据艾宝玉老人叙述:“那都是没捆儿的事儿,你说值多少钱,反正就是一天一个价吧,说不清楚。要是家里有个七八亩地,大概攒个四五年儿能买一头牛吧,也就是这样了。要是买驴可能少一点,我记得两三年差不多就能买得起了,骡子也得个三四年。反正都不便宜,要不然还不家家户户都配俩牛,那干活多带劲儿。”不过,养牲口的家庭一般不会为饲养牲口花费太多。

2. 置办与维护工具

(1) 置办

以往,很少有家庭单独做工具,一般是在做家具时请木匠另外做一两件小型的木质工具。这种模式被村民们称为“配搭”,意味着另外做的工具并不需要额外给钱。当然,也有家庭会单独制作工具,此时制作工具并不是按件算,而是按照几件一共多少钱的方式计算总价。在民国中后期,木匠干一天可以制作3—5件小型工具,花费在4—5元。还有老人表示,民国以前请木匠前来做工并不需要给钱,只用管饭便可。对此后文将详细叙述。总体而言,如果请木匠前来制作工具,花费一般不算很高,多数家庭都能承担得起。不过,如果工具中还有铁质部分,则要前往市场中另行购买。如果工具由木质和铁质两部分构成,村民也可以请木匠先做木质部分,再去市场上购买铁质部分。如果急需使用某样工具,村民也可以前往市场去购买成品。

(2) 维修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家庭并不会将损坏的工具扔掉。一般而言,如果一样工具的铁质部分损坏了,只用维修铁质部分便可,如果木质部分损坏了则维修木质部分。如果是分家后家庭共有的工具,通常是谁损坏,谁负责维修。如果工具彻底不能使用,将工具损坏的兄弟也无须赔偿,大家各自想办法另置工具便可。

3. 置办土地

以往,购买土地是扩大家庭生产的主要方式,拥有的土地越多一般就意味着村民越富有。因此,村民积累的财富主要会用于购买牲口和土地。正常情况下,土地不足10亩的村民约需要积累10—15年才能筹集到购买2—3亩的钱财;拥有土地在10—20亩的村民大约需要8—12年;拥有土地20—50亩的村民约需要6—10年,这主要因为他们还会出租一部分土地;村中经营土地超过100亩的佃户约需要积累5—8年。此外,村中拥有土地在70—150亩的地主,通常1—2年就能积累到购置3—5亩土地的财富。拥有土地在500亩以上的地主,一年的收益约能购置10—20亩土地。村内首富赵国兴一年的收入便可以购置40—50亩土地。

(二)生活消费

1. 饮食消费

以往,除了粮食之外,村民一般还会食用肉、菜、鸡蛋等食物。不过,多数村民只有在年节时或者老人过生日时才会吃一次肉。有时,家中的鸡病死了,村民也会在无奈的情况下为家人改善生活。菜价并不算贵,但村民大多种植蔬菜,不足部分才会购买。除了吃菜园内购买来的蔬菜,村民还会到地中挖野菜。村民日常食用的野菜主要是地菜、毛耳刀、榆树叶、槐花、榆钱等。据李邦存老人叙述:“过去,那家家户户的小孩儿一到春秋天就得下地找野菜吃。要不然吃啥咧,不能顿顿都到菜园去买菜吃啊。”除了上述食品,村民也会吃鸡蛋,但是除非来了客人或者是家中有人过生日,村民只会在鸡蛋快坏掉时才吃。村民日常食谱中还包括鱼肉,如果想吃鱼可以去村外的冷水河捕。此外,村民很少吃牛肉或者其他牲口的肉,这主要因为牛、马、骡子等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很少有人会为了吃肉而饲养它们。正常情况下,只有这些牲口病重或者突然死亡,村民们才会把它们卖给屠户。与之类似,饮酒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的行为,到了年节才有家境稍好的村民饮用散装烧酒。

2. 衣物消费

1949年之前,普通村民一般穿着妇女自制并染色的土布,颜色主要有黑色、蓝色、白色、月白色。据李邦存老人叙述:“你知道那村里的水塘是干啥哩不?就是染衣服用的。想把布弄成黑色哩,就到那挖泥染,把布和泥巴放一块揉和几百下就成黑的了。”除了土布之外,普通村民还会购买少量花布,但一般四五年才会购买一次。如果需要做衣服,当家人通常会留下一部分自制的布匹,并命家中妻子制作。制作衣服虽然成本不高,但是要少向外卖一些布匹,因此也会产生一定的成本。除了衣物之外,村民还会穿布鞋、草鞋和布面鞋等。但是,多数家庭都穿不起布棉鞋,冬日只穿布鞋和草鞋。布鞋等一般也由家中妇女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但耗费工时较长。富户情况相对较好,有些在外做官或者读书的村民也会穿皮鞋和胶鞋。

(三)人情消费

1. 消费数额

该村人情消费并不算高,除了与发生红白喜事的主家关系较好的村民,其他村民不用送人情。正常情况下,需要送人情的村民主要包括:兄弟、堂兄弟、其他五服内同姓亲属、姑表亲、姨表亲、舅表亲、拜把兄弟、干亲戚、与主家关系较好的同村和外村村民。四邻、地邻、远方亲戚如果与主家关系特别好也可以送礼。不过,通常情况下四邻只前来帮忙,地邻可以来帮忙也可以不来帮忙。

在办红事时,主家会派人前去“送帖”,白事时则是去“捎信”。接到了帖子的村民,一般都会前来,过去又称“被帖子贴住了”。红事时,村民一般会送褂子、裤子或者是袜子,每一家只送一件不会配成套。在该村,传统时期并不会送现金或者粮食。送褂子和裤子的通常是关系较近的村民,也就是五服内的近亲或者关系较好的朋友。送袜子的通常是关系一般的四邻、地邻或者是远亲。

白事时,村民一般会送纸和肉。关系一般的四邻和普通朋友,送几张纸便可,不用整捆送。近亲和关系较好的村民则要送刀头肉和整捆的纸。刀头肉就是宰杀牲口时切下的第一刀肉,通常用在祭祀祖先或者吊唁死者时。正常情况下,刀头又分为大刀头和小刀头,小刀头多不到三斤,大刀头最多为三斤半。如果是死者近亲或者是娘家亲戚,那么前来吊唁要带一块大刀头,如果是死者好朋友带小刀头便可。当然,如果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送大刀头也可以;如果近亲家中非常困难,也可以送不足两斤的小刀头。

2. 人情往来

如果村民A在家中发生红白喜事时邀请了村民B,村民B家中发生红白喜事一般也会邀请村民A。此时,村民A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不能不来。如果村民B家中办红事时,村民A家中恰巧发生了白事,那么村民B便不会给村民A送帖,村民A也不会给村民B捎信。此时,村民A和村民B不算互欠人情。但是,如果村民A因有其他事情不能来,那么在村民B办完喜事后,村民A通常要前去补送人情。如果村民A在家中发生红白喜事时没有邀请村民B,那么村民B在家中发生红白喜事时即使邀请了村民A,村民A也可以借故不来。当然,村民A并不能直说,这样做必然会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村民A在办红白喜事时邀请了村民B,村民B家中发生红白喜事时又邀请了村民A,村民A却借口不来,村民B通常不会去村民A家要钱,不过这也会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甚至造成两人之间的关系破裂。

(四)结婚消费

1. 普通家庭的结婚消费

以往,该村村民大多比较穷困,因此婚姻仪式也可以一切从简,尽量降低消费。如果是过了20岁的老姑娘或者是家境较穷的男孩,当家人一般会委托媒婆替孩子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此时,当家人会一次性支付给媒婆一笔费用。如果男方(女方)家庭看上了本村或邻村的女孩(男孩),则会委托村上的排场人替其做媒,此时只需给排场人几个喝茶、吸烟的钱便可。如果双方对媒婆(媒人)介绍的情况比较满意,媒婆(媒人)便会安排双方见一次面。见面后,男女双方如果都对对方长相和家庭比较满意,便可以定日子办酒席了。在此过程中,男方无须给女方送礼,女方也不用回礼。

到了规定的日子,女方出嫁要带嫁妆,也就是当地村民俗称的“四件头”。“四件头”主要包括:桌子、板箱、立柜、茶几。板箱内一般还要装陪嫁的被子、衣服、金银细软等。以往,女方出嫁,板箱必须装满,较穷的村民就会放些肉或者其他不太值钱的东西将箱子装满。民国时期,将箱子装满又叫“压箱”,马车运送嫁妆过程中箱子不能丁零哐啷乱响。如果让周边村民看到箱子不是非常满,将导致女方家庭颜面尽失。此外,女方家庭对于婚姻的花销还包括女儿嫁出三日之后的“回门宴”。

与女方相对,男方的花销除了婚宴,还包括“四色礼”。所谓“四色礼”包括:猪肉、羊腿、鱼肉和鸡。在回门时,男方要将四色礼一起带到女方家中。但是,如果男方家庭比较穷,也可以在当年的八月十五或者过年时将四色礼补上。此外,男方在迎娶新娘时还要请“轿头”。“轿头”多是家中拥有花轿或者是抬棺架子的排场人,以往,红事时村民要去邻村请轿头。请轿头时要雇花轿,还要雇抬花轿的人。当地“抬花轿”一般用四抬轿,需要8个人轮流抬。因此,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2. 富裕家庭的结婚消费

富裕家庭之间的婚姻,一般仪式比较复杂,需要花钱的地方也比较多。媒人说合并换过庚帖之后,男方必须向女方下聘礼定亲,否则婚姻作罢。待相亲完毕之后,男女双方还要在定亲的过程中互赠礼品,其中男方先送,女方再回礼。嫁娶当日,男方要派人送冠戴盒到女方家庭,盒内装陈曲、笤帚、金银首饰、供品、荤甜食品以及一只雄鸡。女方随即回礼,并送母鸡一只,以示发亲。在娶亲时,男方一般要雇四抬轿子,其中两抬为红色,另外两抬为蓝色,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男女双方的成本还包括婚宴当天的花销,女方成本还包括带去的嫁妆。正常情况下,富裕家庭嫁女必在箱子里放置金银细软等值钱的首饰,有些还要陪嫁部分田地。

(五)丧葬费用

1. 普通家庭的丧葬费用

普通家庭的丧葬费用主要是棺材,但是家庭情况不同棺材的好坏也有所不同。过于贫穷的村民或者是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一般连棺材都难以买得起,死后由家人用一张由麻绳将高粱秆穿起来制成的箔包裹尸体,随意找一片荒地埋葬便可。有时孤寡老人甚至连箔都用不起,死后被邻居拿张破席一卷,搬到村内的舍地坟便可。如果家里较穷,但还买得起棺材,那么老人死后可买一个薄皮棺材。据村内老人介绍,薄皮棺材多是四处透光的棺材。为了不让棺材透光,家人只能反复在棺材外面刷漆,然后再在外面贴一些纸壳之类的东西挡光。如果家庭条件较好,则可以买一些好木头做成的棺材,但花费通常也会相应提高。除了棺材,普通家庭的丧葬费用还包括请“轿夫”,也就是拥有抬棺所用架子的排场人,另外抬棺时至少需要16人,还要再配4—8人换班,这些都要给钱。如果家中较穷,死者家属可以不摆宴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即使摆也多是只支一口大锅熬些蔬菜汤,这部分花销并不算大。

2. 富裕家庭的丧葬费用

与普通家庭不同的是,富裕家庭的丧葬一般要用质量上乘的棺材,有时还会一次出几口棺材。例如,赵国兴家就曾一次出过7口棺,但其中的礼仪村内老人已经无法说清。除了这些,富裕家庭在丧葬时还要请和尚和道士前来作法,并请乐班前来奏乐。以往,富裕家庭会制作纸人、纸马、童男童女等。此外,富裕家庭,特别是村中的排场人在举行丧礼时,必要开宴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

(六)教育消费

以往,该村上过学的村民并不是非常多,因此多数老人对于上学所需学费的记忆并不是非常清晰。据村内老人介绍,每年读私塾大约需要40—60斤小麦(一说杂粮50—60斤)。与此类似,洋学的学费在40—60斤小麦之间,只不过洋学每年分2期,学生可以分期缴纳。同时,如果学生所读私塾的教书先生为外村村民,那么学生要轮流为老师提供每日所食蔬菜。此外,家里有学生在上学的家庭还要为学生购置纸笔,每年大约需要花费5—10斤小麦或者与之等额的现金。如果村民需要外出读书,那么需要花费的数额便会更高。据村内老人介绍,在外上初中和高中除了需要支付学费和纸笔费,还需要支付生活费和零花钱,有些富户还会配备1—2名仆人专门照顾在外读书的孩子,因此,每年的支出大约是在村内读书的3—5倍。

(七)医疗消费

以往,医疗消费并不算高,但如果村民生病且一时无法治好便会耗费家中不少财产。从医疗消费的等级来看,又可以分为土医、巫婆、名中医三个档次。

1.土医

由于该村就是镇政府所在地,因此村上也有药铺,药铺掌柜名为彭荣庆。不过,在楚铺周边不少村中,实际上并没有开设药铺的正规中医,而只有一些土医。村民也称他们为“赤脚医生”。村民请土医看病通常要先请他们到家问诊,问诊无须请吃饭,也不用给任何酬劳。但是,土医的酬劳必须从药价中出。对于村中较穷的村民,土医收取药费一般会低于正常药价一半左右;对于拥有少量土地的村民,土医只收取正常药价;对于拥有土地较多的村民,土医收取的药费会是正常药费的3—5倍。

2. 巫婆

如果家人病得较重土医无法医治,村民还会去找村上或者附近村落的巫婆。村民去找巫婆,通常是去巫婆家中烧香拜佛,并请巫婆通过作法为自己的亲人祈福。在拜见巫婆时,无须支付现金,但是要带几样祭品,主要包括:油炸馍、油炸肉以及油炸丸子。这几样物品在民国时大约需要花费村民5—10天全家的口粮,因此负担也相对较大。所送祭品名义上是给神佛的供品,实际上就是给予巫婆的报酬。

3. 名中医

在当地名中医一般是指开有店铺且师从名医的中医。名中医的店铺通常开设在镇上或者是县城里,所贩卖的也以名贵药品为主。据村内老人介绍,该村医生彭荣庆也不能算是名中医。如果有家人生病,村民会先向周边村民询问,哪里的中医比较有名气、治愈率相对较高。然后,村民会跑10—20公里并请医生前来出诊。医生出诊,主家并不用付钱。如果到了吃饭时,主家必须制作白面馍、蔬菜汤并配上一碗鸡蛋汤招待医生。待医生看完病之后,会通过开药的方式赚取应得报酬。由于名中医基本上都不是本村人,村民在他们那儿抓药必须按药价实付。同时,他们所用药物多是贵重药品,所以一次抓药至少要花费10—15天全家的口粮,对普通村民而言负担相当沉重。因此,如果家中较穷就很难请得起名中医。

(八)节日消费

当地村民非常重视节日的庆祝,特别是八月十五和过年时村民往往花销最大。但是,节日消费关系则以过年最为丰富。

1. 一般节日消费

除了过年之外,一般的节日消费以聚餐和制作节日所需的食物为主。除此以外,在清明节、“十来一儿” 等节日,村民还需购置香烛、纸钱、鞭炮等物品。对于外嫁女而言,她们往往要在中秋、端午等节日的第二天回家探望父母,探望时要带些家中自产的粮、油、蔬菜等物品。探望结束之后,娘家人也要准备相应物品供女儿带回夫家。

2. 过年的消费

(1) 过年消费的主导权

在该村,过年是最大的节日,需要消费的地方非常多。不过,各家的条件不同也会造成消费内容的不同,每年收入的不同也会对此产生影响。在小年前后,当家人要根据家里的经济条件,决定需要采买的东西,并决定是否要做新衣、杀年猪或是请年酒。

(2) 采买的具体内容

过节时,消费主要包括采买香烛、纸钱、鞭炮、猪肉、糖果、馓子、花布、盐、酒等。但是,经济条件不同,采买的数额也会有所不同。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只会采买2—3斤猪肉,有的甚至连肉都买不起。与此类似,也不是所有村民都能买得起花布,一般村民只会用自家所产土布为家人做新衣,有些村民甚至只能为家人做双袜子。此外,糖果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买得起的物品,村内家庭通常会把平日里积累的糖果放到过年时一起使用。盐、酒是每个家庭必须采买的物品,只是条件较差的村民会少量采买。

(3) 消费关系

过年时,村民的消费主要以满足吃为第一要务。平日里,村民基本上舍不得吃白面。但是,再穷的家庭也会留些白面供过年时食用。与此相对,杀年猪却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村内过年杀猪的多是拥有土地面积在70亩以上的大地主,即使是他们也不一定年年杀猪。因此,能杀年猪者一般都是四邻羡慕的对象。做新衣者也多为富户,没钱的村民如果制作新衣还会被四邻说成是“烧包”。普通村民能给家中一两个孩子做上一两件新衣就已算不错。此外,也不是所有村民都能请得起年酒,请得起年酒的村民所请对象也有所不同。对此后文将详细叙述。

(九)养老消费

以往村民的养老消费以保证老人的口粮为主,但并不仅限于此。日常生活中,老人手中还要掌握少量的零花钱。此外,养老消费中还有一笔花销就是为老人过生日。生日当天,当家人会为老人买卤肉、糖果、点心之类的吃食。此外,孩子们还要为老人做衣服,特别是女儿一般要为老人做整套衣物,即褂子、裤子、袜子。

(十)信仰消费

在该村,信仰消费也是多数家庭要支付的消费事项。对于贫穷村民而言,他们在祭拜神明时只会少拿一些香烛等祭祀用品。虽然花费也不小,但是却不至于为家庭带来太大的经济负担。不过,如果参加了跪香道、一贯道、摸摸道等道门,就会持续增加一个家庭的消费。如跪香道要求村民每日在家上香,普通村民基本上无以支付这笔费用。与此类似,其他道门也会通过种种形式让入道村民捐献财物。

三、 家庭消费顺序及关系

1949年之前,消费顺序是家庭伦理的体现,也是当地消费惯习的展现。可以说,遵循消费顺序不仅承载着调和家庭内部关系的作用,还有维系家庭持续运转的目的。不过,在伦理和惯习两个指导原则下,不同家庭又反映出略微不同的消费顺序。

(一)少(无)地村民的消费顺序

在当地,少地家庭的消费要以保障家庭成员的吃饭和穿衣为第一要务,如有多余则必须用于保障生产所需。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口粮的饮食消费占到家庭消费比例的绝大多数。他们还要购买盐、油、蔬菜等必须食用的物品。在这种背景之下,家庭并没有消费顺序的明显区分,当家人首先要解决家庭的吃饭问题,家中如赡养有老人只要能吃饱饭,也不会有其他消费需求。与此类似,父母只要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便可,其他需要消费的地方也是能省便省。满足吃饭问题之后,当家人会将剩下的钱粮用于购置和维护工具,或者是储备起来在子女结婚时使用。此后,当家人还要留一些活钱用于人情消费、年节消费以及其他消费。如果家中遇到重大变故,可能连用于口粮的消费都无法满足,就更无所谓消费顺序了。此外,有些少地村民甚至会让父母去要饭,那么此时家庭也不会再为父母消费。

(二)自耕农的消费顺序

在该村,自耕农的经济情况较少(无)地村民要好一些,但日子过得并不是非常宽裕。自耕农首先要满足的消费需求也是吃饭,只是他们断顿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能力食用白面或者偶尔吃上一顿肉食。在老人过生日或者过节时,自耕农的餐桌上通常也会有2—4个肉菜。在满足饮食需求之后,自耕农还有为家人添置新衣的能力。在添置新衣时,他们一般会先给当家人做新衣,再为其中一个孩子做新衣,但不会为老人添置新衣。不为老人添置新衣主要是因为,老人的新衣多在生日当天由外嫁的女儿送给父母。优先给当家人添置新衣,则是为了让当家人外出时不至于没衣服可穿。同时,当家人衣物破旧时还能给家中较大的儿子穿。自耕农也离不开生产消费,如检修工具、添置牲口、雇工等环节。剩余的部分,当家人还要为家人生病、人情往来以及儿女结婚等相关事宜进行消费。

(三)大佃户的消费次序

相较于自耕农家庭而言,大佃户除了满足家庭成员的吃和穿之外,用在生产方面的消费更多。就吃饭而言,他们通常会消费更多的白面和肉食,但不会比自耕农家庭多太多。穿衣方面也会尽量简单,并不会每年都为家中每一位成员做新衣。同时,他们的消费也包括人情和教育两个方面。此外,他们通常还会为家中老人和孩子购买更多的零食以及日常用品。

(四)地主的消费次序

大地主由于财产较多,所以家庭成员的消费需求基本上都能满足。在吃饭方面,他们虽然不会天天吃肉,但隔几日或者十日之内便会吃一次肉。据村内老人介绍,村内地主赵国兴基本上每日都会吃肉。日常生活中,他们基本上会穿品质较好的衣物,除了当地土布外,他们会穿价格较贵的绸缎或者是由毛皮制成的衣物。此外,每年每位家人都能添置两三套新衣。除了服饰之外,他们还会为家中女性添置金银细软以及其他装饰品。不过,大地主通常不会投入太多钱粮用于生产,只会花费少许钱请1—4个长工在家打杂。此外,在满足家庭成员日常消费的基础上,他们还会为村落集体活动花销一些。

(五)排场人的消费次序

以往,排场人主要是指人缘较广的场面人,在该村不仅包括镇长、富户、保甲长、后备队成员等,还包括土地较少但在村中较有威望的村民。排场人的日常消费与普通村民类似,基本由家庭情况决定,但是他们往往要多支出一些费用用于日常交际。例如,保长在议事时便会让家人去茶馆接一壶茶,或者是用自家的好茶叶泡茶。此外,他们还要再拿出一些烟、糖招待前来议事的保内干部。议事一次两次,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保长通常每年要议事15—20次,因此这笔支出也不是一个小数。与此同时,排场人之间相互请酒的情况在该村也时有出现。不过这在民国时期并没有形成风气,一个排场人一年大约需要请3—5次酒,造成的经济压力并不算大。 Z5Y+eXLaQQUC6sexlhTbfoYuIDKNRxa2l4N59QzIeBfSNAFUSLL8gXhGCXZ9Bx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