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与其本身的功能密切相关,在针灸、按摩临床实践中,一方面检查腧穴是重要的传统诊断方法;另一方面选作腧穴进行各种刺激,则可防治各种疾病。

一、反映病证,明确诊断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从经脉部位治疗逐渐发展到腧穴治疗的过程,不仅发现了腧穴是治疗疾病的刺激点,而且发现腧穴同时又是疾病的突出反应部位。于是通过检查腧穴和经络的反应则形成了传统的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这种诊断方法对针灸、按摩医生来说,尤其重要。

1.反映病证 腧穴是沟通人体内外的重要部位,当人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时,皮毛首先受病而后内传,逐渐深入脏腑。这个内传过程中,腧穴恰是邪气出入之门户。当六欲七情内伤于脏腑时,脏腑之病必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其反映的主要部位又是腧穴。所以腧穴是疾病的重要反应点。

(1)病邪内传 《素问·皮部论》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这是邪气由表入里的简略过程。《灵枢·百病始生》论述了内传中的发病证状:“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在病邪内传过程中,突出提到了由经传舍于输的内容。“输”,在这里依然指的是腧穴。邪气入客至腧穴之时正是内传过程的中心环节,所以造成“六经不通四肢”,更迫近腑脏的局面。因此,该篇后文又云:“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可见作为邪气入出之门户的腧穴,在病邪内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上工治未病亦含此意在内,针灸、按摩医生责任之重亦在于此。

(2)内病外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这里非常明确地指出脏腑、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即外内之应,体表与脏腑相关,医生则应当审查外在经络腧穴的反应而判断内在脏腑的疾患。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涉及中医学各项基础理论与实践方法,如脉象学、舌象学、色象学及诊尺肤等,皆属审外而知内之法,其脏腑病所引起的外在反应,数不胜数。具体反应于腧穴的以各特定要穴为多,已列述于前。

2.明确诊断 中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创立了独特的检查疾病的方法,即四诊方法。其中以望诊与切诊属于病证的客观指征检查,古来则十分重视,《内经》中常提到“色脉合参”即是定实虚、决死生的主要诊断方法。色脉合参的内容则是审外而断内,检查经络腧穴的反应而定向诊断内在脏腑发病情形的。《素问·五脏生成》云:“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也云:“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先定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这就是说针灸医生应当先做检查而后治疗。

(1)望诊 望诊中望经络之反应者多,其中也包括局部皮肤及腧穴部位在内。如色泽、疹斑、瘀点、肿块、凹陷、皮肤的其他变化等。如循经皮肤病的发现,其中以点状存在者见于腧穴部位并不少见,这就是望诊的结果。循经或腧穴部位出现的各种反应,常常定向与其所属络之脏腑疾患有关联。所以仅从望诊即可直接诊断皮部络脉之病,也可协助诊断脏腑部之疾患。

(2)切诊 切诊以经络腧穴为重点而进行全身之切诊,名为经络切诊,近代又有按诊、扪诊、触诊、撮诊之称。切诊内容很多,反应也多种多样,切诊的手法也很多。

①切寸口脉 手太阴经脉的太渊、经渠部位,脉之大会处。其反应多种多样,大小滑涩虚实迟数,弦钩毛石……为传统诊法之一。今已发展成脉象学,正在创制脉象诊断仪。

②切人迎脉 是足阳明经人迎穴部之动脉。切此脉本为常规传统诊法之一,其反应亦有大小滑涩、虚实迟数等。

③三部九候脉 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故称三部九候脉。所诊之部位皆为经中之动脉,即显露于体表其动应手之处。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类经》注:“额旁动脉,当颔厌之分,足少阳脉气所行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类经》注:“两颊动脉,即地仓、大迎之分,足阳明脉气所行也。”“上部人,耳前之动脉”,《类经》注:“耳前动脉,即和髎之分,手少阳脉气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阴也”,《类经》注:“掌后寸口动脉,经渠之次,肺经脉气所行也。”“中部地,手阳明也”,《类经》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动脉,合谷之次,大肠经脉气所行也。”“中部人,手少阴也”,《类经》注:“掌后锐骨下动脉,神门之次,心经脉气所行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类经》注:“气冲下三寸动脉,五里之分,肝经脉气所行也,好取太冲。”“下部地,足少阴也”,《类经》注:“内踝后,跟骨旁动脉,太溪之分,肾经脉气所行也。”“下部人,足太阴也”,《类经》注:“鱼腹上越筋间动脉,直五里下箕门之次,沉取乃得之,脾经脉气所行也。若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上之冲阳。”

这种切三部九候脉之诊法,已不采用,但其实用价值尚值得很好加以研究。从所诊部位分析皆是腧穴诊法。

④切俞募 背俞穴的切循法,《灵枢·背腧》早有载。至今已发展成全部背腰的切诊法了。背正中线督脉之扪按;脊柱旁五分夹脊穴之切循;足太阳膀胱经脊柱旁一寸五分第一侧线之切循及脊柱旁三寸第二侧线之切循。重点皆在腧穴部位,成为定向诊知脏腑疾患的重要切诊方法。其反应有压痛、酸、麻、条索、陷下、硬结、连珠及寒温等。只要切循到有反应的腧穴部位,同时也是最好的针灸治疗部位。

募穴的切诊也已发展为全部胸腹之扪按诊法了。胸部之手厥阴、手太阴、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及任脉各线皆需切循,而以其所属腧穴为重点。侧腹到腹部之足厥阴、足少阳、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任脉各线亦是以所属各腧穴之切循为主。切诊反应与背俞不尽相同,既要看各腧穴部与背俞穴相同之反应,还要扪按腹内之各种反应,如拒按与喜按,有癥瘕积聚与否,有胀有水与否等。

⑤切四末 对于针灸医生说来,切循四肢所属各腧穴与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是更为重要的。所谓循经取穴、远端取穴;左取右、右取左,上病取下等,大多指此。也就是说切循四肢腧穴有反应者,即是最好的治疗部位。但在具体操作时是有目标的,根据辨证过程,选与病情有关的经脉及腧穴进行切循,不但是诊断所需,也是治疗所需。四肢部包括各条经脉的原络、五输、郄会、八脉交会及下合穴等,是脏腑病证及与脏腑相关的五官、所充、所主、所荣、所华各种病证切循之重点。此外,经脉与腧穴之外的其他所有四肢部位皆可切循,“以痛为输”的阿是之法,亦是诊断所需,如近代发现的阑尾穴、胆囊穴即是。

总之,以腧穴为重点的切诊是全身性的,是中医的传统诊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针灸、按摩医生说来,更是寻找治疗部位的重要手段。

3.仪器检测 在传统诊法的基础上,近代创制出大量经络与腧穴检测仪器,用来诊断内在脏腑及五官等疾患。如井穴知热感度测定方法,最早用线香,现在也有了仪器;经络电阻抗之测定,已有多种仪器问世;皮肤电流的测定,也创制出多种仪器;耳针穴位检测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最近又有生命信息诊断仪问世,其检测部位也是在腧穴;利用光学仪器、电磁仪器及其他各种仪器进行腧穴检测,越来越多。

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针灸、按摩医生每日每时的工作,就是辨证后选取腧穴施以各种刺激,用来防治疾病的。这是腧穴的主要作用。

1.接受刺激 腧穴作为人体上用来防治疾病的部位,需要接受来自体外的各种刺激。疾病的种类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多样,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制了有针对性的刺激方法。

(1)刺激种类 古代对腧穴的刺激种类较少,近代发展起来的各种刺激,种类相当多,但都不外于物理性、化学性及复合性三种。物理性的刺激包括无损伤的机械按揉刺激,轻微刺伤刺激、温热刺激,其中有属力学的、热学的、光学的、电磁学等。化学性的刺激有药物外敷式的、有腧穴注入式的刺激等。复合性刺激是将物理性与化学性两种刺激结合起来,同时作用于腧穴。

(2)刺激方法 从古至今对腧穴的刺激方法越来越多,现代已发展为独立的刺灸学。其基本方法分作四大类。

①针法 用金属制作的针具对腧穴进行轻微刺伤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针法,又称刺法。古代有九针,刺法各不同;近代针法种类更多,但均不外浅刺、深刺两种。凡在皮肤表面进行刺激而不深入皮下的为浅刺;凡刺入皮下进入深层组织的刺激为深刺。这是传统的刺激方法,以其对腧穴刺激后所产生的独特疗效,一直延用至今,并有很多发展。

②灸法 用燃烧物对腧穴进行热灼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灸法,因其多用艾,故又称艾灸。古来灸法之种类既已多得出奇,近代发展起来的灸法种类也很多,但均不外直接灸、间接灸两种。凡将艾直接置于皮肤表面腧穴部位点燃施灸的方法,名为直接灸;凡将艾不直接接触皮肤表面腧穴部位而施灸的方法,名为间接灸。灸法也可分作损伤灸与无损伤灸两种。凡灸灼烧伤皮肤而形成瘢痕之灸法,即为损伤灸,俗称瘢痕灸,或称化脓灸;凡灸治不使灼伤皮肤之灸法为无损伤灸,俗称无瘢痕灸,也称非化脓灸。灸法分类颇多不一一列举。另外,拔罐法与温针法亦归入灸法之内。

③按摩 医生以手用力在人体表面而进行揉按,用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按摩。古来既称按摩,又称按 。经过长期实践经验之积累,按摩手法越来越多,形成了各种派别。推拿手法广为应用,故将按摩也称推拿。按摩手法大多用于广面积的经络皮部,其中有以腧穴为主的按摩法,其疗效亦甚显著,并可用作保健按摩。按摩刺激属于无损伤性的力学刺激,颇受欢迎。

④腧穴刺激法 在以上三种基本方法的启示下,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人们创制了各种光学、电磁学、热学、力学、声学等等仪器,针对腧穴给予各种刺激,用来防治疾病。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针灸疗法,但都是刺激腧穴部位,所以称为腧穴刺激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综合性刺激的医疗器械发展十分迅速,其前景十分令人鼓舞。

利用药物外敷或注入体内药物的方法,而以腧穴为治疗部位。这种方法属于化学刺激,常可收到卓著之效果。古来就有药熨之法,但发展不甚显著。小剂量穴位注射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是针药治疗的结合。

2.防治疾病 运用各种刺激方法作用于腧穴,可起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来,眼的保健操就是用按摩手法刺激眼周围的腧穴,用来预防近视等眼疾的方法。另外,在老年保健中也用一些按摩手法,刺激有扶正作用的一些腧穴,同样起预防疾病的作用。还有民间所用的捏挤太阳、风府、天突、廉泉及熨背俞以防病的方法。但是,刺激腧穴预防疾病尚不普遍,也无总结,仅就腧穴治疗作用分述如下。

(1)近治作用 人体所有的腧穴均对所在局部的病变具有治疗作用,称腧穴的近治作用。在针灸临床取穴治疗中,凡以局部取穴、邻近取穴或以阿是法取穴,均属近治作用取穴法。如眼疾取睛明、承泣、四白、球后、瞳子髎,以及攒竹、鱼腰、丝竹空等;鼻疾取迎香、上迎香、内迎香等;口取颊车、地仓等;耳疾取听宫、听会、翳风、耳门等;胃部疾患取三脘、建里、梁门等;绕脐痛取天枢、气海……皆属近治。“以痛为输”,取阿是穴之法是更为突出的近治作用。运用近治作用而选穴治疗是针灸、按摩医生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特定穴中的俞募穴属近治。

(2)远治作用 人体腧穴有对远离自身所在部位的疾患,起到治疗作用,称腧穴的远治作用。在针灸、按摩临床实践中利用循经取穴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都是在疾病发生的局部以外选取远端腧穴进行治疗的方法。如灸百会以治脱肛为下病取上;取合谷、内庭以治牙疼为上病取下;取列缺以治头项痛,取足三里治胃脘痛,取内关治胸胁痛,或左侧半身不遂选右侧腧穴治之,右侧口眼歪斜选左侧腧穴治之等,皆是远离腧穴所在部位之疾患,为远治。如前所述,十四经穴中在肘、膝以下的特定要穴大多是以远治作用而被定为特定穴的。如五脏病取十二原穴;六腑病取下合穴;头面五官及脏腑疾患皆可选取五输穴及八脉交会穴治之;十四经脉交会穴可同时兼治两经以上远端之疾患,标本与根结腧穴可上下同取治疗本经本脏本腑之疾患等,皆属腧穴的远治。

(3)全身治疗作用 全身性的疾患无法分出近治远治的作用,人体某些腧穴则具有这种全身治疗作用。如外感热病引起全身恶寒、发热、周身疼痛等症状,可以在辨证基础上选取治伤寒而发汗的风门、肺俞、列缺、合谷等穴治之,还可选取治温热较好的风池、大椎、足三里等穴治之。又如体质素虚,可选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命门等穴针或灸治;痰湿过盛之人多加丰隆、阴陵泉;瘀血性疾患多加用血海、曲池、膈俞、三阴交;癫狂类疾病可选用百会、鸠尾、人中等。总之,在辨证施治原则下腧穴的全身性治疗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4)特殊治疗作用 在长期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发现人体某些腧穴对某些疾患有独特的治疗效果,称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如人中救昏厥;至阴之正胎;大椎之退热;十三鬼穴治狂、癫;八风、八邪治瘫痪;百会治脱肛等。很多经外奇穴常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另外,还有一些腧穴具有双向性特殊治疗作用,如内关可治脉动过数,亦治脉动过迟;天枢治泄泻,同样还治便秘;足三里治胃寒,也治胃热;针百会可治头昏脑涨,灸百会可治气虚眩晕;三阴交既可活血,又可补血;中极治遗溺,又可治闭癃等。 j8nmSNDEuDGp+WjUB4b4eU0dAxcNhldqngeZbmogs5kfF8+7iF1i2nPYLEBnjx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