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标本与根结

十二经脉的标与本、根与结的部位,均有重要腧穴。这些腧穴都有特殊性质与作用,故列为特定要穴之内。

一、标本的理论意义及腧穴

经络学的标本理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主要用来说明经气在四肢、头身、躯干之间的联系,是针刺临床远端取穴、局部取穴,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配穴的理论根据之一。所以《灵枢·卫气》云:“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经脉的标本是指部位而言,与一般所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标本”其意义完全不同。它是依人体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之上下为根据的,在下者四肢末梢为本,在上者头身躯干为标。“本”,代表经脉之经气初发之所在部位。《说文》云“本,木下曰本”,象形草木之根底也,是“初”“基”之意;“标”,代表经脉之经气循行至终末所在部位。《说文》云“标,木杪(miǎo)末也”,高远之木枝曰标,即树之末梢的意思。所以用“标本”来论述经脉之上下,是古人取类比象的方法。张隐庵说:“本者,犹木之根干,气血从此而出也;标者,犹树之梢杪,绝而出于络外之径路也。”

标本的部位载于《灵枢·卫气》。该篇云:“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夹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这段原文记载中各经脉标与本大多是部位,个别是腧穴,所以后世医家作解者颇多。今摘其较为准确并能定出腧穴之注解,依前文之序列述如下。

“跟以上五寸中”,马元台注:“踝下至跟有二寸,而踝上有三寸,则当是跗阳穴也。”此论甚是可定。

“命门者,目也”,杨上善注:“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故可定为睛明穴。

“窗笼之前”,《甲乙经》:“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原文指出“窗笼者,耳也”,故在耳之前者,按之脉动之处当是听宫穴。

“内踝下上三寸中”,张介宾注:“内踝下上三寸中,为踝下一寸照海也,踝上二寸复溜交信也。”即“内踝下”指本经之照海穴,照海在踝下一寸,由此上数三寸,即“上三寸中”,为复溜及交信二穴。若依内踝直上二寸为准,应是交信穴可定。复溜偏于跟腱侧似非。

“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少阴经背俞即肾俞穴无疑。本经“夹舌本”,故标在舌下系带两侧之脉可解,今称奇穴左金津、右玉液。

“行间上五寸所”,张介宾注:“行间上五寸所,当是中封穴。”此论极是可定。

“标在背俞也”,足厥阴经之标在背俞,当是肝俞无疑。

“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张介宾注:“中封,足厥阴经穴,前上四寸之中当是三阴交也。”中封在内踝下一寸,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合为四寸,故足太阴本经三阴交穴为本可定。

“标在背俞与舌本也”,足太阴经背俞即脾俞穴无疑。本经“连舌本”,故标在舌本即舌根部,应是中央廉泉穴可定。

“外踝之后”,张介宾注:“手外踝之后,当是养老穴。”“踝”似指足踝关节内外踝,此处实指手踝骨,即手外踝为尺骨小头。故张氏注为养老穴甚是可定。

“命门之上一寸”,张介宾注:“命门之上一寸,当是睛明穴上一寸,盖睛明为手足太阳之会也。”手太阳经一分支“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眦”与足太阳交会。其标在命门上一寸应是攒竹穴可定。

“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马元台与张介宾皆注为“液门穴”,似非。液门穴居四五指缝间,指蹼缘上不及一寸,故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应是液门穴后一寸之中渚穴可定。

“耳后上角下外眦”,张介宾注:“耳后上角当是角孙穴,下外皆当是丝竹空也。”此论极是可定。

“肘骨中”,马元台与张介宾皆注为“曲池穴”,甚是可定。

“上至别阳”,杨上善注:“手阳明之脉……上至背臑,背臑手阳明络,名曰别阳。”大肠经无背臑穴,此“背”为“臂”之误,故为臂臑穴为是。

“颜下合钳上”,张介宾注:“颜,额庭也;钳上,即《根结篇》钳耳之义,脉由足阳明大迎之次,夹耳之两旁也。”按《太素》文为“颊下合于钳上”,似是。杨上善注:“末在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名为钳。钳,颈铁也,当此铁处,名为钳上。”此注不明亦不确切。《灵枢·根结》云:“颡大者,钳耳也。”故此“钳”仍应宗《内经》原文之义解为“钳耳”为是。手阳明自颊下向上合足阳明于钳耳,当为头维二穴为宜可定。

“寸口之中”,张介宾注:“寸口之中,太渊穴也。”太渊为手太阴之原穴可定。

“腋内动”,杨上善注:“末在掖下天府动脉也。”故为天府穴可定。

“锐骨之端”,杨上善注:“手少阴脉出于手小指之端,上至腕后锐骨之端神门穴为根也。”神门为手少阴之原穴可定。

“标在背俞”,手少阴心经背俞即心俞无疑。

“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明指内关穴,诸注皆是,可定。

“腋下三寸”,杨上善注:“末在掖下三寸天池也。”此论极是可定。

按以上所定标本腧穴列表于下,见表4-13。

表4-13 十二经标本表

续表

二、根结的理论意义及腧穴

经络学的根结理论,与标本理论意义雷同,同样是针灸临床上远端取穴、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上下同取的理论根据之一。所以,《灵枢·根结》云:“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十二经脉皆有根结,均以部位而论,在下者四肢末梢为根,在上者头身躯干为结。“根”,《说文》云“木株也”,为“本”“始”“元”之意;“结”,为“缔”“续”“终”“聚”之意。在经脉上用“根结”来形象地说明经脉经气运行之始终。故“根”多在四肢末端,“结”多在头面躯干。确为“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之意。

《灵枢·根结》所载足三阴三阳经都有根结部位:“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其中命门指目可定睛明穴;颡大钳耳为头维穴;窗笼耳中为听宫穴;太仓为中脘;玉英即玉堂,腧穴皆明确。另外,《灵枢·根结》所载手足六阳经皆有根、溜、注、入之部位;“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以上皆为腧穴,但却少手三阴经之根结。一说疑有脱简;一说以足之三阴统手之三阴,尚无定论。今依前文根结之腧穴列表,见表4-14、表4-15。

表4-14 六经根结表

表4-15 六阳经根、溜、注、入穴位表

三、标本根结的临床应用

标本根结部位的腧穴有相重者,根溜注入部位的腧穴与五输及原络穴有相重者。《灵枢·卫气》云:“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这是上下虚实寒热发病不同之纲领。“石者”即实证,当泻法治之,虚证当补法治之。《灵枢·终始》云:“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又云:“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于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这便是标本根结腧穴取法之大纲,主次分明,用法灵活,主治全身各类疾患。 vL9t6ukTORswo9B6psuwjNqs6JpVzxsViYWUS0+4ZxjF0L2sXP3Dn2W6eocDw+i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