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俞、募穴

俞穴又名背俞穴,募穴为胸腹之募穴,均为针灸临床上常用之要穴,并且经常配伍组方,称为“俞募配穴法”。

一、俞、募穴的理论意义

脏腑之气血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背俞穴,简称俞穴。脏腑之气血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俞”,有转输之意,即脏腑之气血由内向外注入于此,且由此可转输于彼;“募”,有汇集之意,即脏腑之气血由内向外汇聚集结于此。背为阳,故俞穴为阳;腹为阴,故募穴为阴。经气可从阳行于阴,从阴亦可行于阳。腹背之经脉经气之相通是通过“气之径路”完成的。《灵枢·动输》云:“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是说四街是经气运行的捷径通道。《灵枢·卫气》云:“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就是说身躯前面的胸腹部与身躯后面的背腰部之间,是通过气街这个经气运行之捷径而相通的,因此俞募穴之气是相通的。并成为针灸治则大法中“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理论依据。所以,《难经·六十七难》云:“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这是从治疗实践角度推理而来的,腹病可取背俞穴治之,背部病可取募穴治之,即是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法。《难经本义》滑伯仁解释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这便是俞募穴相配的理论根据。

俞、募穴的分布规律与五脏六腑所在位置密切相关。心、肺与心包居于胸中,则其俞募穴在膈之上的胸膺部及背部;肝胆、脾胃居脐上脘腹部,则其俞募穴亦在背部夹脊两侧之中间部及脘腹与两胁部;大小肠、肾与膀胱居小腹部,则其俞穴在腰以下,募穴亦在脐以下。所以,相对应的脏腑俞募穴经气相通,这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俞、募穴的内容

背俞穴与募穴的提出源于《内经》,但是《内经》未能将俞募穴全部记载下来,后世医家逐渐补充完备了。兹分述如下。

(一)背俞穴

《内经》中首载五脏背俞穴。《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各背俞穴的具体位置与取法,载于《素问·血气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看来这是最早的五脏俞的位置及取法,与今日背俞穴位置及取法大不相同。《素问·长刺节论》云:“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这是指寒热病时传变至深,迫近五脏则应取背俞穴刺之,此背俞穴的位置则应以上述五脏俞位置为准。《灵枢·背腧》云:“五脏之俞,出于背者……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背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这里所载五脏俞的位置与前述不同。“背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是今日膀胱经循背而行之第一侧线诸穴,即依夹脊两侧俞穴的距离为三寸而定(每侧一寸半)。六腑背俞穴在《内经》中只提到数目,而未具名称。《素问·气府论》云:“夹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至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才补入了六腑俞之名称与位置。胆俞在第十椎,胃俞在第十二椎,大肠俞在第十六椎,小肠俞在第十八椎,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仍缺三焦俞。《甲乙经》才补全。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又补入了厥阴俞才算最后补全了。脏腑背俞穴位置在夹脊相去一寸五分是从《甲乙经》开始的。

(二)募穴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但未指出胃募是何穴。王冰注:“手太阳经络之所生,故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素问·奇病论》云:“此人者,数谋虑而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但亦未指出胆募是何穴。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提出了五脏六腑之募穴名称,肝募期门、胆募日月、心募巨阙、小肠募关元、脾募章门、胃募太仓(中脘)、肺募中府、大肠募天枢、肾募京门、膀胱募中极。缺三焦腑之募穴,《甲乙经》补为石门穴。后入又补充膻中穴为心包募。至此胸腹部脏腑募穴,始臻完备。俞、募穴表见表4-7、表4-8。

表4-7 十二背俞穴表

表4-8 十二募穴表

续表

三、俞、募穴的临床应用

俞、募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基本上分为诊断与治疗两方面。四诊中望诊应包括望胸腹背腰俞募穴的反应,如红疹、丘疹、紫斑、白斑……;切诊更有切俞募的内容,除《灵枢·背腧》所载按取应动处是穴外,《素问·缪刺论》亦有记载:“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如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另外,关于扪按胸腹的记载更多,散见于各篇之中,如《素问·举痛论》《灵枢·水胀》等。

俞募穴相配在治疗方面主治病证颇多,兹分述如下。

(一)本脏腑疾患

俞募穴接近脏腑,《灵枢·胀论》云:“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所以位居胸腹背腰部的俞募穴可诊治脏腑发生的疾患。如肺俞、中府可治肺脏的喘咳、寒热;胃俞、中脘可治胃脘痛、脘腹胀满;肝俞、期门可治胸胁支满而痛引少腹;脾俞、章门可治飧泄、腹胀。类似上述情况,脏腑之风、痹、痛、痿、厥、疟等病证,皆可选取俞募穴治之。

(二)脏腑所主五体五官之疾患

肝主筋,开窍于目;心主脉,开窍于舌;脾主肉,开窍于口(唇四白);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肾主骨,开窍于耳及二阴。如筋挛瘛疭,目赤羞明选肝俞、胆俞与期门、日月相配治之;四肢不举,肌肉痿软,人中满唇反可选脾俞、胃俞与章门、中脘治之;寒热、汗出、鼽衄、消瘅、飧泄可选肺俞、大肠俞与中府,天枢治之;口舌生疮、小溲赤涩,可选心俞、小肠俞与巨阙、关元治之。凡似如上病证,皆可选取俞募穴治之。

(三)经脉局部疾患

俞募穴所在的经脉局部患病,或受风寒湿邪气之侵袭,或闪腰、岔气,或扭伤等,均可于邻近处选取俞募穴治之,亦可病在前取之后,亦可病于后取之前,而以病于前取后者为多。如胁肋部多见岔气疼痛,可选背俞穴针治可收速效。

总之,俞募穴相配组成处方,治疗范围广泛。取穴时可单侧取,亦可双侧取;可先取后,次日取前;亦可前后同时取。用法灵活,视病情需要而定。 kFd0tDWYe7MWpaPgtcPiRfVe5H2uE9C2iZgrg9Nvd7pK55Lnx8xUC08s8ar9lj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