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骨度分寸法

《灵枢·骨度》云:“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髪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 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 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这种骨度之分寸,有可能是古人按古代度量衡的长度尺寸,以一般正常人七尺五寸高度为准进行量取的尺寸数据。实际应用时,不论身体的高矮、肥瘦均以上述的尺寸数作为相对长度数据的。在量取腧穴时,根据这些规定下来的相对长度,仍以相对寸、尺之度数为准。(表3-1)

表3-1 《灵枢》骨度表

续表

在《内经》骨度分寸法的基础上,后世医家进行了改进。晋代皇甫谧的《甲乙经》,为取穴方便,容易掌握,对一些骨度的分寸重新做了规定。如《灵枢·骨度》定两乳之间为9.5寸,改为8.0寸;天枢以下至横骨,《灵枢·骨度》定为6.5寸,《甲乙经》改为5.0寸;季胁以下至髀枢,《灵枢·骨度》定为6.0寸,《甲乙经》改为9.0寸,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骨度分寸法仍然是腧穴定位的基本方法。现代常用的骨度分寸是更较明确,又简便易行的。(表3-2,图3-1~3-4)

表3-2 常用骨度表

续表

图3-1 骨度分寸(正面)

图3-2 骨度分寸(背面)

杨上善说:“以此为定分,立经脉,并取空穴。”《标幽赋》说:“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以观肉分,或屈伸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之为真;在阴部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必端,取三经用一经可正。”足见古代医家对选取腧穴的准确位置是十分认真的。并且提出了比较取穴的方法,为选一穴能达到准确定位,应同时选五穴做比较而后定准位置;为选一经应取三经做比较则能准确选定此经的循行位置。这种方法是十分客观的,而且是临床实践中常用的。

图3-3 骨度分寸(侧面)

图3-4 骨度分寸(两乳间) p9ZltfuZdehv/51b5uU/7ufmkeNdR55APVLC6G3UQEHMJ/7QVL97axLp5N0oE1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