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腧穴的命名

各类腧穴,除阿是穴外,均各有其固定位置,并有其命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即是此意。陆瘦燕认为:“腧穴名称的制订,可能肇始于东周,至战国时方渐趋完善。” 但若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看,其中两部经脉学专著,尚无固定的腧穴名称。《五十二病方》中亦无腧穴名称。因此,腧穴命名的开始年代应在《内经》成书时代。每个被命名的腧穴,其名称的拟订都具有一定意义,《千金翼》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从《内经》中只载有部分腧穴名称,却记载着大量腧穴部位而未被命名的情况分析,《内经》成书时代,腧穴的命名并未达到完善时期。对于腧穴命名意义也只是开启先例,如《素问·骨空论》:“ 在背下夹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 应手”,故名“ ”穴。对于已被命名的十二原穴、十五络穴及五输穴等,皆未解释其命名意义。隋唐时代,杨上善所撰《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第九卷十五络脉篇中,对十五络穴穴名意义做了较为完整的释义。杨氏还撰有《黄帝内经明堂》一书,可能对十四经穴也做过释义,可惜此书现存只有手太阴一卷十穴(少云门穴)之解释,其余部分均已散佚。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及《千金翼》,明代张介宾著《类经》及《类经图翼》,对腧穴命名意义都只是做了概括性的综合论述,并未逐穴加以注解。至清代方有海阳程知扶生氏撰著《医经理解》一书,对十四经穴做了逐一解释。近代针灸界对腧穴命名意义之探讨,有了很多发展,并已有专著问世。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腧穴命名的方法

古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对人类机体有了认识,对人体内外各个部位,根据其特点分别加以命名,以示区别。在对腧穴的命名过程中,同样根据各个腧穴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特异性,用各种方法分别加以命名。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五种命名方法。

(一)比拟法

这种方法是古人认识和研究人类机体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特点在于把人和自然看成统一的整体,把人体看作大自然的具体体现。当代学者把这种方法叫取类比象的方法,即把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用来比拟人体的形态、局部形态及生命活动等。对腧穴的命名则是广泛运用了这种方法。根据各个腧穴所在人体的位置、功能作用、主治病证及施治反应等方面突出的特异性,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等各种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现象,进行相类似之比较,依其相近似者而命名腧穴。这种比拟法所比拟事物的范围很广,从天文、地理、气象、人事及自然变化等,都可进行比拟而命名腧穴。这种命名方法能够明显突出腧穴的特点,方便人们的记忆。

(二)象形法

这种命名法同样是古人观察和认识人类机体的基本方法之一,也属于取类比象的范畴。但是,它是按照腧穴所在部位的突出特征,以及腧穴功能主治的突出特点,借助于事物的外在客观形象来作腧穴命名的。正如《千金翼》所说:“穴名近于木者属肝,穴名近于神者属心,穴名近于金玉者属肺,穴名近于水者属肾。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属,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门者,神之所出入;穴名舍室者,神之所安;穴名台者,神之所游观。”所以,此法是借助于动物、植物、建筑物之外在形象来命名腧穴的。《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鸠尾”时说:“鸠尾,心前穴名也,其正当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鸟尾形,故以为名也。”这就是最明显的例证之一。这种命名腧穴的方法在于以其外形相近,以便于睹名而思位。

(三)会意法

这种方法是以人的意识,即以人的理解能力来认识人类机体的方法,同样也是古人常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对腧穴命名时,用会意的方法形象地代表腧穴的部位特征及其突出作用。当然,广义说取类比象的方法也必须深入领会其意,方能准确掌握腧穴命名的含义,亦当属会意法之内,狭义说此法大多用来表达意志、精神及感觉的,如用音律、神志、意、听、灵、鬼、魂、魄等命名者,即属此法。

(四)写实法

这种方法是以直接实录的方式,将腧穴所在位置、功能作用、主治特点用作腧穴的名称,这样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可以直截了当地使人们掌握腧穴的位置、治疗特点。因此依此法命名之腧穴不在少数,腧穴的别名中更为突出。如以巅、顶、骨、脊、腰、膝、椎等命名者。

(五)度量法

这种方法是以腧穴位置的骨度、脉度以及特殊量取方法的数字来命名腧穴的。按实际操作方法看也应当归属于写实法,但此法大多用于特殊奇穴的命名上,故单列此为一法,如三角灸、四神聪等。另外,依数字命名的三里、五里、二间、三间亦应属此法之范围。

以上五法可见单独运用者,亦可见合并运用者,互相有所联系。所以不能以单一概念来理解。

二、腧穴命名的根据

古人在运用上述五种命名腧穴的方法时,不脱离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并且完全依照各项理论及腧穴的特异性为根据,来进行腧穴命名的。主要是为了使腧穴名称能够充分体现腧穴的位置、功能、主治等特殊形象及实质,并力求达到生动而鲜明地表述出来,以便于人们的记忆与运用。所以,各个腧穴名称的含义是重要的,是不能以简单的符号和数字排列所能代表的。

(一)根据经络学的命名

既然经络系统在人体内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腧穴是气血汇聚、转输的部位,因此,腧穴与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对各条经脉的腧穴及散在于各个部位皮部、络脉的腧穴,进行命名时自然要以经络学为主要根据。

1.根据经脉循行关系的命名 经脉循行过程中,不同的经脉相互间有着多种关系,如表里相合、阴阳衔接、互相交会等。其中以互相交会而命名腧穴的居多数。如三阴交穴,表示足之三阴经在此穴处交会而得名;三阳络穴,表示手之三阳经的络脉在此处交会而得名;百会穴表示百脉当会于头,头为诸阳之会故名百会;余如阴交、阳交、合阳、会阳、会阴等穴,皆有此含义。

2.根据经脉气血流注形象的命名 经脉运行气血,古人比作水流形象,故常以流注二字形容。腧穴所在部位既然是气血汇聚、转输、分流、注入之所,所以以百川汇聚而成之“海”;江河注入之“泽”“渊”“池”;小水汇流而成之“溪”“泉”“沟”“渠”“渎”等来命名腧穴是十分形象的。

3.根据经气汇聚之所形象的命名 经络之气简称经气。经气出入的部位即是腧穴。根据这些腧穴所在位置的形象而命名的腧穴,大多用来表示经气汇合、注入的含义,如气穴、气舍、气户、气冲等即是。

(二)根据阴阳五行学的命名

阴阳五行学,是古人用来观察和认识自然与人体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但在经络的命名中起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归属阴阳各条经脉的腧穴,在命名中同样起重要的作用。

1.根据阴阳的命名 就人体而言,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背为阳,腹为阴。因此,循行于上下肢内侧的经脉属阴经;循行于上下肢外侧的经脉属阳经;循行于背侧的经脉属阳经;循行于腹侧的经脉属阴经。腧穴的命名亦随此而定,如上肢内侧有阴郄;上肢外侧有阳溪、阳池、阳谷;下肢内侧有阴陵、阴包、阴谷、阴廉;下肢外侧有跗阳、委阳、阳关、阳辅、阳陵;背部有至阳、阳纲、腰阳关;腹部有阴都。

2.根据五行的命名 经脉有五行之属性,在经脉循行线上的腧穴也有五行之属性,故依五行命名腧穴者亦有之。如依五音所命名之少商、商阳、商丘、大羽(强间)、角孙;又如依五色命名之侠白、浮白、阳白、隐白等。

(三)根据藏象学的命名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脏腑与体表各部位的联系是由经络完成的。因此,腧穴既能体现脏腑的功能作用,又能反映脏腑的疾病变化。故依据藏象学命名的腧穴占有相当多的数量。

1.依脏腑名称的命名 五脏六腑各有名称,依脏腑原名直接命名腧穴,能直接代表脏腑功能作用与体表联系的部位。这种命名以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上的脏腑背俞穴最为明显,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及六腑俞等;另外还有胃仓、胃脘(中脘)及奇穴的胃上、胃管下俞等。

2.依脏腑所藏五神的命名 五脏皆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依五脏所藏五神来命名腧穴的也很多,如神藏、本神、神门;又如魂门、魄户、意舍等。新发现的奇穴安眠亦属此类。

3.依脏腑化生气血津液的命名 脏腑受纳水谷化生精微,化为气血津液,因此依气血津液的形象命名腧穴者亦有之。如血海、气海、水道、承浆、金津、玉液等。

4.依五脏所主五体的命名 五脏各有其所主,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依五体之名称而命名的腧穴也有不少,如筋缩、申脉、滑肉门、发际等。

5.依五脏所主五官的命名 五脏开窍于五官,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四白,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依五官的名称而命名的腧穴亦不少。如目窗、睛明、舌本(风府)、条口、听宫、耳门等。

(四)根据天人相应学的命名

把自然界各种景物以及人事的活动形象用来比喻腧穴部位及功能的形象,并依据这些形象而命名腧穴。

1.依天文命名 依据天空中客观存在的日、月、星辰,以及依据天、地之名而命名的腧穴很多。如上星、日月、太白、太乙、地仓等。

2.依地理命名 依据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各种地理条件而命名的腧穴,所占数量很多。除前面所述依水流形象之外,尚有高出地面的山、陵、丘用来形容突出体表的部位;低于地面的谷、溪、墟、盆等。如大陵、承山、梁丘、丘墟、缺盆、后溪等。

3.依气象命名 依据自然界气候变化所形成的六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其中以风、寒及温热之名用来命名腧穴者不少见。如风府、温溜、热府、寒府等。另外,依据雷电之形象命名的腧穴有列缺、丰隆、云门等。

4.依动物命名 依动物的全身与局部的形象命名的腧穴有伏兔、鸠尾、犊鼻、鹤顶、百虫窝等。

5.依植物命名 依植物名称命名的腧穴有攒竹、禾髎等。

6.依造物命名 依据人的劳动而造出的物件名称来命名腧穴,分为两类。一是以建筑物形象命名者居多,如府、房、库、舍、里、堂、井、阙等;一是以所造用物形象命名,如颊车、大杼、丝竹、大钟、悬钟、天鼎等。

(五)根据古代人体部位名称的命名

直接依据古人对人体各部位所命的名称,用来命名腧穴,简易明快,容易记忆。另外,依据腧穴所居部位而能起到的功能以及主治作用而命名者,亦属此项。

1.依腧穴部位命名 依据腧穴所在人体的位置,按该位置解剖学形态的名称直接命名腧穴者很多。如横骨、曲骨、腕骨、完骨、臂臑、大椎、腰俞等。

2.依腧穴功能命名 依据经络脏腑命名者以及依据五脏所藏、所主五体、五官命名者,皆已包含有腧穴本身功能在内了。此外,如关元、气海、丹田、命门、支正、飞扬、膻中等。奇穴中的聚泉、牵正、夺命等亦属此项。

3.依腧穴主治命名 依据腧穴主治作用突出的特点而命名的腧穴,如光明、迎香、归来、哑门、承扶以及诸水穴皆治水。奇穴中的翳明、神聪、阑尾穴、胆囊穴、血压点、利尿穴等皆是此项。

总之,腧穴的分类及其命名是腧穴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腧穴学中十分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能以简单符号及序号所取代的。不论是十四经穴,还是奇穴的命名,都有其理论根据,并以各种方法来简单明快地表明每个腧穴的特异性。这些特异性有与穴位的位置特点、取穴方法有关的,有与穴位的功能、主治有关的,有与穴位的属性有关的,皆与针灸、按摩及气功医疗保健密切相关。所以腧穴的分类命名直接或间接关系着每个腧穴防治疾病的功效。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穴名进行了大量研究,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则是明显的证明。 cN57zCXf3lbuRb2V+JTWMXNU6j//hH2z9jm/o+Xp0HfMsppc//kTUDlKxPn21S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