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现代痛风的发病现状

一、全球痛风的发病现状

近年来,痛风的流行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增加,给全世界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全世界报告的痛风患病率从0.1%到大约10%不等,痛风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差异很大,发达国家的患病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综合各项研究报告,可以发现,大洋洲国家报告的流行率最高,同时,在北美洲地区、西欧地区流行率预估在1%~4%之间。

在北美洲地区,在2007~2008年美国一项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显示,通过询问参与者是否有过医生或卫生专业人员告诉他们有痛风,来确定痛风的患病率。这项研究表明,在2007~2008年,美国3.9%的成年人(年龄≥20岁)患有痛风。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社区控制风湿病规划(COPCORD)报告了部分地区痛风流行情况。据报告,在牙买加的农村地区,非洲裔加勒比人的痛风流行率较低,根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只有0.8%的成年男子患有痛风。2002~2011年间的调查报告指出,墨西哥、古巴和委内瑞拉的痛风流行率为0.3%~0.4%。

在欧洲,希腊是痛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占成年人口的4.75%。而葡萄牙及捷克共和国被认为是痛风患病率最低的欧洲国家,约有0.3%的居民受到痛风的影响。来自英国一项数据调查显示,通过分析英国人口8%的匿名健康信息,2012年英国痛风的发病率为3.22%(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与西班牙及荷兰预估报道的人数相近。相比之下,西欧国家中,法国和意大利报道的痛风患病率较低,依据2013年一项使用电话访谈对痛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法国大城市10026名成年参与者中,有0.9%的人患有痛风。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太平洋岛民和毛利人的痛风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欧洲裔居民,在昆士兰北部的一个澳大利亚原住民社区,3.8%的成年人发现患有痛风病。根据Aotearoa New Zealand Health Tracker在2009年提供的数据中,发现太平洋岛民和毛利人的痛风发病风险比欧洲人高出三倍,痛风患病率分别为7.63%、6.06%和3.24%。

亚洲地区中,有报道称日本和韩国痛风患病率较低。200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位于日本大阪以南的地区,痛风的总患病率为0.51%,而韩国在2008年只有0.4%的成年人受到痛风的影响。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的痛风患病率要高得多。2001年一项以中国香港居民为对象的调查显示,45~59岁的人士中,痛风患病率为5.1%,60岁以上的人有6.1%受到痛风的困扰。1999~2004年间,新加坡华人健康研究招募了共52322名年龄在45~74岁之间的人,其痛风患病率约为4.1%。

患者手肘因为尿酸盐结晶沉积而鼓起一个明显的肿块
(彩图见附录)

近几十年来,富裕国家的痛风流行率似乎在上升。然而,只有少数研究提供了关于痛风流行长期趋势的可靠数据。美国NHANES研究发现,在2007~2008年间,美国成年人痛风患病率为3.9%(830万人),其中男性患病率为5.9%(610万),女性患病率为2.0%(220万),明显高于1988~1994年的估计数值。2015~2016年,NHANES调查显示,在920万美国成年人中,痛风患病率约为3.9%,其中男性为5.2%(590万),女性为2.7%(330万),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20.2%(男性)和20.0%(女性)。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得益于降尿酸治疗(ULT),美国2007~2016年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较为稳定,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在患病人群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降尿酸治疗,情况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Roddy E, Zhang W, Doherty M. 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gout[J].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 2007, 3(8): 443.

[2]Zhu, Yanyan, Pandya, et al. Preval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in the US general population: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7-2008[J]. Arthritis & Rheumatism, 2011. 63: 3136-3141.

[3]Cardiel M H, Rojas-Serrano J. Cardiel MH, Rojas-Serrano J. Communitybased study to estimate prevalence, burden of illness and help-seeking behavior in rheumatic diseases in México City. COPCORD study[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heumatology, 2002, 20(5): 617-624.

[4]Anagnostopoulos I, Zinzaras E, Alexiou I,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rheumatic diseases in central Greece: a population survey[J].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0, 11: 98.

[5]Chang-Fu Kuo, Matthew J Grainge, Christian Mallen, et al. Rising burden of gout in the UK but continuing suboptimal management: a nationwide population study[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5, 74: 661-667.

[6]Trifiro G, Morabito P, Cavagna L, et al. Epidemiology of gout and hyperuricaemia in Italy during the years 2005-2009: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nnals of Rheumatic Diseases, 2013, 72(5):694-700.

[7]Nicola Minaur, Steven Sawyers, Jonathan Parker, et al. Rheumatic disease in an Australian Aboriginal community in North Queensland, Australia. A WHO-ILAR COPCORD survey[J].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04,31(5): 965-972.

[8]Winnard, D, Wright, et al. National prevalence of gout derived from administrative health data in Aotearoa New Zealand[J].RHEUMATOLOGY-LONDON THEN OXFORD-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 2012, 51(5): 901-909.

[9]Lee C.H. , Sung N.Y. The prevalence and features of Korean gout patients using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Corporation Database[J]. Korean Rheum. Assoc. 2011, 18(2): 94-100.

[10]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Census & Statistics Department. Special Topics Report No.27[R].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Government, China: 2001.

[11]Teng G G, Ang L W, Saag K G, et al. Mortality due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kidney disease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men and women with gout in the Singapore Chinese Health Study[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2, 71(6): 924.

[12]Zhu, Yanyan, Pandya, et al. Preval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in the US general population: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7-2008[J]. Arthritis & Rheumatism, 2011, 63: 3136-3141.

[13]Chen-Xu M, Yokose C, Rai S K, et al. Contemporary Preval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cadal Trends: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7-2016[J]. Arthritis &Rheumatology, 2019, 71(6): 991-999.

二、我国痛风的发病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痛风的患病率近年来逐渐增高。近20年,欧美国家痛风的发病率较前增加,英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20世纪90年代,痛风的患病率从1990年的1.19%增至1999年的1.4%。而一项美国的横断面研究调查结果告诉我们,1990~1999年痛风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纵观世界范围内,各经济发达区域痛风患病状况都不容乐观,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历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后,痛风的相关情况又会是怎么一个表现呢?

1.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情况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20~40岁的年轻人饮食中含高能量、高嘌呤类物质者显著增加,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虽然一般人对高尿酸血症这种疾病还不十分熟悉,但是高尿酸血症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却有上升的趋势。有些人说高尿酸血症是男性文明病,是因为这种病最容易侵袭男性,男女患者比例可达20∶1。此外,脑力劳动者、中老年人、肥胖者也比较容易患这种病。据调查,目前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年轻化趋势,不足40岁的初次发病者比10年前增加了将近30%。

痛风的发生与高尿酸水平及其持续时间有着巨大的联系,高尿酸血症作为嘌呤代谢紊乱的结果,是痛风发生的直接病因与生化基础。通常,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关系描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间歇性痛风和慢性痛风。可见,高尿酸水平与痛风进展情况直接相关,因此,首先了解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有助于理解和推断我国的痛风患病状况。

目前,我国尚缺少全国大范围关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不同区域都做过相应的调查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前,亚洲各国对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报道甚少,1948年陈悦书报道了2例痛风,而据相关数据表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从20世纪初1.4%上升至21世纪初6.2%~13.7%。1980年,方析等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对20岁以上的50例成年人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的总患病率为1.4%,男性1.4%,女性1.3%,并且未发现1例痛风。1998年姜宝法等对山东沿海地区的调查结果为:高尿酸血症男性总患病率为5.79%,女性为2.44%,痛风患病率为0.04%;1998年杜惠等调查了上海2037名居民,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10.1%,男性14.2%,女性7.1%,痛风患病率为0.34%;21世纪初,邵继红对南京社区7888名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的总患病率为13.3%,痛风的总患病率为1.33%;2004年,有研究者对山东沿海地区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痛风的患病率为1.14%,其结果较1998年有所上升;2008~2009年,张兰芝等调查了唐山的中青年居民,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3.7%,其中男性为17.0%,女性为6.4%;2009~2010年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分析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资料显示:中国成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8.4%,并且城市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14.9%)显著高于农村地区(6.6%)。2008~2014年,谭立夫等对惠州市惠阳区的10020例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痛风总体患病率为1.5%,男性为2.6%,女性为0.01%。而对于西部地区,以西藏地区为例,有调查结果显示:拉萨市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5.8%,男女发病比例为7.97%,痛风的患病率为9.85%,并且近年来呈逐步上升趋势。同时,西藏地区对痛风的知晓率、就诊率较低,痛风已成为西藏地区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患者因为痛风石导致脚趾关节变形(彩图见附录)

2.中国痛风流行病学特征

综合各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痛风病可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患病人数日渐增多:从上述各项数据表明,不论是沿海地区抑或是高原、内陆地区,近20年来我国痛风的人数都在不断递增且增长速度较快,痛风已成为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后,又一广泛影响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疾病。

(2)年轻化趋势:1998年杜蕙等调查上海居民痛风发病年龄,男性为59.2岁,女性为65.3岁;2009年调查云南大理城镇居民发现,男性20岁以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开始明显增加,男性发病年龄明显提前。而在笔者门诊中发现,越来越多青年人成了痛风患者,其中不乏高中生、大学生,这在以往的文献数据中是不曾有的。

(3)男多女少:目前,大量研究数据都表明了痛风有“重男轻女”的特征。有研究者对我国人群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高尿酸的患病率分别为21.6%和8.6%。而在女性绝经期后,差异逐渐缩小。

(4)经济发达区域多发:前文提到,东南大学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患病率远高于农村地区,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发达地区不健康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导致患病人数增多。当然,经济发达地区医疗水平相对农村而言更好,对于疾病的发现和研究更多,患病率相比农村高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虽说西藏地区较东南沿海而言,经济水平相对薄弱,但是其独特的高海拔环境、高原缺氧的因素会造成肾脏排泄尿酸能力降低,同时西藏地区以红肉为主的独特的膳食结构,都提高了痛风患病的可能性,因此,作为高原内陆地区而言的西藏,痛风的患病率并不比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区域低。

(5)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诊治状况有所改善:有研究表明近5年来痛风确诊比例上升,这很大程度得益于风湿科的发展及临床医师对于痛风的认识提升。痛风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包括药物及饮食控制等,而饮食、运功等控制疾病的方法,都长期不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完成,因此,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宣教及患者对于疾病认识的提高。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宣传和教育下,越来越多的痛风患者意识到饮食结构的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防治痛风有重要作用,有调查表明,健康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发病率的下降,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对于某些防治措施、生活管理等知识仍存在误区,比如仍有患者认为痛风的饮食管理只需要戒掉海鲜,用药尿酸达标就可以即刻停药等。因此,多项研究在对痛风患者的健康意识做调查时,仍建议加强对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我国的大部分痛风患者对于痛风的认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患者的脚踝处“长满”了痛风石(彩图见附录)

参考文献

[1]许政刚.痛风的诊断与误诊[J].北京医学,1987,9(6):367-369.

[2]方析,游凯,林其燧,等.中国正常人血尿酸调查及其与血脂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1983,22(7):434-438.

[3]张兰芝,周玉秀.唐山市社区中青年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05):163-164.

[4]姜宝法,张源潮,徐晓菲,等.山东沿海地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05-206.

[5]杜蕙,陈顺乐,王元.上海市黄浦区社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2):75-78.

[6]邵继红,莫宝庆,喻荣彬,等.南京市社区人群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3,7(4):305-308.

[7]Zhimin Miao, Changgui Li, Ying Chen, et al. Dietary and lifestyl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high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and gout in the Shandong coastal cities of Eastern China[J].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08,35(9): 1859-1864.

[8]Zhang L, Wang F, W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urvey[J]. Lancet, 2012, 379(9818): 815-822.

[9]谭立夫,朱君,严妙娟,等.惠州市惠阳区2008~2014年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0):1919-1920.

[10]杨丽辉,宋嘉,石荔,等.拉萨市区成年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西部医学,2015,27(10):1476-1478.

[11]Liu B, Wang T, Hn Z,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in China: a meta-analysis[J]. Bmc Public Health, 2011, 11(1): 1-10.

[12]汪亚玲,李琳,陆群群,等.近5年痛风患者疾病认知和诊疗状况变化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1):1631-1633.

[13]吴炜戎,郭阶明,杨薇,等.社区综合防治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状况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23-3825.

[14]马卓,龚书识,苏林冲,等.痛风现状及其患者依从性情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5):99-103.

三、岭南地区痛风的发病现状

岭南地区包含我们现在的海南、广东、广西地区,作为祖国的南部腹地,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饮食方式结构与内陆区域有着明显差异。通过整理岭南地区与痛风相关的疾病数据,分析岭南痛风的现状,对于制定更适宜岭南痛风患者的治疗、管理方案有重要的作用。

1.岭南各地区痛风患病率

(1)广东地区:1992年、1995年、1999年,王庆文等分别对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进行痛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痛风患病率分别为0.17%,0.15%,0.26%,其中1992年调查未有女性病例,三次调查患病人群均为50岁以上。广州市2006年对某社区进行调查,痛风患病率为1.43%且多集中在16~29岁的青年人,40岁以上的中年人,与过往调查相比较,青年人患病人数较前提升,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23.9%;同时,分析数据表明,男性患者多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多为绝经期之后患病,与全国数据所体现的状况基本一致。樊培新2017年于深圳进行调查研究,总人数1507例,结果显示痛风患病率为2.8%,其中男性为3.58%,女性为1.39%,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发展城市,其人口结构与广州不同,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龄较广州年轻,2005年时人口调查显示,20~39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6.38%,所以,可以推断该年龄段是主要的痛风患病人群。2008~2014年谭立夫等在惠州市惠阳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痛风总体患病率为1.5%,其中男性痛风患病率为2.6%,显著高于女性痛风患病率0.01%;对于患病年龄层的分析,结论指出,痛风的患者年龄层分布多在40岁以上,但近年来年轻人患病率较前增长。2012~2015年对梅州市居民进行调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4.9%,其中男性16.4%,女性8.1%;痛风患病率为1.2%,男性1.8%,女性0.4%;而在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进行分析研究,男性痛风的患病率为11%,女性痛风的患病率为5.1%。另有一项对广东108例痛风石患者的研究,发现其年龄分布高峰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并且广东患者痛风石所在关节以下肢多见,上肢较少,同时该项研究分析108例患者BMI,强调了BMI系数越高,痛风石数目越多,证明了肥胖对于痛风石生成的影响。

患者的脚踝处因为痛风石鼓起一个大包
(彩图见附录)

(2)广西地区:2004~2005年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铁路职工的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论为:痛风总患病率为0.76%,其中按照性别分类计算,男性痛风患病率为1.36%,女性痛风患病率为0.08%,与同时期欧美国家发达地区痛风患病率相接近。并且,该调查中高尿酸血症患病年龄层次多分布在中年人群,年轻人群发病较少,主要患病年龄为45~65岁,与当时同期上海调查结果相比较,年龄提前2~3岁。2016年相关机构在广西农村地区进行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时发现,痛风患病率为2.0%,较同期全国其他地区调查数据,广西农村的痛风患病率较高。

(3)海南地区:海南地区暂未有较全面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调查,只有少数机构进行小范围的研究调查,但借助这些研究调查对海南痛风的患病情况仍可以有初步的了解及判断。有文章分析1975~1984年的痛风性关节炎病例并对海南地区的高尿酸血症进行初步探讨,结论显示:当时对于痛风的相关诊断并未普及,多数存在误诊,对于痛风临床医生也是较为陌生;对于高尿酸血症进行小范围的初步调研,在635人中,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约15.4%。在对海南海军某部1400余官兵进行调查,结论指出: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为14.09%,同时分析患病年龄层,38~42岁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最高,而血液里尿酸水平增高,将会提高痛风患病的可能性,可以推论,受检者痛风的患病率不容乐观。

2.岭南地区痛风患病特征

(1)痛风患病率日益增高:通过对岭南地区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行梳理、对比,可以看出,近十年余,不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痛风的患病率都在上升。其原因可能有二:

①饮食习惯:分析岭南地区饮食习惯可知,岭南地区为沿海地区,盛产海鲜,广东、广西、海南三省部分地区居民喜食海鲜,海鲜产品含较高嘌呤,同时,对于广东地区居民而言,不仅喜食海鲜喜饮啤酒,平时还喜欢喝“老火汤”保健养生,虽说这些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老火汤同样属于高嘌呤食物,这样的膳食结构促成了痛风产生,高嘌呤的饮食习惯大大威胁着岭南地区的民众。

②肥胖因素:岭南地区的膳食模式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岭南地区居民的“体重”,2012年时有研究表明,广东省≥18岁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27.1%和8.1%,以45~59岁人群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一项调查显示1991~2011年超重率从7.85%上升到24.83%,肥胖率从0.68%上升到5.49%;2018年三亚市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3~15岁男生的肥胖率为22.3%~29.7%,三个地区的肥胖率、超重率都不容易乐观,而有国内研究称痛风患者肥胖患病率19.3%。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造成体重过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尿酸的排泄,也加大了痛风病的风险。

一个BMI超标患者的皮肤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痛风石
(彩图见附录)

(2)患病年龄层日趋年轻:三个地区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患病年龄层的划分上,中年人,尤其是男性,成了痛风病的“主力军”。可以从各项调查结果看出,大多数患病人群为40~60岁中年男性,女性则多在绝经期后发病。而近几年的调研结果告诉我们,青年人逐渐成了痛风患病的“后备力量”。细思这种情况的原因,中年男性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经济水平,而他们高消费形成的饮食习惯,忙碌、缺乏运动锻炼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让痛风的“魔爪”伸向他们。

(3)患者对疾病缺乏认知:上文提到,我国痛风患者对于痛风相关预防诊疗疾病的知识有着较大的缺口。有调查结果显示,痛风患者药物控制尿酸的依从性不高,仅为34.3%,许多痛风患者对于如何科学管理自己的饮食、生活方式,科学地服用控制痛风的药物都存在许多误区。依据在广东五个地区进行的调研,广州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病的水平在过去几年中虽然较高,但变化较为稳定,可能对于经济发达区域的患者宣传教育较为集中有效,广州的患者对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危害的认识同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可能更到位,因此,会更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可是,在广东其他地区进行的一项关于患者对于疾病认识的调查,该地患者只有极少数了解痛风的自我管理及用药注意,这与大城市患者的情况相差甚远。因此,对于痛风患者的教育迫在眉睫,有研究结果显示痛风患者在医护工作者饮食干预和指导下,干预组痛风患者的血尿酸值明显优于未干预组。

参考文献

[1]王庆文,陈韧,杜丽川,等.原发性痛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5):313-315.

[2]吴炜戎,郭阶明,杨薇,等.广州市社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现状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08,6(7):728-729.

[3]樊培新.深圳地区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253-254.

[4]谭立夫,朱君,严妙娟,等.惠州市惠阳区2008~2014年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0):1919-1920.

[5]方霖楷,陈启云,温义权,等.梅州地区居民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2016,47(3):183-185.

[6]黄叶飞,欧嘉勇,古洁若.108例广东籍痛风石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新医学,2017,48(6):406-409.

[7]曾宪国.南宁铁路职工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流行病学调查[J].黑龙江医学,2005,29(11):876-877.

[8]秦秋兰,朱耿赟,唐振柱,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痛风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疾病监测,2017,32(7):589-592.

[9]徐生淦,吴雷震,林仁英,等.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外科治疗(附:海南成人高尿酸血症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3(2):3-6.

[10]王玮,王炎燚,马红欣,等.海军某部高尿酸血症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军事医学,2017,38(4):292-294.

[11]纪桂元,洪晓敏,蒋琦,等.广东省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J].华南预防医学,2019,45(3):206-210.

[12]韦海标,包成就,邓星超.广西居民肥胖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J].医学动物防制,2019,35(4):50-52.

[13]李满玲,黄俊美,林晓慧,等.三亚市市区13~18岁青少年营养状况现况调查与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6):69-72.

[14]罗海钊,舒毅,梁慰强,等.痛风患者采用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吉林医学,2019,40(6):1379-1380.

[15]马新凤.居家痛风病人社区饮食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4):1369-1370. nfGeBgI4YLE+/FUViCJxnOo70p2cjkVr7CDYazMSDA5an79GeXBLATkntmvyLV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