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某,男,17岁,1993年12月1日初诊。
患者自诉咳嗽月余,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中西药物治疗罔效。刻诊:咳声连绵,咯吐白色黏痰甚多,胸闷头重,身倦肢懒,伴有颐肿,耳中流出黄色渗出物,舌红,苔白腻,脉浮濡。询其致病之原,因升学考试,功课繁重,心中急躁,睡眠不佳,又患感冒而发病。刘老观其舌苔白厚,脉又浮濡。
【独立诊断】病因为湿、热;病所在少阳、阳明、太阴;病机乃肺气失宣,热蒸湿困。
【综合辨证】湿热内蕴,气机不利。
【治法方药】法宜清利湿热,宣肺止咳;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白豆蔻10g,藿香10g,茵陈15g,滑石15g,通草10g,菖蒲10g,黄芩8g,连翘10g,浙贝母14g,射干10g,薄荷2g(后下),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
【调护医嘱】嘱其忌食油腻厚味助湿之品。
【疗效观察】服至7剂,患者咳嗽明显减轻,胸闷体疲亦大有好转。现痰未全净,大便偏干,提示有湿浊化热之象,上方减前胡、桔梗,加竹叶10g、水红花子10g利湿清热,从三焦驱邪外出。三诊时,患者咳嗽基本痊愈,颐消耳不流水,见其苔尚有腻,乃用化湿和中之方,巩固疗效而愈。
按:湿咳缘于湿热弥漫三焦,肺气失于宣降。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咳嗽与喘,咯痰较多,苔白而厚,脉来濡细,伴有胸满体倦、头重、少食等,病程缠绵反复。《黄帝内经》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及“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的记载。叶香岩《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说:“夏季湿热郁蒸……上行犯肺,必生咳嗽喘促,甚则坐不得卧,俯不得仰。”王孟英云:“非天气有偶偏,即人气有未和也。” 刘渡舟教授认为,湿咳虽属外邪所伤,然和人体内生之湿热紧密相关。素有痰湿之人,复感外邪,新旧合邪,痹阻于肺,最易发为湿咳之病。
甘露消毒丹是治疗湿温时疫的一张名方,具有化浊利湿、清热解毒之功。刘渡舟教授在用药构思上提倡治上焦宜芳化,用藿香、佩兰、菖蒲、白豆蔻等药;治中焦宜苦温,遣厚朴、苍术、陈皮等药;治下焦宜淡渗利湿,以薏苡仁、茯苓、通草、滑石、泽泻之属。若湿热胶结,不能外达,在利湿的前提下佐以清热之药。选用甘解消毒丹治疗湿咳,盖因湿热为患,阻滞三焦,痹塞气机发为咳喘。以本方清热于湿中,渗湿于热下,俾湿化热清,气机畅利,则诸症自除。
[刘燕华.刘渡舟教授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咳病案3则.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3):53.]
【经典温故】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甘露消毒丹》:“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纪,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徵,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
【问题讨论】
简述本案例临床辨治思路。
参考答案:湿咳缘于湿热弥漫三焦,肺气失于宣降。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咳嗽与喘,咯痰较多,苔白而厚,脉来濡细,伴有胸满体倦、头重、少食等,病程缠绵反复。湿咳虽属外邪所伤,然和人体内生之湿热紧密相关。素有痰湿之人,复感外邪,新旧合邪,痹阻于肺,最易发为湿咳之病,先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咳,盖湿热为患,壅滞三焦,痹塞气机,发为咳喘,以本方“清热于湿中,渗湿于热下,俾湿化热清,气机畅利,则诸症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