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应用超声显像诊断法即B型超声诊断法。本法直观,检出率高,对患者基本无伤害,而且应用范围广泛,尤其对肝、胆、胰疾病的检查现已列为首选方法,对胃癌与胃肠道某些病变的诊断亦可提供极为可靠的信息。其次为脉冲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近年来日益增多。
1.肝囊肿
肝内见单个或多个近圆形液性暗区,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边缘整齐、光滑,囊内呈无回声液性暗区,多为单房性。横、纵切面皆呈圆形或椭圆形。多可检出0.5~1.0cm直径大小的囊性肿物。
2.多囊肝
肝脏多普遍增大,重者形态失常,局部可有隆起;肝内可见大小不等、近圆形、薄壁的回声暗区,有的相互连通,重者几乎看不到囊间的正常组织。囊内出血时,液性暗区中可见点状弱回声。常于脾、肾内见到有类似囊肿。
3.肝包虫病
包虫病(棘球蚴病)肝脏径值可增大。包囊型:在肝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单个或多个,孤立存在,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滤泡型:在肝内呈局部回声增强,实质结节状,边界不规则,可见较强的包膜回声,周边有细线状声晕。单个囊肿可呈单囊、多囊或在囊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环状或活动的点状(子囊、孙囊)回声。
4.肝脓肿
肝组织坏死液化不完全期,病变区近圆形,边界较清楚,可见回声较强的周壁。阿米巴肝脓肿时,内壁可有向腔内延伸,呈条带状的未完全坏死液化组织回声。细菌性肝脓肿,腔内回声不均,呈点、片状,与暗区相间杂。完全液化期,脓肿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脓肿内完全呈无回声液性暗区。
5.肝血管瘤
绝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瘤体为圆形或分叶状不规则形,呈单个较大团块,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可见明亮、条索状管道结构与小蜂窝状暗区相间杂,后方可伴有声影。
6.肝癌
肝脏径值可增大,癌肿在肝内近圆形(有不规则形),为强、中、弱或混合性回声反射,肝内管道结构可因受压而变细或弯曲绕行,癌肿向血管内转移的瘤栓声影,可见较强团块回声,癌肿周边可见环形声晕包绕。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1cm左右的癌结节。
7.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时肝脏径线增大,肝实质回声减低;慢性肝炎回声增强、增粗、致密、均匀或欠均匀;肝硬化时肝脏径值缩小,肝脏失去正常形态,肝表面高低不平,肝内回声增多、变粗、增强,常有结节感,网状增强回声。伴门脉高压时可见脾大(厚度>4cm),门静脉主干扩张,可达2cm以上(正常小于1.2cm)。
8.脂肪肝
B型超声为当前的首选诊断方法。肝径值轻或中度增大,肝内回声增强,多呈致密、均匀点状回声,后方有明显回声衰减,肝内管状结构变细或难以显示。
1.急性胆囊炎
胆囊多肿大,轮廓不光滑,囊壁均匀增厚,黏膜、浆膜严重水肿时,胆囊壁呈双层双圆形。
2.慢性胆囊炎
胆囊形态、大小、轮廓可无改变,但囊壁增厚、毛糙,回声增强,可见结石强回声影。
3.结石病
于胆囊、胆管内可见结石之强回声团块、斑点及后方的声影。
4.胆道蛔虫症
可见胆囊、胆管内虫体表现。
5.胆囊癌、胆管癌
有自囊壁、管壁向内突入的不规则形实质影,弱或中等强度回声,表面高低不平,或呈实质性团块。
1.急性胰腺炎
胰腺增大,或胰头、胰尾局限性增大、增厚,失去正常形态,水肿明显者,可见后壁回声增强。一般表现为内部回声减低,回声稀少,呈弥漫性散在分布的弱点状反射,甚而呈透声性暗区。
2.慢性胰腺炎
胰腺轻度或局限性增大,轮廓不清,内部回声普遍增强,不规则,不均匀。局部有回声暗区表示有囊肿形成,暗区内可有坏死组织形成的点片状强回声。
3.胰腺癌
胰腺失去正常形态,厚度增加。如癌肿可见局部突起肿大;胰腺轮廓多不规则,四周向外突起或呈分叶状,并可见蟹足样浸润周围组织,多表现为回声减弱,内部杂乱不均,肿瘤后方多呈实质性回声衰减。
B型超声对胃肠疾病包括胃癌、胃石症、肠道肿瘤、蛔虫病等诊断均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