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疾病反映于外的现象,如头晕、目眩、气喘、咳嗽等。
征(体征):是医生在诊察患者时发现的迹象、现象,如脉象变化、心脏杂音等。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医者在书写记录病历时往往将形体、心脏、肝脾与舌诊、脉象等情况一起记录。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当前所处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
病:指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发病原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概言之,“病”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和某一类型病机的概括;“症”专指病证的临床表现。即一个“病”可有多个“证”,一种“证”可有一组“症”。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论治就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非常重视“证”的准确性,因为证决定治法,治法决定方药,方药决定疗效,所以辨证论治的确切水平关系到临床疗效。
辨病论治就是辨别是何种疾病,针对疾病的特殊发展演变规律和特殊本质进行治疗,辨证多反映疾病全过程中某一阶段性或类型的阶段性诊断,辨病则较多反应疾病全过程的综合性诊断。西医辨病的方法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物理、化学等各方面检查,发现致病因素和患病机体在组织结构、生理、生化、功能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病变组织之损害程度等,作出准确诊断并判断预后。辨病论治可以了解微观病因、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起到已病防变的作用;还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预后、病情的轻重,指导治疗,以防出现失治误治。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中医、西医治病各有其特点,二者在疾病预防、诊断、用药、治疗、康复方面各有所长。西医诊病的重点是患者得的什么病,例如慢性肾炎、冠心病等;中医诊疗的特点在于患者的证,例如虚劳、水肿、胸痹、真心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则是既知道得的是什么病,又知道是什么证,这样在治疗上可以选择该病、证的“优化”治疗方案,“适中则中,适西则西,中西医结合治疗效佳者则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选择有效方法多了,则疗效自然会提高。
例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病(急性心肌梗死)者,须紧急含化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放心脏支架抢救生命,而对心血瘀阻之胸痹症的慢性心绞痛以及放支架后复发者,应用中医活血化瘀、通阳宣痹、疏通心络之血府逐瘀、瓜蒌薤白白酒汤辨证论治,多获侧支循环建立,病情日益好转之良效。对于慢性乙肝、肝硬化者,本病由于感染乙肝病毒导致,西药虽然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病情恶化发展,但对乙肝病毒所致之肝硬化、肝纤维化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中医却大有作为,我们可根据辨证论治理论,肝硬化、肝纤维化患者多有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及肝脾肿大,舌质紫,有瘀斑、瘀点,从“血瘀证”立论,成功研制出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复方“益肝康”治疗慢性肝病及肝纤维化,不仅临床症状改善快、肿大肝脾明显缩小,而且病理上肝纤维化病变得到显著逆转,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对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患者,西医只能换肾或血液透析延长患者生命,而中医辨证温阳补肾、扶正降浊等方法多有良效。研究发现玉米须、黄芪、杜仲、桑寄生等对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有良好作用。当前西医除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外,尚乏有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法,中医辨证论治往往获效,本病多为本虚标实,病情活动时多属热毒郁热、阴虚内热,治疗以祛邪为主、兼顾养阴,常可获效。病情后期,多有气血、气阴两虚,肝肾不足证,治疗兼顾脾肾两脏,益气养阴(血),滋补肝肾多有良效。
慢性胃病,西医常给予抑酸、促进胃肠功能、助消化等药物治疗,方法单一,疗效不佳,此类患者往往反复不愈,而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有其独特理论并针对不同症候进行治疗。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此处脾胃概括了消化系统)、气机升降枢纽,因之治疗脾(胃)病理气为先,气机调畅则病可愈。例如:①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②肝胃郁热证者,胃脘痛,有灼热感、嘈杂感,口苦、口干、口臭、口疮,大便干,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者,治以清胃泄热,清胃散加减。③胃寒证,脘痛喜热,遇寒加重,口溢清水,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者,黄芪建中汤加减。④胃热阴虚证,胃痛、口干而渴不欲饮,口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细数者,治以益胃汤或沙参麦冬汤加减。⑤脾胃虚寒证,除胃寒证外,往往空腹时胃痛,得食而减,喜热喜按,便溏,舌胖,齿痕,苔白,脉弱,则温运脾阳疗效显著。又如寒积(疝)证,表现为脘腹痞痛,若巨大水块于内,呕恶不食,长时不消,日益加重,内镜等检查多无发现,治疗上无法下手。对之使用温下法,重用肉桂、大黄温脾汤加减则可治愈。此外,兼见肝经证候如头晕、口苦、胁痛等症时,属肝脾不和者,用逍遥散,属肝胃不和者则用左金丸、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虚饮停,口泛清水,则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多获良效。考虑慢性胃病患者多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西医有效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我们研制出中药复方“胃忧愈”治疗慢性胃病,不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而且胃黏膜病变愈合质量高,复发率低,萎缩性病变也有明显恢复,显著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因此,创建衷中笃西,集中西两医精粹、完善“中国医学”体系为吾人重要任务。
(崔东来、孙玉凤、姚希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