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四诊与舌诊、脉象论粹撷英

中西医诊法之望闻问切、视触叩听,都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通过中西医合参将二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可对准确诊断疾病、证候起到重要作用。临床诊断除问诊、通过和气味辨别疾病的闻诊及西医诊法外,本文将以舌诊、脉象为主扼要介绍中医诊法。

一、望诊

1.望神

(1)得神: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表情自然,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呼吸调匀,反应灵活为有神。表明脏腑功能良好,正气未伤。

(2)失神:两目无光彩、呆滞,表情淡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为无神。表明脏腑衰损,精气大伤。

2.望色

(1)青色:面色青暗是寒凝气滞、经脉拘急、气血不通的表现。主寒证、痛证、血瘀证及惊风证。多见于慢性肝病、肝郁气滞及肾病患者。

(2)黑色:面部及眼眶周围色黑为寒凝瘀阻的表现。主肾虚证、寒证、水饮证、瘀血证及痛证。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

(3)黄色:面黄是脾虚湿郁表现。主虚证、湿证。巩膜黄染为黄疸,色泽鲜明如橘皮色者为“阳黄”,多由湿热而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因寒湿郁阻而致。

(4)赤色:面呈赤色多见于热证。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潮红。若面红如妆多为“戴阳证”,系精气衰败,阴不敛阳,虚阳上越而致。

(5)白色:面色发白为气血不足表现。主血虚证、寒证。面色㿠白,多为阳气不足;面色苍白多为失血过多,见于阳气虚脱。

3.望形体

借观察形体强壮、衰弱、肥胖、消瘦诊察内在病情变化:①肥胖而肌肉松弛,气短乏力,精神不振为“形盛气衰”,多为阳气不足、脾虚痰湿证。故有“胖人多虚,多湿”之说;②消瘦,性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者多为阴血不足,内生虚热证。故有“瘦人多火”之说。

(1)头发:乌黑光亮、茂密为精血充盛;稀疏而脱、干燥不荣为精气不足。青少年脱发多为肾虚或血燥。

(2)目:①目窝下睑微肿如卧蚕状多见于肾虚水肿;眼圈晦暗多为肾虚。②巩膜黄染为黄疸病;目眦红赤为心火盛,淡白为血虚。③白睛红赤为肺火盛;全眼红肿多见于肝经风热。此外,瞳孔散大多为精气衰败,缩小多见于中毒如毒蕈、有机磷农药。

(3)口唇:唇色淡白为气血两虚,深红而干为热盛,于紫属寒凝血瘀,环口黧黑多为精气将竭;口唇干裂为燥热伤津;口唇糜烂为脾胃热盛;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或脾胃蕴热。

(4)口腔:①牙龈红肿热痛、出血为胃火上炎;牙龈微红、微肿而不痛,兼齿缝出血者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②咽喉红肿疼痛多为肺胃有热;红肿溃烂,有黄白腐点多为肺胃热毒炽盛;鲜红娇嫩,肿痛不重多为阴虚火旺。

(5)爪甲:“肝主筋,甲为筋之余,其华在爪”,因此爪甲色泽荣枯,反映肝之血气盛衰。甲苍白为气血不足,色红为热邪炽盛,青黑者为血瘀、血凝。

二、舌诊

为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常规诊法之一。

舌与脏腑的关系:脏腑精气通过经脉联系,上达于舌,营养舌体,维持舌正常生理功能。脏腑经络发生病变由舌象反映出来。“舌为心之苗”又为脾气盛衰的重要外在表现。因此,望舌是诊察内脏病变的理论基础。

临床常将舌部所属划分为:①心、肺居上,以舌尖部反映心、肺、上焦和上脘部病变。②脾胃居中,以舌中部反映脾胃、中焦和中脘病变。③肾位于下以舌根反映肾、下焦和下脘的病变。

正常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润泽,舌面被有一层颗粒均匀、干湿适度的薄白苔。

(一)舌质舌色

1.淡白舌

较正常舌色浅淡。主虚证、寒证。①淡白少津,为阳虚津亏。②淡白胖嫩为阳(脾、肾)虚、阴寒内盛。③淡白而滑多为脾肾阳虚、水湿潴留。

2.红舌

较正常舌色深。主热证,有虚实之分。①舌尖鲜红或有芒刺属心火上炎;舌红而干多为热盛伤津。②舌红苔黄厚多为实热证。③舌红少苔或无苔多为阴虚内热。

3.绛舌

舌色深红称“绛舌”。主邪热入营、伤阴耗津。外感热病则“邪热传营,舌色必绛”。①舌尖独绛为心火上炎。②舌绛而有大红点为热毒攻心。③舌绛,中心干为胃火极盛、伤津。④舌绛,干而如镜为肾(胃)阴衰竭。

4.紫舌

较绛舌更深一层。主热证、寒证、血瘀证。除血液运行不畅、缺氧全舌青紫外,外感热病中多由绛舌发展而来,是热毒炽盛、阴液耗竭的征象。①舌焦紫起芒刺,状若杨梅,为邪热传入血分,热毒炽盛。②舌紫晦而干,状若猪肝,为肝肾阴竭。③阳虚寒证亦可呈紫色,但多呈淡紫或青紫而滑润,并兼具虚寒征象。④全舌紫黯或有瘀斑点为夹血瘀证。

(二)舌质舌形

1.苍老舌

舌质粗糙,形色坚敛、苍老,属实证、热证。

2.胖嫩舌

舌胖大、娇嫩,主虚证、寒证、湿证。舌体淡白胖嫩为脾肾阳虚、痰湿水饮证。

3.裂纹舌

舌面有明显裂纹,主热证、虚证。①舌绛光燥,有裂纹为热盛伤津。②舌淡有裂纹为气血不足。

4.齿痕舌

舌边缘有齿痕,多与胖大同见,属脾虚、水湿内停证。

(三)望苔质苔色

舌苔厚薄可了解病邪轻重与病势进退情况。

1.望苔质

①薄苔,见于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②厚苔,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痰湿内阻。③正常舌苔润泽,滑苔为水湿内停征象,燥苔多见于热盛伤津或内伤杂病,阴液亏耗。④腻苔,见于脾虚(湿)、痰饮。⑤腐苔,形如豆腐渣,多为阳热有余,见于食积痰浊。⑥剥苔,为苔之脱落处光滑无苔,多见于胃气阴两伤证,剥苔或无苔均系胃气(胃功能)已伤表现。

2.望苔色

(1)白苔:主表证、寒证。①苔薄白而滑为外感风寒,舌尖红苔欠润为外感风热,苔薄白而干为外感燥邪,肺津已伤。②苔白厚滑腻,为内有湿浊痰饮、食积。③苔白厚而干为脾湿未化而胃燥伤津。④舌淡而苔白滑为阳虚、阴寒内盛。⑤苔白如碱,为胃有积滞夹秽浊痰结。⑥苔白而厚,如白粉堆积,为毒热内盛,多见于瘟疫。

(2)黄苔:主热证、里证。①苔黄白相兼,为里热轻症。系邪热入里,但表邪未解。②苔黄厚而干为邪热炽盛伤津。③苔黄燥、裂纹为邪热炽盛,津液大伤。④苔黄腻为湿热积聚。⑤舌淡胖嫩,苔浅黄滑润为脾虚水湿、痰饮。

(3)灰黑苔:均主里证,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湿证。舌苔黑色,提示病势加重。①苔灰而干黑燥裂、芒刺为炽热伤津。②舌苔淡黑而滑润,为阴寒内盛,水湿不化;苔黑而黏腻为痰湿内阻。

(四)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是可直接观察到机体气血和瘀血情况的纵行大络脉,位于口腔舌系带两侧,正常的舌下络脉细短、淡红,管径长度不大于肉阜至舌尖的3/5,宽度不大于2.7mm,色浅仅隐约可见。血瘀证者,舌下络脉大于肉阜至舌尖的3/5长度并增宽、增粗,呈紫红、绛紫、青紫或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显露,呈暗红或紫色网状。重者舌下络脉曲张、结节,如紫珠样大小不等。

三、脉诊

系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要求熟知脉诊理论,掌握各种脉形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切脉技巧,才能准确诊断疾病。主脉连同括号中之散脉、芤脉、伏脉、牢脉等各种相似脉共二十八种:浮(散、芤)、沉(伏、牢)、迟(缓)、数(疾)、滑(动)、涩、虚、实、细(濡、微、短、弱)、洪(大)、弦(紧、革)、代(促、结)。

(一)脉象与主病

1.浮脉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表证,亦可见于阴虚血少、中气不足者,但必浮而无力。

2.沉脉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3.迟脉

脉来迟慢,一次呼吸不足四至。主寒证,有力为实寒证,无力为虚寒证。

4.数脉

脉率快,一次呼吸脉率大于五次。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一般说“数则为热”,临床可见虚阳外越而见数脉者,但必数大而无力,即所谓虚数。

5.滑脉

脉象流利而圆滑如滚珠。主实热、痰饮、食滞。

6.涩脉

脉往来涩滞不畅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血少或伤精。

7.虚脉

脉来迟大而软,按之松或隐隐蠕动于指下。主虚证,多见于气血两虚证。有所谓:“有力为实,无力为虚脉。”

8.实脉

举按皆较大而有力。主实证,见于邪正相争,邪气实而正气壅盛尚无虚之证。

9.细脉

脉来细直如线,软弱无力,但明显应指。主气血两虚,见于虚劳与湿证。

10.洪脉

脉来洪盛、粗大,去时衰呈“拍拍应指状”。主邪热亢盛,多见于急性热病。

11.弦脉

脉来端直而长,如按琴弦,按之不移,举之应手。主肝胆疾病与痛证、风证、痰饮证。

12.代脉、促脉、结脉

代脉脉来缓慢,时有一止,止有定数,歇止时间较长。促脉、结脉均节律不整,时有间歇,止无定数,歇止时间较短,但促脉为数中一止,结脉为迟中一止。

代脉及其相似脉、促脉与结脉即现代医学的心律不齐。代脉大体与室性早搏相似,促、结脉与房性早搏相当。此外,促、结脉与鱼翔脉、虾游、雀啄等败脉相似,亦可见于频发房早或房颤。心电图对各种心律不齐可提供确切诊断。

(二)常见临床兼脉与主病

1.浮脉兼脉

(1)浮紧脉:主表寒证或风痹疼痛,前者有表寒实证(表实)、表寒虚证(表虚)之别。

(2)浮缓脉:表虚证多见。

(3)浮数脉:表热证多见。

(4)浮滑脉:主风痰或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痰盛感受外邪者。

2.沉脉兼脉

(1)沉迟脉:主里寒证。常见于脾胃阳虚、阴寒凝滞证。

(2)沉缓脉:主脾肾阳虚、水湿潴留证。

(3)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成水饮内结。

(4)沉涩脉:主血瘀证。以阳虚、寒凝血瘀多见。

3.弦脉兼脉

(1)弦紧脉:主寒痛证。多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胁痛证。

(2)弦数脉:主肝胆湿热或肝火上炎证。

(3)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证。

(4)弦滑脉:主肝郁脾虚湿浊化火湿热证。

4.滑数脉

主痰热、痰火或食积化热证。

5.洪数脉

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证。

6.沉细数

主阴虚或血虚有热。

7.弦细数

主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证。

(三)临证经验

中医诊法中,除首观形体神色、目、发及口唇外,看舌切脉是辨证论治的主体。

1.关于舌诊

(1)常人舌淡红,被薄白苔为有胃气(胃功能)表现。如舌质淡白、胖嫩、有齿痕,苔白或滑腻为阳(气)虚、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水湿潴留;如舌绛、干(枯)光亮无苔为胃阴虚或(与)肾阴虚表现。

(2)舌苔白、厚、滑腻为脾虚湿浊证;苔黄厚干燥或有芒刺为火(热)证。

(3)舌苔灰、黑是寒证或热证,主看舌之干燥与湿滑。苔灰黑而燥干者多为火(热)证;湿滑或润者多系寒(湿)证。

(4)舌上瘀血斑与舌下络脉情况是中医学诊断血瘀证的重要依据。可以之为主,结合局部青紫、肤表小血丝缕、腹上青筋(腹壁静脉曲线)、血管中斑块、肝脾肿大、腹内坚块以及痛有定处而拒按等其他血瘀证候而准确诊断。

2.关于脉诊

(1)常人脉系指寸、关、尺三部均有脉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一次呼吸四至,节律整齐,来去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如脉来沉细弱而无力或迟(缓)为虚证,阳虚(脾肾)多见沉迟无力,阴虚多见细数。亦可见于寒证、湿证。

(2)结合左、右之寸、关、尺六部脉各自所主(心、肝、肾、肺、脾、命),脉象虚实(“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等情况诊疗疾病。①如六部脉皆细弱无力属气血两虚的虚劳证。②脉来洪数或滑数多为实热证。③肾阳虚,脉来沉细、沉迟以尺脉为最。④肾脉大数或无力,多见于肾虚、相火旺。⑤右寸沉细虚弱,多见于肺气虚。⑥肝郁气滞多见沉弦脉。⑦肾阴虚或肝肾阴虚,脉多细数等。

3.结合舌诊、脉诊诊断病证

舌诊、脉诊结合为临床通用诊法:①舌胖嫩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可诊断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②舌绛干无苔、舌裂,脉细数证属阴虚内热。③舌淡黯,舌边有紫斑,脉沉涩为气虚血瘀证。④舌红,苔黄燥,脉弦数为肝火上炎。⑤舌红苔黄燥,舌尖、边有芒刺;脉沉实有力或数为阳明腑实证等。

4.辨证论治之舌诊、脉象与处方用药的关系

(1)方剂使用:①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舌淡或淡红,苔质黄白相兼、薄或稍厚,脉弦或滑数者。②理中汤适用于舌淡嫩,苔白润者。③六君子汤适用于舌淡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滑或沉缓无力者。④六味地黄汤适用于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者。

(2)药物应用:①石膏适用于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洪大者。②栀子适用于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者。③黄连适用于舌红或暗红或舌尖红,舌淡坚老,苔黄腻或干者,脉象不拘。④黄柏适用于舌红,尺脉大(相火)或数者。⑤藿香适用于舌淡红,苔白厚或腻,脉滑或濡缓者。⑥细辛适用于舌淡嫩,苔白滑,脉细弱者。⑦枳实适用于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实或沉实者。⑧川芎适用于舌淡黯(紫),苔薄白有瘀斑、点,脉细者,而不适于脉大,苔厚腻,痰湿及气机上逆者。⑨人参适用于舌淡或淡嫩,苔薄白,脉虚(右关脉弱)者。⑩黄芪适用于舌淡或淡红,苔少,脉虚弱或右寸脉或(与)右关脉沉者等。

5.脉象变化与脉症从舍

(1)脉象变化:以脉主体而论。有一脉主数证,如滑脉主痰饮、气滞及实热证;也有一种病而见数种脉象者,如慢性胃病可见滑脉,沉弦脉,细数等。以迟脉论,迟脉主寒证,虚证为常态。但随不同病情也会发生变化,①迟脉多主寒证、虚证;但也有主热证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暑温热病,证属阳明,为热壅气遏、隧道不利的热结证,则有时脉失常态出现迟脉。对此,不能以寒论治。②慢性胃病虚寒证,多见苔白或腻,脉沉滑、沉细无力或沉缓无力;但若脾虚,误用寒凉,湿郁痰阻化火,湿遏热伏者则口舌生疮、口苦、口干,苔白厚黄腻,而见数脉(滑数或迟数有力)者。对此种虚(郁)火,不能单以热论治,而应甘温、甘寒并用,结合“火郁发之”综合采取“益气温阳、疏散郁热、苦寒降泄”法治疗多效。③对上热下寒,阴盛于下,逼阳于上的戴阳证亦为数脉而主寒者,不可不辨。

(2)脉症从舍:临床工作中有时遇到脉、症不相符的情况,那么临床诊断治疗时,就有脉证从舍问题,应从真舍假。“真”系指能真实反映疾病本质,“假”系不能反映疾病本质者。①如果脉反映了疾病本质而症是假象时,就应“舍症从脉”给予治疗,例如烦热心苦、口干而脉见沉细微弱者必是虚火,应从脉论治。②如本无发热而脉反见洪数者,则脉为假象而症能反映疾病本质,就应“舍脉从症”进行治疗。 aKd7lrHngLGOxEHQ04Zmhjdl2xK8/rD238Ocl8q4WFEdpcnQrhE1BArPBkBBaW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