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维:自卑者潜在的语言模式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米兰·昆德拉

思维、想法、信念,这是每个人都比较容易感知到的心理活动,也是最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我们通往内在的旅程也将从这里开始。

不妨回想一下,当陷入消极、低沉、失落或者陷入“自卑状态”的时候,我们会有哪些想法?我们又会如何思考问题?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抓住内在逻辑的轨迹。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隐藏在我们的语言、说话的方式、表达的状态和措辞的角度中的思想、思路和思维。下面我们就透过语言来寻找自卑的内在逻辑。

我不行,我做不到

这是自卑者经常用的口头语,这句话会出现在多个生活场景中:

(1)当老板安排某项工作给员工时,员工说:“老板,这个我真不会,我确实做不了。”

(2)同学聚会中,被不怎么熟悉的老同学邀请唱一首歌,他说:“我五音不全,真唱不了,等我唱完了你们都要被吓跑了。”

(3)考试之前,发现自己复习的进度已经赶不上了,他对自己说:“这回考试,我肯定完蛋了。”

(4)朋友文采不错,大家鼓励他坚持写作,他说:“我那水平真不行,怎么能跟专业的比呢?”

虽然“我不行,我做不到”的意思显而易见,但是我想带领大家去解读其中的逻辑。

一方面,上面这句话有以下几层含义:

(1)“不行”是对个人能力的描述,也就是“我不具备做某事的能力”。

(2)“做不到”是对行动的结果的描述,也就是“就算我做,也不会达到预期”。

(3)这句话通常是用在拒绝或放弃机会时,其中隐含的意思是“没必要做出尝试”。

另一方面,把以上三层含义总结成连贯的意思,就是:因为我缺乏某种能力,肯定不会达到预期的结果,所以不会答应,也没必要去尝试。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把“不行”论证得有理有据,知道自己没有面对未知的能力,就肯定做不了。听起来很有道理,事实上是这样吗?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婴儿到成人的过程,这其中有多少事情是原先不会的或没有经验的,之后又学会了甚至擅长了的呢?

比如走路,虽然每个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不同,但是在1岁左右基本上都能直立行走了。而在这之前,你觉得宝宝们有机会去想象走路的样子吗?如果你怀抱当中的小宝宝用“我不行,我做不到”的逻辑跟你说话:“我只有几个月大,从来没有直立过,所以现在的我不能走路,也走不了路。”这句话会惊掉所有人的下巴,因为小宝宝给了一个合理的永远不用站起来的理由。

在现实面前,这些想象和假设都是荒谬的,因为每个父母都会惊奇而欣喜地看到孩子即使无数次地跌倒也会挣扎着学走路,也包括那些四肢发育不全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究竟是什么动力让孩子们努力学习走路呢?我想至少有两个答案:一个是好奇,另一个是模仿。

·好奇

“好奇”是什么呢?通俗地说,是“没见过的想看一看,没做过的想试一试”。

摩谢·费登奎斯 在对于婴儿学习动作的研究中观察到,婴儿在学习翻身、爬行和站立的过程中,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尝试,而正是这些尝试构建了婴儿发达的神经系统。其实婴儿的尝试是不带有任何目的的,也许是因为某个玩具上漂亮的颜色,也许是某处传来奇怪的声音……因为我们生命起始本就带着好奇,而这份好奇中,并不存在“我不行”,这就是生命的探索本能。

·模仿

“模仿”又是什么呢?通俗地说,是“你做到了,我也可以”,或者“你怎么做的,我可以照着做”。

婴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但是婴儿可能会有“爸爸、妈妈会走路,我也想走路”的想法。

看到别人能做到某些事,我们自然也会跃跃欲试,就像游乐场飞镖转盘游戏的最好广告是不断有人投掷飞镖和赢走奖品;或者像化妆品广告里的美女用美丽向你证明了“轻轻一抹,魅力四射”的神奇功效。所以“有人能行,我也可以”的模仿逻辑也不包含“我不行”的意思。

也许,自卑心理的关键是从“没做过的,值得一试”和“有人能行,我也可以”,转变成“我不行,我做不到”。

我就这样了

“我就这样了”是一句类似下结论的陈述,通常出现在一场不愉快的对话的结尾,而对话的内容通常有下面几种:

(1)父母训诫孩子时说:“你就不能好好收拾一下自己,表现得阳光一点儿吗?”孩子说:“我就这样了,别管我。”

(2)公司裁员不幸被裁掉,想到自己不小的年纪,事业要从零开始,于是叹息着说:“看来这辈子,我就这样了。”

(3)看着家里被自己砸坏的东西,回想着刚刚和伴侣的争吵,对自己说:“我怎么总是这个样子!”

(4)某场考试或者工作项目的截止日期快要到了,但目前状况远不及预期,虽然还有几天时间准备,但还是忍不住对自己说:“这次我也就这样了。”

上面几个例子当中的“我就这样了”,这句话在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1)意味着拒绝:“这是我本来的样子,请你不要试图改变我。”

(2)意味着失望:“这似乎是我的结局,看到现在的自己,就知道自己将来的样子。”

(3)意味着自责:“我真是糟透了,怎么能够一直保持这么差的状态呢?”

(4)意味着放弃:“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现状,那就这样继续下去吧。”

总之,“我就这样了”似乎是个相对负面的总结,宁可承认自己的不堪,也不愿相信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削减着自己内心的希望。

要想打破这个思维模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承认自己现在的决定会影响未来。

比如,10年前,你想破脑袋也不会料到自己将身在何处、经历何事。最失意的时候,可能也会认为“我就这样了”,但此时,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可以证明过去负面的感叹仅是个人失准的预言——我们当然可以难过、失落,也可以为自己做出负面结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必然要跨过往昔的边界。你一定听过“时间是一味良药”或者“时间可以治愈伤痛”,虽然时间本身不具有彻底消除过往心灵困扰的效果,但它永不停歇地向前推移,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体验,只要我们活着就能看到新的景色。

总之,“我就这样了”这样的感叹,都未必算得上人生的逗号,更不会是句号。

我想A,但是B

可以说,这是最常用的转折句式:

(1)一个孩子谈到学习说:“我也想好好学习,但是我的注意力就是不集中。”

(2)一个青年谈到工作说:“我想挣很多钱,但是我没有挣钱的办法。”

(3)一名主管谈到团队说:“我希望咱们团队能够完成任务,但是资源太有限,经验又不够。”

(4)一名女士谈到婚姻说:“我也想跟我的老公过下去,但是他总是发脾气,他一吼我,我就不想了。”

“但是”代表着转折,应用非常广泛,对于缺乏自信的朋友来说,有着相对固定的用法。比如,我想/我期待/我希望×××,但是我能力不足/有×××的困难。句子中附着的“因为能力不足,所以无法达成期待”的因果联系,一出口便像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果要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好像就是说服他人相信自己是“不行的”。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我想A,但是B”的表达可能有的内涵:

(1)意味着气馁或放弃:“我就是做不到、完不成”。

(2)意味着自责或者外推责任:“都怪我能力不足”或“条件不允许”。

(3)表达失落或挫败:“还没真正失败,但我已经满心失落”。

(4)在对话中,“但是”会让对方看见自己的弱小和失落,有助于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你看我有多困难,我内心很煎熬,我也想改变现状”。

其次,我们再拆开解读。前半句“我想A”,坦白地讲,这半句通常是非常虚泛的。比如“我想好好学习”,怎么样算是“好好学习”?是按时上课,还是仔细听讲?又或是认真做笔记?再比如,“我也想跟我的老公过下去”,怎么样过下去?继续现在的过法,还是需要做出更好的沟通过下去?或是两人井水不犯河水?如果用空泛的语言去表达“想要”的意思,那么很可能意味着说话者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接着,我们再看后半句“但是B”,很多人尝试通过“但是B”去表达自己想要什么:孩子渴望有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青年渴望有挣钱的门路,主管渴望团队资源充足、经验充沛,女士渴望有办法能面对伴侣的情绪——这样一说,好像缺的只是有效的方法。但有意思的是,通常运用“但是”句子的人很少表达“我会去找到这个方法”,就好像寻找方法的责任不需要自己承担似的。如果只有渴望,后续没有行动,那么这个人要的是改变还是安稳呢?

最后,如果把“我想A,但是B”延伸展开,可能是这样一段话:“我想A,但是B。在解决B之前,我得不到A,于是我很挫败和气馁。我发现我非常需要解决B的办法,但是先这样吧。”

美国心理学家Eric Berne在其著作《人间游戏》一书中,把这个心理游戏称作“你为什么不……但是……”(Why don't you—Yes, but)。

比如给一位抱怨工作的朋友提建议:

建议者:你不开心,为什么不换个工作?

抱怨者:是啊,我也想过,但是我辞了职,连房租都付不起了。

建议者:担心收入的话,你为什么不先找到工作再辞职呢?

抱怨者:嗯,我是应该先找到下家,但是换个公司就相当于重新开始,太难了。

建议者:这样,我听说×××公司正在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抱怨者:是,我也听说了,但是他们公司离我现在住的地方太远了,路上要花太多时间了。

上面的对话可以继续无数个回合,在这种心理游戏中说“但是”的人,一边可以赢得他人的关注,一边能够获得他人提供的办法,最后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建议者最后提不出抱怨者满意的办法,也就是“看看,你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另一个是建议者最后提出了抱怨者满意的办法,有行动力的抱怨者也许会试一试。如果尝试的结果很糟糕,那么跟之前的结局差不多,“看看,你最好的办法也不过如此”;如果办法效果良好,抱怨者就成功得到了建议者的“最佳帮助”。抱怨者用自己“受伤”的外表和言辞,向对方表达自己有困难,同时似乎隐藏着一份邀请,正像是“我有个困难,你要不要试试来解决一下”。这个过程尽管提建议的人会显得消息灵通、见闻广博,但谁更像是赢家呢?答案不言而喻,这就是心理游戏的魅力。

其实,要打破这个模式并不难,调整语言的顺序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虽然我能力不足/有×××的困难,但是,我想/我期待/我希望×××。比如上面的(3)(4)可以修改为:

主管谈到团队说:“虽然资源有限,经验也有欠缺,但是我希望咱们团队能够完成任务。”

女士谈到婚姻说:“虽然我老公吼我时,我就不想再见到他,但我还是想跟他过下去。”

稍做改动是否感觉好多了?是否能感受到说话者尽管有困难,却充满希望?那么,为什么差异会如此巨大?这是因为“但是”的转折被用在把前半段的否定转折到后半段自己的期待,于是这个句子就变成了对于自己期待的确认和肯定。

确实,人生会有失望和痛苦,但是也会有希望和快乐,关键在于我们更关注哪里。当我们更关注失望和痛苦,就算智慧如失马的塞翁,也可能说:“马自己跑了,虽然可能会带回来其他的良驹,但是,我没办法把马找回来。”尽管描述的是同样一件事情,但这种措辞也得让智慧打折扣。如果相应地修改为“虽然我没办法把马找回来,但是马自己跑了,可能会带回来其他的良驹”将完全不一样。我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智慧与其说是乐观,不如说是管理自己关注点的智慧。

管理自己的关注点,也许就能把握自己的人生动向。

小结

除了我们已经解读的以上三种情况,相对自卑的朋友常用的语言还有很多,比如:“我没有办法”“我不如别人”“都是我的错”“我真没用”“都是因为我没有”“万一我做不好怎么办”……

千万要重视语言的力量,因为我们的语言,不仅在向对方表达,同时也在告诉自己。要想走出自卑,你需要管理自己的语言,管理语言中的关注点。

也许以下问题可以帮你甄别自己的语言是在自我帮助,还是在自我打击:

·我的话偏向于积极,还是消极?

·我的话是在给自己的力量加分,还是减分?

·如果把我对自己说的话,当作是对他人说的,对方会感受到被尊重还是被冒犯?

·如果我们经常用消极、为自己减分、不尊重自己的方式跟自己沟通,那我们可能有哪些感受呢?

·怎样的语言既能够表达自己,又能多一些正向,或者至少能多一些客观中立呢?

澄清一下,这里想传达的并不是我们必须说“好话”,不是句句要充满“正能量”,而是我们需要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语言对自己的影响,如果我们自己的话都让自己足够伤心和自卑,却不愿意改变,那又有谁能助帮我们呢?

相应地,当我愿意看到自己积极正向的一面,愿意小心呵护自己内在的力量,愿意尊重自己,当一颗心被这样对待,这颗心一定是感动而柔软的,同时也是勇敢而坚强的。这就是我们的方向,不是吗? L6137N8OEK6AoVQbMyGGy8EyFGv5I1SFZVTZc9YdW7iH1sMz5S5kLVsq87Xu1kb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