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情绪与疼痛的联结

情绪有着强大的能量,像一壶烧开的热水,热汽过剩时就会溢出。为了能将这些感情压制下来,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有着充满创造性的技巧,比如,收紧身体的肌肉,屏住自己的呼吸。焦虑以及抑郁这两大在全球迅速蔓延的心理疾病,就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过度地压抑各种与生俱来、无法忽视的负面情绪,当这些情绪超出我们的承受范围时,就给我们的大脑以及身体施加压力,形成了心理上的困扰以及临床心理疾病的症状。

不论在什么文化背景下生活,我们在社会中学到的往往不是如何去应对自己的情绪,而是怎么去屏蔽和逃避它们。讽刺的是,在这个方面,我们通常做得还不错,酒精、药物以及电子屏幕,成了我们逃避自己真实情绪的利器。然而,当开始意识到情绪的存在,我们却用小时候就习得的经验来应对,比如“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做个坚强的人”,恨不得用球拍将负面情绪击飞。这种被动的应对方式,显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不益,就像是在开车行进时,油门与刹车一起踩,损伤的是汽车(我们的身心)的引擎和零件。

正如前文提到的,大部分人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脑内的“猩猩”所控制,当真正意识到这些情绪的能量时,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起到很大的作用。

人生有时候就像是情绪的过山车,起伏不断。我们不禁开始思考,自己的情绪是怎么从头脑里产生,又释放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免疫系统)上去的呢?这其中蕴含着无数的科学原理,即“身心联结(mind-body connection)”。

情绪与疼痛共享着我们的大脑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让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种紧密的身心联系,即心理学中著名的“安慰剂效应”。

设想一下,现在有一个人感到身体疼痛,另一个人给了他一颗糖丸。显然,这颗糖丸对疼痛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这个人告诉病患,这颗糖丸能缓解他的疼痛。有趣的现象就发生了:这个患者觉得疼痛开始减轻,并认为自己开始康复。很多家长就是用这招来“哄”受伤的孩子,我们常说的多喝“热水”“红糖水”也是利用了这种安慰剂效应。

大部分人会认为这只是一个心理效应而已,但是事实上,这种心理效应也会映射到生理上。因为当一个人感到疼痛时,他的心率会增加,呼吸会变得急促,但当我们给了他一颗“安慰”糖丸时,他的心率和呼吸便会出现下降的情况,这与止痛剂带来的镇静效果是相似的。

感受到疼痛时,我们总是会觉得只局限于受伤的部位,但事实上,疼痛这种感受,是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加工的。正因为如此,有的人会在受伤或是术后痊愈之后,仍然能感受到长期的疼痛。有的人甚至在截肢之后,还能经常体验到幻肢痛。

在2013年,科学家们对一组长期背痛患者跟踪调查了一年,对他们进行大脑成像的扫描。结果发现,在最初阶段,这些背痛患者的疼痛信息是切切实实在大脑的疼痛中心进行处理和激活的。有趣的是,当他们达到康复的临床标准后,却仍然感受到莫名的背部疼痛,因为他们大脑激活的区域并非疼痛中心,而是情绪加工中心。很多偏头痛、风湿病、关节炎的患者也是如此,即使已经痊愈,但是大脑却仍然会持续生成疼痛的情绪信号。

这也说明生理上的疼痛,不仅仅是由身体上的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压力以及情绪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当一个人产生生理疼痛时,也意味着有情绪上的问题亟待解决。无数研究证明,情绪上的问题,不仅仅与心理疾病相关,还与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头疼、失眠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

负面情绪带来疼痛

由于我们的情绪与大脑的感知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在我们的生理感受上表现出来。

我们的负面情绪,比如恐惧、愤怒、悲伤、焦虑、抑郁,就像是大脑中燃烧的火,而疼痛就像是燃料,让这团火焰持续燃烧。想象一下,每天伴随着疼痛醒来,你是否会同时感到压力、挫折以及愤怒?因此,患有长期疼痛病症的人,大概率地会患上情绪与焦虑等疾病。反之,抑郁、焦虑的患者,患上长期疼痛疾病的概率要比健康人群高上三倍。

这就像是一种恶性循环,伴有长期疼痛的患者,往往会选择避免锻炼,或者是社交,从而容易引起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患者同样如此,由心理问题导致生理上的疾病。

直至今日,神经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各类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经受的负面情绪和困扰越多,他的焦虑感也就越强。身体里的情绪中枢之一(迷走神经),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会对大脑里产生的情绪做出相应反应,然后传送反馈信号到我们的心脏、肺以及肠胃。这些信息帮助我们的身体做好准备,去应对潜在的危险。这个自动快速的古老应激系统,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运作的,这也是人类生存数百万年而不被大自然所淘汰的原因。当我们出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时候,就是我们身体应对压力时的应激反应。这时,我们的身心有两个进程,大脑的压力应对中心(下丘脑垂体)释放出应对压力的荷尔蒙,与此同时,我们的肾上腺也会释放肾上腺激素,正是这些进程,才创造出了我们面对压力时所体验到的各种感受。

当我们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压迫之下,比如需要长期照顾卧床的病患亲人,数年都处于婚姻破灭或是失业的压力下,我们身体就难以持续分泌出那些对我们有益的荷尔蒙,而这些荷尔蒙正是我们身体应对衰老、对抗发炎、恢复伤口、阻止癌症恶化等情况的良药。因此,长期的负面情绪,会降低我们的免疫力,使整个免疫系统变得迟钝,甚至引发生理上的疾病和疼痛。

因此,被负面情绪困扰的我们,会更容易被外界的病毒(如流感)所侵扰,当我们去医院接受治疗,效果也会打上相应的折扣。当我们身体受伤时,伤口恢复所需的时间也会更长。我们都知道,流感病毒才是我们患上流感的真凶,外在的创伤是我们伤口疼痛的源头,基因和环境突变是导致我们癌变的原因,负面情绪虽然并不是罪魁祸首,但却能极大地加剧这些恶性事件。

美景带来良好的情绪与健康

思考一下,那些最贵的公寓、别墅、私立医院,是不是大部分都是拥有无敌海景或者山景呢?无论文化、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如何,人类都是一种喜欢看优美景色的生物。那么,当我们看到这些优美的景色时,我们的大脑内发生了什么呢?

2007年,心理学家们发现,我们的大脑中有一块区域,叫作“海马旁皮层(parahippocampal cortex)”,这个区域在我们看到自己喜欢的景色时会被激活。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理论,就是这块大脑区域,充满着“内啡肽”——一种能带给我们快乐的激素。当我们看到美景时,就像是大脑给我们打了一剂内啡肽针,让我们感受到快感。这是为什么人类本能地喜欢亲近自然,喜欢旅游,也是健康领域的专家建议我们多出去与自然互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4年,顶级的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第一篇证明外在环境能影响人的健康、康复程度的文章。心理学家Roger Ulrich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而巧妙的实验,他在医院以做了胆囊手术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这些患者都接受着相同的医疗,由相同的医生护士看护,唯一的区别就是有的患者病房里有一扇窗户,可以看到窗外成长的大树,而另一些患者却能看到一面砖墙。结果发现,仅仅这么一个窗户席位的差别,却能带来极大的康复差异。那些窗外能看到树木的患者,康复所需的时间与和止疼药的需求更少。另外,在护士的观察笔记上,这些患者的情绪记录也更为积极。

马克·吐温曾写过:“愤怒是一种酸,它对储存它的容器的伤害,要大于它对任何接触它的物体的伤害。”这句话就形象地刻画出了我们所处的心理世界: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有着不益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负面情绪带来的隐性伤害,我们需要认识到脑内“猩猩”的存在,学会中和负面情绪带来的“酸性”,再慢慢将这些情绪释放出去。

情绪观察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mnbTCjPI9D2gvXxTVvWMbLNwsXCVsDT10I5O3Jtx4F7boOwZkn02R62uBuFeV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