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脑特工队的宫斗剧

令人烦恼的情绪谜团

每一个心理学家,都想研究出一种万能解药,让人们自信、快乐、成功,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却宛如天方夜谭。

想象有一台机器,可以让你变得非常快乐,拥有自信,摆脱忧虑,并且清除一切让你不快乐的想法以及感受。相信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快点给我吧。”其实这个机器在我们来到地球新手村的时候就已经在我们的装备栏里了,它叫作“大脑”,或者说是我们的思想。

很多人也许开始疑惑了:“你是不是在耍我?如果大脑真的像你说的那么好,为什么我的大脑却给我带来那么多痛苦。”

这是因为我们大脑里有一个谜团。即便此时此刻,它也正控制着我们用手拿着书,通过眼睛来进行阅读,而不是用手在挥舞书籍四处奔跑,抑或是大喊大叫,因为我们(大脑)对自己的肢体有着完全的掌控权。但是我们在控制着肢体坐着阅读时,大脑却可能同时在遨游四方,无休止地向我们灌输不相关的想法或者感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神”。这显然一点也不合理:作为一个人,为什么我们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操控自己的思想?

大脑里的分身

小时候,我们经常听长辈或者老师提到:要有自制力,不要让大脑里的“小恶魔”占了上风。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大脑中不仅有一个理智的自己,还有一个情绪化、贪玩的暗黑版的自己。从生物学上说,当我们在母亲子宫里时,大脑还只是一个杂乱的线团,随着我们的发育和成长,各个线条慢慢开始梳理,产生了联结。然而,在发育完全后,人类的大脑仍似一片混沌,并非一块整体,而更像是分开的政权,时而各自为政,时而齐心协力。

我们真正进行思考的区域也并非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整个大脑。通常情况下,负责思考的是我们的前额叶,顾名思义,是头顶到额头部位的大脑区域。另外的部分则更像是无意识的机器,它们没有思维,只会对大脑中枢发来的指令进行反馈,辅助我们进行日常的工作。

总体来看,造物主似乎把我们的大脑设计得很合理,大脑里既有一个发出指令的司令部,又有接收外界信息与传达指令的相关区域。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显然我们不会有任何情绪问题。可惜的是,大脑中还存在着另一股“恶势力”,它不受我们的思维约束,完全自主,时不时就会扯着大脑的其他区域大喊:“我也要思考!”

这时,我们的脑海里就出现了“真假美猴王”的剧情:有一个“六耳猕猴”在“为你思考”,但它用的却是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我们理智的大脑希望有逻辑地进行思考,但“戏精”大脑却更为情绪化,更具戏剧性。

理性与感性的互搏

仅是额叶这一个区域,内部就有很多精细的分支。想象一下:某一天你走进办公室,听到有一个同事在向其他人说关于自己的坏话。这时,你的大脑就会很愤怒,大脑中较为本能的边缘系统大喊:“杀了他!”这时,较为理性的眼眶前额皮质区域急忙拦住:“等等,等等!我们会暴露自己,我们需要悄无声息地干掉他,好吗?”当然,我们的内疚与良知会适时地出现,不过它们势单力薄,往往很难将大脑中的“极端分子”说服,便只得希冀于大脑中的法官——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英勇相助,但是得到的回应却显得有些冷淡:“我对你们的争斗琐事不感兴趣,我只需要你给我事情发生的缘由与证据,我会进行逻辑的梳理。”腹内侧前额叶区域则更为感性,生气地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你们从来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需要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为什么别人会这么说我们。”这时负责大脑各区域交流的扣带回区域终于张口:“好吧,我会判断事情到底多严重,然后检索一下我们的记忆仓库,如果我们杀了人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好好去沟通的话又会发生什么。”

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大脑时时刻刻处在“宫斗剧”之中,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理智的大脑,而不是让提议“杀了他”的大脑占据上风,获得统治权。你也可以把这种“宫斗”的场景想象成赛马:每当一个事件出现,大脑里的各个区域,就会像跑道上的赛马一样,奋力冲刺,争夺冠军。当某个区域受损,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就会出现相应的损伤。如在19世纪,出现了一位影响了整个学科的临床案例——菲尼斯·盖吉,他在工地进行爆破工作时不幸被钢筋贯穿了大脑,但奇迹一般地活了下来,不过前额叶却被彻底损坏。在康复后,他的一切功能如常,但是却从过去那个平易近人、幽默睿智的盖吉,变成了一个暴躁专横的人。另外,在20世纪获得过诺奖,却又臭名昭著的临床手术——前额叶白质切除术,就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方法,将患者前额叶与大脑其他区域的连接断开,结果造成了很多术后不可逆的损伤。可见,大脑中各个区域,就像是一个电路板,缺少任何一部分零件都会导致短路。

“三国争霸”

如果我们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大脑里主要处于“三国争霸”的动荡局势,它们分别掌控着我们的情绪、行为以及思想。就像一台机器一般,在未获得我们允许的情况下,无时无刻想要给我们灌输不需要的思想和情绪,比如,焦虑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担忧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个机器有一个著名的称呼,它来源于畅销书《黑猩猩悖论(The Chimp Paradox)》,叫作“内在的猩猩”。

其实,这只“猩猩”才是我们身体的主人,它在我们出生前就掌管着我们的躯体,而我们才是入侵者。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在生活中一帆风顺,不被“猩猩”一直打扰,我们便需要深入地了解体内的这位“朋友”。

理智的“我们”掌控着真理与富有逻辑的思维,生活在大脑的前额叶区域;而“猩猩”则操纵着情绪,以及感性的思想,它的活动范围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另一个夹在“我们”与“猩猩”之间的“国家”则位于大脑的顶叶,它像是一台公用计算机,虽然,计算机本应比我们自己更为理性可观,但是由于“猩猩”的存在,电脑里储存了很多不必要的垃圾文件和病毒,使得我们在运行的时候经常出现死机或者程序运行不畅的情况。

如此一来,我们就像是三国时期的汉献帝一样。怎么才能知道谁在主事呢?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我想要的吗?”说不定你会惊讶地发现,大部分的时间,你都是被奸臣“猩猩”所挟持。

理智与感性的博弈

很显然,同史书中的描述相似,“奸臣”总是有着权倾朝野的实力,总是能先下手为强。可想而知,“猩猩”的实力要远远强于我们的理性。如果想要反败为胜,便需要极其智慧的谋略,并且刺探出“猩猩”的弱点。

小时候,父母在出门上班前会告诫我们不要看电视、玩电脑、偷吃零食。然而,当他们前脚迈出房门,我们的“猩猩”就开始操控我们去吃一小口零食,打开电视看5分钟,之后还会一直进谗言:“家里那么多零食,吃一小口他们根本发现不了。”“离他们下班还有一整天,再多看1小时电视也无妨。”结果可想而知:当父母回来的时候,就会说:“你嘴里怎么有一股奶糖的味道?”“这电视怎么这么烫?”这时,理智的我们才恢复掌控权,意识到了错误,开始向父母道歉,并承诺下不为例。

这就是“猩猩”操控我们的固有模式,它的行动总是能先于我们的理智。这时我们就需要联盟中立国“计算机”,让它成为我们驾驭“猩猩”的项圈。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计算机的动态,清除多余的任务与程序,在“猩猩”霸占计算机时,设法夺回控制权。

人类生于丛林,遵从“猩猩”的指令,其实才是真正的自我。我们并不是为现代社会的结构而生的,近百年的现代社会,相较于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并且成功,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抛开自己的天性,学会克制。就像是有的人养了一只狗,当狗咬了人,我们不能把责任推卸给狗,因为我们才是狗的主人。对待猩猩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享乐行为归咎于“猩猩”,如果你考试前没复习,成绩不及格,老师在听了你的“猩猩”理论以后,说不定会让你在写一篇检讨书的基础上叫家长。

因此,我们需要在“计算机”里设定一个防火墙,时刻提醒着我们需要定期杀毒,学会自律,而不是让“猩猩”释放自己的本能。虽然这个过程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之所以能称为人,且发展到如今的高科技社会,依靠的就是体内理智的人性,而不是动物性。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yQUg6b1VTFzTDtU3tG5VyK4+g1SOlf8Jsjzts32S/HevaA0d/rZ3bP71fJvLw7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