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我隔离的情绪屏障

几乎每个人都被询问过下面的问题:

“出了什么事吗?”

虽然我们的气色以及声音表现出了明显的低落情绪,但我们给出的回答往往是,“没事,我很好”。

显然此时我们并不好,但是我们选择通过隐藏自己来回避不愿开始的对话,不愿谈论的话题,避免情绪变得更糟的可能性。

否认、逃避、自我隔绝的倾向,深深地植根于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中。事实上,当一个人感到抑郁时的一个迹象就是他们开始变得安静,或者直接“关机”。比如,声音更为低沉,语调更为平淡……这些改变都传递着一个讯息:“我已经受到了伤害,我不想冒着再次加深痛苦的危险去交流,因此,我想要建一堵无声的墙,隔离自己。”

与之相反,也会有人霎时变得焦躁不安、易怒、高度活跃,或是做出一些与其习惯不符的事情,来使自己的注意力从那些负面的情绪中转移。比如,有的人无缘由地失去了食欲,而又有人会突然变成饕餮,化悲愤为食欲,通过无止境的进食来“填充”自己的情绪气球,麻痹自己的痛苦。而这些粗暴解决情绪问题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吃,有人烟酒成瘾,有人沉迷游戏,有人放纵自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处理情绪问题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隐形的敌人—负面情绪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周围的信息所影响,并对这些信息产生思考与情绪,然后带着这些情绪迎接新的信息。我们会从过往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听上去是好事,但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过去的愉悦以及不适,都随着这些经验被我们带到了现在,就像是一个日复一日变得越来越沉重的情绪包裹,有的变成了搜索如何处理眼前麻烦的“情绪资料库”,有的则形成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感负担”,我们常看到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便是如此。这些“负担”狠狠地勒着我们,成了我们坚持健康生活(如坚持锻炼、戒烟、良好饮食等)的屏障;同时,也干扰着我们人生的规划,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和对生活的期望。

负面情绪还会欺骗、误导我们,它就像一个被恶魔控制的隐形手套:

·它让我们相信它的存在是合理的。比如:我们被欺负是由于自己的软弱无能,我们生气是因为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差。

·它让我们相信外界的因素,或者他人才是导致负面情绪的关键,它从来不会告诉我们,“自身才是问题的所在”。

这些负面情绪就像是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当其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我们的大脑“中毒”。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压力等)的长期积累,会引起我们大脑结构的变化,如海马体的萎缩。而海马体,则是我们进行记忆以及认知行为的重要区域,这也是很多抑郁患者会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力下降,反应变得迟钝的原因。既然负面情绪如此普遍,为什么我们却宁愿承受慢性毒药带来的折磨,仍想要隐藏负面的情绪呢?

不愿揭开的“内伤”

我们竭尽全力去隐藏、伪装负面情绪的原因有很多,这些缘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恐惧”。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我们不想把自己脆弱的情绪状态暴露给他人,因为这会使我们显得弱小无能。在不同文化中,对于负面情绪的观点都颇为一致,只有弱者才会“自怨自艾”。一丝不挂地揭开自己的情绪伤疤,不仅对自己无益,而且容易让他人以此为弱点来利用、攻击我们。在向他人“展示”自己情绪状态的同时,我们仿佛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主动权,任由他人处置。反之,隐忍自己的情绪,往往被视为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是力量的象征。

与此同时,我们也担忧自己的负面情绪会对他人造成困扰或者引起不快。我们不想因为自己的“琐事”,使他人感到厌烦;也不愿让他人认为我们的情绪出现了崩溃,从而将我们的行为视为孩子气的表现,或者干脆认为我们是可悲的人。我们害怕自己眼中的“重大”事故,在他人眼中不值一提,或者不被理解,反而显得处境尴尬;他人甚至可能会因为这个原因而轻视我们,认为我们反应过度。所以,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刻意忽视、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对待负面情绪的方式上,男女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更倾向沉默、逃避,因为在社会认知中,如果男性有着脆弱的情感,会严重影响他的男子气概。有趣的是,当小孩子呜咽哭号时,往往男性更喜欢去调笑他们。如果男性在成长过程中难以控制自己内心柔软的一面,也往往会成为同伴们嘲笑的对象。因此,在成年后,个人的自尊以及社会压力,不允许男性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

女性则更可能是因为害怕被他人评价为“过度敏感”,从而扼制了她们释放情绪的动机。例如,当女性在伴侣面前哭泣时,在不少情况下,男方会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适,甚至是愤怒。2011年,在顶级杂志《科学》上就发表了一个非常简洁有趣的实验,实验发现:女性情绪化的泪水,会释放出一种化学信息,在闻到这种味道后,男性会“性”趣大减,睾酮水平下降,心理情绪也会变得低落。在潜意识层面,女方伴侣的这种情感流露,则会让男方产生愧疚心理,至少会觉得自己对其负面情绪的产生有一定责任。再深一层的话,由于从男性的孩提时代开始,他们就有着哭泣等同于被他人嘲笑、斥责的认知烙印,这使得在伴侣出现类似行为时,其内心会产生一种难以抵抗的情绪,促使他们将自己与伴侣隔离开来,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很多“冷暴力”的成因。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在探索了那么多隐藏负面情绪的原因后,我们不禁思考,“怎么才能不去压抑自己的情绪,避免慢性中毒呢?”

以社交场景中引发的负面情绪为例,如果我们不去告诉对方他们的言语或者行为不当,那么不管是有意或是无意,他们仍会继续着同样的行为;如果我们不表现出自己的不适,那么他们并不会察觉到他们正在伤害我们;如果我们依旧默默忍受的话,就仿佛是我们明知对方勺子里有砒霜,却仍然张嘴去接一般。

因此,如果期望他人能真正地发生改变,我们不仅需要言语,还需要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当然,大部分人都是“性本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他人的无心之过而斥责。但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敏感度一如既往,那么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一些言行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如果我们不向他们揭示自己的内心,他们永远不可能对我们产生共情,或者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帮助。没有我们的反馈,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很难找到改变的方向。

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不尴尬。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尴尬之事,在他人的世界中还不如一条新闻记忆深刻。这个现象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叫作“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心理学家们在2000年就以此做了一个研究,实验参与者被要求穿着印有令人感到极其尴尬的低俗语句或图片的T恤走在街上,大部分参与者都相信自己的怪异T恤会引来非常大的注意,结果却发现,实际上注意到他们的人数,要比预计的低50%。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当感到脸上有脏东西时,或者不小心摔倒了,我们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看自己,事实上这个景象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停留不足1秒就会转瞬即逝。

人类是一种脸皮很薄的生物,没有厚厚的皮囊与盔甲来保护,如果我们不能在没有外界安慰与支持的情况下去锻炼自我和解、自我接受的能力,我们将永远不能为自己的情绪充电,为我们的大脑解毒。只有变得更为决断,才能坚守住情绪的阵地,不被负面情绪所侵占。因为负面情绪,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个重要部分:释放负面情绪,并不会让我们变得软弱、受伤,只有深入地了解内心的负面情绪,自我接受,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被外界的事物与人所左右。

在乔治·克鲁尼于2009年所主演的《在云端》的结尾就有这样一段话:“你的人生有多重?想象一下,你正背着一个旅行包,我想要你感受到背包带在你肩上的重量。现在,我想让你用‘人’来装满这个背包。从熟人开始,再到朋友的朋友、同学、办公室的同事,之后轮到你感到最亲密、愿意与之分享秘密的人。接下来是你的兄弟姐妹、你的亲戚、你的父母,最后是你的另一半。你将这些人都放进肩上的那个背包,感受背包的重量。没错,你的人际关系,就是你人生中最为沉重的因素。你感觉到肩带在紧勒着肩膀吗?那是所有的谈判与争论,秘密以及承诺。但是其实你并不需要背着那么沉重的东西,为什么不把包放下来?我们行得越慢,我们死亡得越快。” V3xWoVBAPsB7W4SC3zFBIndc8FhhQbZDQAewz1e/j8SleYjqj0lnrMG5/jhJQ2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