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 年,阿历克斯·哈利出生在纽约州伊萨卡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在大学教书,母亲在小学教书,阿历克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19 岁那年,阿历克斯正在上大学,却应征入伍,参加了美国海岸警卫队。这一去便是整整 20 年。
海岸警卫队是美国海上唯一的综合执法机构和特殊兵种。在这里,阿历克斯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并且发奋读书,当上了部队记者。不知不觉中,阿历克斯萌发了当作家的梦想,他立志要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突破。
1959 年,已近不惑之年的阿历克斯从军队退役回来。一位在公寓做管理员的朋友将一个储藏室腾出来,让他暂时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在逼仄的空间里,阿历克斯埋头写作,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可这种“自由”不到一年便画上了句号,因为他的稿件总是被退回,故事被认为荒谬透顶、不可理喻,所以,收入仅能糊口,生活日益艰难。但在困窘中,阿历克斯仍然笔耕不辍。毕竟,这苦日子对一个在海上经历了多年大风大浪的汉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一天晚上,阿历克斯正在伏案写作,原来在海岸警卫队时的一个战友来了电话。当年,阿历克斯手头拮据时,还向人家借了 15 美元,直到退役都欠着。
“阿历克斯,你什么时候把钱还给我呀?”战友在电话里揶揄道。
“真不好意思,等我下次卖了稿子吧。”阿历克斯羞愧地说,连他自己都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敷衍这位战友了。
“跟你开玩笑的!我才不在乎呢!我有一个好主意要告诉你。”战友说,“我们这儿有一个空缺,年薪 6000 美元,如果你愿意,这个位子就归你了!”
6000 美元,在那个年头可不少!尤其对阿历克斯这样一贫如洗的人来说,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且不说能还清他所有的债务,就是剩余的钱,也可以安安心心吃喝上一阵子了。在狭小的房间里,阿历克斯来回踱步,他把手伸进口袋里,里面只有 18 美分,而家中的橱柜,也只剩下两个沙丁鱼罐头可以充饥了。
“谢谢你!”阿历克斯充满感激地说,“不过,我还是不去了。你知道,我的梦想是要成为一名作家,一名全职的作家。这才是我想要的。”
接下来,战友好说歹劝,也还是没有奏效。“一个穷到这般田地的人,还坚持什么呢?”放下话筒,阿历克斯似乎有些悔意,可心底一个声音冲了出来——“我可以熬,而且一定能够熬住!我相信,磨难是成功的影子,走过去就会梦想成真。”
贫困中,阿历克斯结识了一些同样在贫困中奋斗的人。他们中,有的人在坚持绘画,有时穷得买不起菜,只好向杂货店老板要一些蔫了的蔬菜;有的人热爱唱歌,艰难地经营着一家餐馆,勉强维持生计;也有的人背着一把吉他,常年漂泊在外,过着流浪的日子。这些人让阿历克斯认识到,要想成功就要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因为磨难是成功的影子。
有了这样的认识,阿历克斯渐渐地走出了阴影,写作时的思绪就像南归的鸟儿一样回到了童年。随着作品的逐渐发表,阿历克斯在黑人作者中开始小有名气。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帮黑人领袖马尔科姆·艾克斯撰写了传记。在这过程中,他又听到了不少关于自己家族的故事,了解了奴隶的历史。阿历克斯很想知道黑人是从哪里来的,于是,他发誓要追踪到家族中第一个来美国的黑人。
历经 12 年的研究,在收集大量的史料、征求多方意见,并亲自进行大量实地取证的基础上,阿历克斯完成了《根》这部小说。小说通过黑人昆塔的遭遇,真实地记录了两百多年间非洲黑人被掳掠到美洲大陆充当奴隶的悲惨经历,可谓一部充满血泪的家族史。
小说一经出版就畅销美国,连续十几周都名列美国非小说类十大畅销书之冠。几个月后,美国广播公司根据小说摄制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根》在黄金时刻播出,亿万观众如痴如醉地守候在电视机旁,创下电视收视率的最高纪录。有人认为“《根》是美国种族关系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也有人说“《根》是一部具有高度社会意义的文献,可以把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来读”。1977 年 4 月,美国国家书籍奖金委员会把历史特等奖授予了《根》,以表彰这部“非虚构的历史作品”。
阿历克斯的经历证明,磨难是成功的影子,只要鼓起勇气,走出阴影,迎来的就是灿烂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