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中,分为前期和后期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一张好看的照片。在数码时代,后期调整在人像摄影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怎么处理好前期与后期之间的微妙关系,要从哪里开始学习后期,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即使在数码摄影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听到这种声音——后期不属于摄影范畴。这种说法比较可笑,且不说数码相机的JPG格式是经过机内后期处理过的,即使是那些“直出党”一直推崇的胶片摄影作品,暗房处理冲印过程就是一系列的后期处理过程,只是这是物理上的,这也是不同冲印师对同种胶卷冲印后所得照片风格各异的原因。既然没有完全零后期,我们为何还要选择抵触后期呢?通过后期处理为图片丰富内容,融入自己的想法,为照片增色,这难道不好吗?在我看来,除少部分真的在直出上有极致追求的人外,大部分持“后期无用论”观点的人大多是不会后期处理并且不想学的人罢了。
刚接触摄影的初学者,包括刚开始拍照的姑娘,都会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后期是万能的。一组优秀的摄影作品,总会有很多人问这张照片的后期是怎么做的;拍摄一些姑娘的时候,偶尔会拍到一些瑕疵,双方都会选择扔给后期。对他们来说,后期似乎无所不能,一切前期的失误都可以忽略,都能在后期解决,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当然,如果你是学美术的,是一个画手,那么后期处理对你来说的确不是什么难事,前期再怎么难堪,也可以凭着画工把照片拯救回来。且不说这已经远离了摄影的范畴,能在前期多花一分钟好好调整重新拍一张,为何要丢到后期辛辛苦苦画上大半天呢?
我还在初学摄影的时候,曾经听到过一名摄影前辈说:“学习后期,应当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当时我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到现在才发现,这句话简直太对了。以我自身经历为例,刚开始进行后期处理的时候,工具完全不熟悉,往往对着Photoshop界面一筹莫展,那时候不要说调色,一般调整一张图大概就是校正一下曝光,通过亮度和饱和度的少许调节突出一下人物,就算完工了,称为“简单”。到后来,对一些工具以及色彩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风格,每次修图的图层越来越多,用到的工具也越来越杂,因为这时候正处于不断吸收新鲜事物的阶段,也是创作欲最强的时候,称为“复杂”。在经过上一阶段的不断吸收积累之后,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开始摒弃繁杂且不适用的工具,修图步骤越来越精炼,称为“简单”。
其实,每次有人问我这套照片该怎么修的时候,我都会说和之前是同一个套路。这不是敷衍,因为在你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风格之后,后期步骤不会变化特别多。一个成熟的摄影师会有自己的风格,即使在不同的场合拍摄不同的主题,每套照片有各自的特色,但整体上所有照片又有着一定的统一。他们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修图流程,然后根据拍摄主题以及现场环境的不同,通过适当地改变某一两个步骤的力度或者工具,呈现出不同的感觉。所以他们的照片即使主题各异,但人们仍会一看到就知道出自谁手。
虽然是化繁为简,但是“繁”这一步是不能略过的。你只有在不断吸收不同风格的东西,学习运用不同工具之后,才有足够的经验来提炼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初学者在学习后期的时候,不能避重就轻,要有不断摸索的求知欲,但也不能迷失在风格迥异的后期中。
对于预设我是从不推崇的,这也是我从来没用过别人的预设的原因。我唯一会用到预设的地方,就是每次修图第一张定调之后,后续照片会先套用第一张的预设再做调整,而调整才是重点。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拍摄的同一组作品里的不同照片,在套用定调预设后,尚且要根据现场光线与位置的变化进行调整,那些将别人在别的地方拍的照片的预设放到自己的照片上的行为,可想而知是多么不合理。
我们使用预设,不应该直接套用,也不是记参数,而是根据这张照片的拍摄环境,分析这些参数的意义,学习他的后期思路。当你通过看预设理清了后期思路,能不借助预设把类似环境的图片修出一定的效果,这才是预设的正确使用方法。
SONY ILCE-7RM3+Sony Sonnar FE24-70mm F2.8 GM
光圈:F2.8 快门:1/100 ISO:250 焦距:5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