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的案例是在惠东双月湾的跨海大桥上拍摄的。虽然在旅游城市选择这么一个地方也许有那么一点极端,但是在大多数有河流的城市,那些大桥永远是非常不错的取景地。拍摄当天是晴天,这座桥是由东向西的,所以下午的阳光基本从桥的一头直射向另一头。而亚热带九月底的太阳依然比较猛烈,所以选择从下午五点开始拍摄,这时候阳光已经比较柔和,配合大桥整体干净的背景和蓝蓝的天空,特别适合拍摄日系青春的主题。而且时近黄昏,也可以拍出不错的逆光效果,让拍摄多一些选择。在服装上则选择了淡青色的水手服,与天空颜色相近,也显得更有青春气息。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000 ISO:100 焦距:135mm
在这种非常干净而且有很强的自远而近的透视性的场景中,用长焦镜头拍摄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长焦镜头能将远方的景色拉近,从而将远近纵深感体现出来,并且在把远处的景色拉近的同时,能更好地让这些元素在画面中形成合理的构图。例如下面这张照片,路灯和栏杆的延伸线以及地面的延伸线很好地把画面分割成四个三角区,并指向人物主体,同时让构图显得稳固且有突出人物的效果。
拍摄现场
使用长焦并且想拍摄比较大的构图的时候,摄影师与拍摄对象的距离会比较远,这时候交流上就会更费工夫了,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准备个对讲机。我当时转接了佳能的135mm F2L镜头,大概离模特10m左右的距离拍摄全身照。
在这种空旷有纵深感的地方用长焦拍摄,画面都会分成比较明显的几何图形,而且背景中的线条偏向水平,只有人物是完全垂直的。由于在拍摄较大场景时,人物在画面中的比重较小,在大部分线条都处于水平时,只有一小根垂直线,整个画面无疑会显得非常刻板。所以人物最好不要过于笔直地站在画面中,可以通过改变姿势让人物自身或者人物与物体之间组成一些几何图形。上页图中模特岔开双腿,自身形成一个三角形,就让画面更加丰满。也可以背靠栏杆,弯腿让身体与栏杆构成三角形。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000 ISO:100 焦距:135mm
让少女把手放在头上,转头往桥外望去,在规避直立带来刻板的同时,这种看向画面之外的姿势会比一直看向镜头更显自然。而且脸部微微转向画面右方,让阳光在脸上打出一定的阴影,使脸部不会显得太平,以增加一定的层次感。当然,我们要把握好这个转头的角度,不要让阳光在脸上留下奇怪的阴影。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000 ISO:100 焦距:135mm
伸懒腰是一个非常青春的姿势,稍微走近几步,把构图缩小到从伸出的手到腰身之间,以一个较低的机位过滤背景中的元素,仅留下蓝天一角。在背景极为干净的前提下,少女抬起双臂,上衣也被拉着往上,露出腰身。少女看向镜头,此时海风吹来,吹乱了她的秀发。由于头发划过眼帘,少女不经意地眯了一下眼睛,而较近距离的长焦镜头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一神态,于是一幅略带青涩少女感的照片便出来了。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500 ISO:100 焦距:135mm
拍摄现场
当然,我们可以把机位下移,再补一张伸懒腰时关于腰身的局部特写,表达少女曼妙的身姿,穿插到组图中会让组图更显丰富。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500 ISO:100 焦距:135mm
充分利用现场环境中的各种现成的道具是增加组图趣味性的常用手法之一。尤其是找一些物品充当前景,能让画面更有层次,也能凭着前景和后景的虚化效果让画面有一点梦幻感。一般,在大桥上拍照的时候,桥两边的栏杆就是很好的道具。除了像前面所说可以作为引导线,还可以让少女靠近栏杆,将相机伸出栏杆外,从桥外往桥内拍摄,会发现打开了一个新的取景方式。而且由于少女此时凭着栏杆探出头,配上海风,能得到一幅较为自然又略带动态的照片。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000 ISO:100 焦距:135mm
拍摄现场
观察照片会发现栏杆和路灯都在画面左侧,为了让画面显得平衡,得在右侧也找一个稍微能和它们均衡的参考线,在这张照片中就是远处楼房的明暗分界线。在现场环境中找到互相均衡的参考线、引导线,这样你就知道在构图的时候镜头应该摆正还是倾斜,该朝哪边斜,斜多少。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相机放在栏杆上,通过镜头将栏杆前段完全虚化成前景。活用前景能让拍出的画面更具有趣味性和视觉性。
此时,让少女闭上眼,利用左右对称的正构图,配合栏杆在画面前端形成的散景,强调了画面这一瞬的宁静感。海风吹过几根飞扬的发丝作为点缀,静中有动,让画面恬静中又显得生动鲜明。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000 ISO:100 焦距:135mm
拍摄现场
以大桥为背景的图拍得差不多了,再以桥外的水面为背景进行拍摄。由于人行道的宽度限制,不能使用长焦镜头,于是换上了索尼原厂的G大师标准变焦镜头,也就是24-70mm F2.8GM。选用较短的焦段,从稍高机位拍过去。短焦段配合略高于人头的机位可以获得较为自然的瘦脸效果,并且短焦段的拉伸感加上海风的吹拂,相比此前的长焦画面更强调动感,从而让画面内容更加饱满。拍摄过程中千万注意安全,要站在人行道上,注意来往车辆!
SONY ILCE-7RM3+Sony Sonnar FE24-70mm F2.8 GM
光圈:F2.8 快门:1/1250 ISO:100 焦距:32mm
拍摄现场
同样,也可以用中焦段,以水面为背景拍摄人物比重较大的大头照。在前面已经拍摄了不少包括大环境的全身照和凸显姿态的半身照,这时便需要补充一些强调情感的大头照了。换上索尼的85mm F1.4 GM,让少女侧靠着栏杆,面向太阳。刺眼的阳光使少女低下头,眼睛斜看向地面,海风吹过,少女手扶脸颊压住被风吹起的头发,一连串动作自然而然一气呵成,拍出来的效果自然且毫不做作。值得一提的是,85mm F1.4 GM镜头的光圈很大,虚化效果很强,但是在水面上有不少渔船,对岸也有参差不齐的楼房,这些都是画面中比较有趣的元素,为了不让这些元素被埋没掉,选择不使用最大光圈,把光圈缩到F5.6左右,使背景显得更加立体。
SONY ILCE-7RM3+Sony Sonnar FE85mm F1.4 GM
光圈:F5.6 快门:1/640 ISO:250 焦距:85mm
拍摄现场
该路段行车极少,正常情况下以安全为主,不要离开人行道进行拍摄,不要以身试险。
前面提到过这座大桥是东西走向的,在下午五六点钟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从桥的一头直射另一头。前面的拍摄基本是以顺光拍摄的,在拍摄中后期阳光变弱的时候,不妨换一个方向,让少女背向太阳,拍摄几张逆光照片。把机位调整到合适位置,少女背向太阳单手扶额头,阳光从后面洒来,为头发和手臂描上金边,而背景也因阳光而变得金黄,整个画面显得温暖而柔和。可以尽情使用中长焦进行拍摄,直射画面的光线与散景虚化更加搭配。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000 ISO:100 焦距:135mm
拍摄现场
稍微调整少女脸部的朝向,让阳光从侧后方切入脸部,在为脸部增加光照的同时,也在鼻子以及侧脸上染上一层轮廓光,让脸部更显立体。侧逆光这种用光手法无论是在自然光下还是在布置的灯光里都非常常用,它能在增强画面氛围感的同时保证主体的立体感,灵活运用侧逆光将会在拍摄中收获巨大。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500 ISO:100 焦距:135mm
拍摄现场
一般,我在拍摄一组照片时,都会特地拍一张动起来的照片。在大桥上,能奔跑起来的地方只有人行道,并且只能自近而远或者自远而近地拍摄,画面感没有从侧方拍摄好。这时,让少女旋转起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旋转起来既没有较大幅度的位移,又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好地进行构图。而且像少女下身这种不长不短的裙子,旋转起来裙摆能呈现好看的弧度,让画面更显青春活力。这时候,无论是顺光拍摄还是逆光拍摄,都能得到非常唯美的照片。
要用较低机位拍摄旋转姿态,最高也不要超过腰部,因为用高机位拍摄容易显得腿短而且不自然。这个时候需要打开相机的连拍模式,假如相机的连拍功能不是十分理想,那便只能屏住呼吸看准时机再按下快门了。而且这时候不要太吝啬快门,多拍摄几次,毕竟动起来之后表情和肢体管理不会特别好,容易拍到不好看的表情,多拍摄几次来确保得到整体都和谐的照片。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500 ISO:100 焦距:135mm
拍摄现场
靠近一些,少女在旋转的时候拍摄一些腿部特写。与顺光拍摄相比,我更喜欢以逆光的方式来拍摄局部特写。因为局部特写本来就是为了放大少女身上的美妙之处,逆光给少女跳动的双腿染上金辉,没有什么能比这种光线更能勾勒出这曼妙的线条了。这张闪闪发光的腿部特写,将是整组照片中的点睛之笔。
SONY ILCE-7RM3+Canon EF135mm F2L USM
光圈:F2 快门:1/2500 ISO:100 焦距:135mm
在Photoshop的Camera Raw中打开一张照片的原图。
可以看出,整张图有两个大的问题:一是由于机身白平衡偏移以及现场阳光问题,整体显得比较黄;二是整体颜色偏灰,暗部存在死黑,细节缺失。而我在拍摄这组图的时候,想要得到有着蓝天白云的比较清爽的画面。结合背景以及服装都是以蓝色为主,那么大概可以确定后期的主要方向:减黄,加青,除黑。
第一步,调整偏移的白平衡,降低色温使画面显得没那么黄。
想要图片给人比较爽朗的感觉,首先提高曝光,力度以画面比重最大的天空为准,直到天空显得不再灰暗为止。
可以看到,当天空的曝光正常之后,人物、上衣、栏杆的白色和高光部分都出现了过曝问题。此时只需降低高光和白色色阶,并且提高阴影和黑色色阶就能解决过曝问题,并且提取出了暗部的细节,去除了死黑。
把去除薄雾选项的数值稍微提高一些,让调整后显得略灰的画面变得厚实起来。
接下来在Camera Raw中调整画面的色彩。在色相选项卡中把浅绿色的滑块往右拉一些,使画面中的蓝色更蓝,也就是让天空显得更蓝。
在饱和度选项卡中,先降低橙色和黄色的饱和度,使夕阳下泛黄的肤色重新变得白皙;提高红色的饱和度则是为了把唇色以及背景中灯笼的红色稍微加深;降低绿色、紫色和洋红的饱和度都是为了降低色散对画面的影响,在强光之下难免会有紫边,而索尼机器除了紫边还会有一定的绿色色散,这一步便是为了将它们去除。
在Photoshop中进入下一阶段的调整,先进行磨皮、液化等修容操作。
观察图片,发现图片的偏黄偏灰问题虽然已经基本解决,但是离我心中想要的那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清爽感还有一定的距离。由于画面以蓝色为主,所以决定再叠加一些青蓝色的元素。执行菜单命令:图层→新建填充图层→纯色,选取比较接近白色的淡蓝色。
将淡蓝色的填充图层的混合模式改为叠加,并且将图层不透明度改为8%~15%之间,具体看图片实际情况以及个人喜好。调整完之后,将得到下面这张相比之前更加清爽的画面。
我们再分析一下图片,可以发现图中的白色区域,仍有轻微的偏黄偏绿,这时候可以用可选颜色工具来调整。利用可选颜色工具调节图中白色的部分,将白色里的青色和洋红的百分比值提高,降低黄色的百分比值。
最后,给整张图片添加柔焦效果,让图中的颜色过渡得更顺滑,光线也显得更柔和。这一步是我调色风格中的一个核心,我的所有图片或多或少都会添加柔光效果,只是不同图片加的力度不同而已。在这里大致说一下添加柔焦效果的步骤。
在完成之前的调整后,按快捷键Ctrl+Alt+Shift+E先盖印一个新的图层。然后,按快捷键Ctrl+Alt+2选取图片的高光部分。
按快捷键Ctrl+J复制图层,由于前面选取了高光部分,所以这一步就是把图片的高光部分复制出来,得到图片的高光图层。
执行菜单命令:滤镜→模糊→高斯模糊,模糊半径在25~35之间选择。
把模糊图层的混合模式改为柔光(根据不同图片也可以改为“叠加”或者“强光”“线性光”,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判断)。由于本图曝光度偏高,柔焦效果不能太重,所以将模糊图层的不透明度降到了60%。
柔焦效果添加完成后感觉画面整体影调有点偏高,于是选用色阶工具进行调整。色阶工具是根据直方图调整画面中亮部、暗部以及中间调比重的。在这里,想把画面整体影调稍微降低,直接将色阶工具下方中间的滑块稍微右移即可。感观上这个步骤压缩了图片的较亮部分,相当于把一些本来较亮的区域变成了较暗的区域,从而使整体影调变低,这和直接压暗曝光有着微妙的不同。
至此,得到最后的成品,如下图所示。
最后,讲一下如何存储图片。不少初学者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从Photoshop中导出来的照片,发到网上会产生很大的色差,本来鲜艳的颜色变得灰暗了,这是因为图片的色彩空间不一样了。常见的色彩空间有Adobe RGB和sRGB(standard RGB)两种,后者色域较前者小,适合用于网页浏览,所以如果存储的图片是Adobe RGB格式,发到网上因为网页大部分只支持sRGB格式而不支持Adobe RGB格式,就会出现上述情况。在这里,我推荐直接使用“存储为Web所用格式”存储方式,它能直接把图片转为sRGB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