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

谁知道,刚进大门就听到唐喜平跟鹤熙儿的争吵声。雨还在滴滴答答的下着,这阴霾的世界本就让人烦心了。但唐喜平这次出门会友,却发生了诸多不快。

由于这段时间他一直从事《青年杂志》宣传工作,他们当中的部分国民党人士指出了他宣传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在学习李大钊先生《青春》一文的时候,争论了起来。最后弄得不欢而散。

唐荀芳站在外面听了半天,也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把手里的水煮鸭拿到厨房切成块,然后站在外面叫他俩过来吃饭。

鹤熙儿在气头上,一直坐在屋里,这饭也不打算吃了。

唐喜平看见桌上的鸭子,顿住筷子,问:“你今天跑哪儿去了,你嫂子说你早早的就没影了,我去过书社,你没在那边。”

唐喜平今天心情不是很好,唐荀芳又做了违背兄长的事,自觉心里亏钱。面对兄长的质问,他连头都不敢抬起来。长衫内那五十大洋一动不敢动,他收了收身子,打算坦白。唐荀芳不是个缩头乌龟,尽管唐喜平不让他接触宣传方面的事,但他是真心喜欢,也就不害怕被他哥责罚。

他站了起来,跟他哥鞠了一躬,然后摸出那五十块大洋,放到桌上,“哥,这钱还你,我以为,新文化的宣传工作我有责任,就像你说的,所有青年人都要团结起来,这个国家才有得救。我要是违背意愿躲在家里,算什么爱国。我不要做那样的人。”

唐喜平回家的时候已经发现钱丢了,家里无别人,一想到就是他干的。他放下筷子,面容尖锐的看着唐荀芳,“清王朝倒下至今,不同人士都在寻找救国道路,孙先生远渡海外,带来了民主共和,以为民主共和能救国,但辛亥革命证明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封建,封住的不仅是国门,更是人们的思想,咱们眼睛才刚刚睁开,每个睁开眼睛的人都在苦苦找寻着适合中国的道路。但你要明白,封建毒瘤已经长在了人们的心中,已经长在了这片土地上。推倒这些破破烂烂的屋子容易,但那土地里埋着的毒瘤却始终长存。毒瘤不除,即便把新的制度搞起来,这样的房屋早晚还会被吞噬腐蚀。我不让你做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太过新,太过尖锐。他们是要拔掉毒害人心的孔家店,是在跟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较劲。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凑什么热闹。”

唐荀芳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懂事,他反驳道:“既然是青年人,为何不能参与进来,你这是专政。我来找你不是投奔,也不是为了讨饭,而是为了和你一样的想法,我希望得到你的认同。如今倒袁之势不可抵挡,云南的蔡锷将军已经做了先头表率,推翻复辟阴谋打倒袁世凯,已是万众一心的大事。这个时候,正是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的大好时机。哥,我不想错过这个时刻,请你勿要再干涉我。我就是个学问不多的半吊子青年,但我的思想跟你们大多数是同在的。我干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想凭借自己的劳动在这里活下去,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振作起来。”

唐荀芳的话让兄长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这是从他亲弟弟口中说出的话。虽然他不能对唐荀芳在北京的遭遇感同身受,但他明白的是,这个弟弟的脑子已经开窍了。他看上去并不像一股脑热的青年,更像是一往无前的信仰者,在过去五六年的颠沛流离中,他真的看到了祖国的真实面貌,他对这一切是认真的。

是啊,民族生存和个人生存是摆在面前的两个大问题。生活的极度困难让如唐荀芳这样的青年人难以找到活下去的缝隙,他们要想保证每天吃饱肚子,不劳动肯定不行。如果思想作风不端正,稍有不慎就会沦为不法分子,更别指望这样的人能思考家国命运了。是要怎样的忠贞和意志才能让他们咬牙坚持着。

伸手不见五指的现实世界,没有人告诉他们路在何方,而他们却用有限的生命作为赌注,全盘投了进去。

唐喜平问他,“你说,新文化真的能改变中国命运吗?反对孔儒思想真的能彻底摧毁封建统治?”

之所以这样问他,正是因为今天在外面与人发生了争执,唐喜平只是希望能从他身上听到点不一样的见解。

唐荀芳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看着落下的雨滴,眼神渐渐弥散了。

“反孔儒并不是反对孔子,而是那不入流的陈规。孔儒思想有很多都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可有的人就是拿这个东西做文章,恣意夸大新文化对孔儒思想的抨击意图,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糟粕的,要去掉,精要的,要留下。新文化也好,旧文化也罢,谁敢说它没吸纳过孔儒的东西。这些东西本身撇不干净的。与其坐而论道,倒不如睁眼看天下。多看看那些好的且利于民众的,这是当下该正视的问题。”

唐喜平脸上渐露佳境,拍案叫绝,“好,说得好,有的人就是在搞两极分化。这种人本就看不清问题的本质,要批评。”

唐喜平终于找到了可以遵从内心想法的人,也就是这次谈话,唐荀芳获得了兄长的认可,可以名正言顺的做他的摆摊生意了。

兄弟俩各执其责,因为袁世凯一方的介入,《青年杂志》的邮寄路线已经受到干扰,唐喜平不得不亲自到上海拿货。唐荀芳继续从不同摊位进行收购,然后奔跑在不同阶层庭院当中。

但他很聪明的将“根据地”建在了之前供职的和平书社,一方面自己少了奔波之苦,再者能够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坐下来讨论,还能解决生存的问题。

这样的生活倒是惬意,每每讨论书中文章的时候也都兴致勃勃,他也因此成了师范学校学生的专职供书贩子。

但最近的唐荀芳突然心情就黯淡了下来,他总觉得这样谈天论地的坐在一起,看似开拓了思想,但人民的生活该穷还是穷,吃不上饭的人不会因为思想先进了就能吃上饭。

这是个让他极为痛苦的现实问题,经常光顾书社的一位年轻人几乎每周都来一次,从一开始的买书到后来的借书,再到现在,干脆窝在书社不走了。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实在太喜欢看书了,但一家老小要吃饭,家里已经没有用于买书的钱了。唐荀芳跟书店老板商量,留下了这位爱书之人。但普天之下,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小小的书社又怎能容纳得了那么多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唐荀芳怎么都想不明白,但他不能把这样一种顾虑告知兄长,因为唐喜平是为了革命做事。他不想打消一个革命者的积极性。

就在他精神涣散的那段时间,突然传来泸州战事告捷的消息,张敬尧损兵折将,败给了蔡锷的护国军。几日后,在各路护国军奋起反抗的压力下,袁世凯宣部取消帝制,祖国同胞迎来了一次真正的胜利。

唐荀芳看到报纸上的消息,激动的好几天睡不着觉,他跑到南京城外的长江边上放声呐喊:全国胜利了,北京城胜利了,倒袁胜利了。

袁世凯政府进入了奄奄一息的生命时光,这个时间段,给了青年思想的成长留下了很大空间。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无不意识到,中国的年轻人已经睁开了眼睛,看到了脚下的路。

然而,尽管袁世凯倒下了,但文化界对北洋政府的信心并未有所改进,很多人都在说,一个袁世凯走了,还会有另一个袁世凯到来。中国的自由之路到底在哪里,谁也不敢说,也不敢轻易下论断。

然而,对于风华正茂的唐荀芳来说,这已经算是个很好的起点,因为他至少见证和参与过这次具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并且还将不遗余力的将这份热情保持下去。

随着袁世凯在护国军的反抗下一命呜呼,唐荀芳在经过半年的新文化宣传工作后,终于开始拿起笔,给南京一些民间报刊投稿。虽然不是什么知名的刊物,但他对问题的见解和文风很受欢迎。

在那之后,文化宣传的事是一方面,同时,唐荀芳还成了民间调查的记者。他找来勤工俭学的学生帮他看书摊,自己便在包里装上几本书,开始拜访寻常人家。每到一处,都会给大家解读当下发生的大事国情,都会充分调动大家对生活的热情。

他联系大大小小工厂,负责给他们招工,只要去到合适的人家宣传国事理论,便会将闲置在家的人介绍到工厂上班。当然,有的人家他是顾不过来的,只能扔下几文钱,无奈的走掉,等他再回去的时候,发现这家人已经不在了,一打听,出门要饭去了。

虽然社会的残忍面仍旧日日在上演,苦难的生命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但唐荀芳深信不疑的是,这样的日子终究会过去,因为他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动力,他感到生活在一天天变化着。这不起眼的小变化积少成多后,总会带你走向不同的生活层面。

而在此之前,精神思想必须走在前头。

唐荀芳就在这样一种悲喜交加的日子里消磨着他自认充满意义的人生。 HprR0INlqIj9i6IigrEo3IxAQgDfkZ13G2FML1K1pR2/8bK21ZVDV1M8t7BR1f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