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品位能够在平时的动作中得以体现,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见出其学识修养。同样,通过研究某人具体的设计用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能品析出其人的胸怀韬略。
识才者得天下。要想得到人才,就得先会识别人才,了解他的真实面目。识别人才的方法之多,数不胜数。但从细微之处来识别一个人的品性才华,无疑是一种准确、快捷且低成本的办法。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最能体现人的意志和自身的修养,而这恰恰会决定一个人日后的成就。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故丛林禅院的一天,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有一天清晨,丛林禅院的住持方丈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寺里刚好传来阵阵悠扬深沉的钟声,走廊两边木樨花瓣上的露珠纷纷坠落,整个空气仿佛都跟钟声发生着共鸣。禅师凝神侧耳聆听良久,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今天早晨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如实回答道:“报告方丈,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小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将这小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
小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忐忑不安地回答道:“没什么特别心情,只是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只有正心诚意的人,才会敲出这种深沉博大的钟声。”
小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平常听您教导说,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犹如人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敲钟。就是这样而已。”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将来你的成就不可限量!”
“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管是否愿意,敲钟是一个和尚的必修课。但看似简单又平常的敲钟,奕尚禅师却能用心聆听,读懂了敲钟人的心思意念,发现此人绝非泛泛之辈。
人才无处不在,有时候就在你身边。作为现代的管理者应该深思:自己是否具有奕尚禅师的洞察力,能否从敲钟这样的小事情中发现人才。纵观历史,善于从细微之处观察人的领导者确不在少数。
晋国重臣文子,有一次因为被案情牵连,匆忙逃命,在慌乱中逃到了京师外的一个小镇。
跟随他逃亡的侍从建议说:“统领此镇的官吏,曾经出入大人您的府邸,可视作亲信,不如我等先到他家略事休息,待行李到来,再行赶路如何?”
“不可,此人不可信赖。”
“何故?他曾亲密地追随过大人……”
“唔!此人知我喜好音乐,即赠我名琴;知我喜好珍宝,即赠我玉石。像这种不用忠告方式而以宝物博取别人欢心的人,如我前去投靠,必被他献给君王以邀功无疑。”于是文子不敢稍作停留,连行李都顾不上带,继续赶路。
文子的看法果然不错,后来此人把文子的两车行李拦截下来,献给君王邀功。文子也因看人准而躲过一难。
战国时,鲁国重臣孟孙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命家臣秦西巴用车子把小鹿带回,在回去的途中,一直有一只母鹿跟在车后哀鸣。秦西巴觉得十分可怜,就把小鹿放了。
待孟孙返回家中,知道了缘由,极为生气,于是把秦西巴幽禁起来。
但是,3个月之后,孟孙不但赦免了秦西巴的罪,并且任命他担当辅佐自己儿子的任务,近侍惊讶地问:“前些时候,您刚刚处罚了他,如今却又委他以重任,这是为什么?”
孟孙回答说:“他连小鹿都不忍捉回,将其放掉,对待我儿子也一定会很仁慈的。”
孟孙能如此选人用人,实为知人之明。
也是在战国时,魏国将军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其时,乐羊之子正栖身中山国,于是中山国国王将乐羊之子杀死,并做成肉汤,送到围在城外的乐羊军队阵营之中。乐羊面不改色地将肉汤喝光,表示自己一定会打下中山国。
魏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动地说:“乐羊竟然为我吃下自己儿子的肉!”
后来乐羊打败中山国凯旋,魏王虽然犒赏他的战功,但从此不再重用他。他说:“一个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的人,还有谁的肉不敢吃呢?”
落一叶而知秋,饮一瓢而知河。识人的不二法门就是时时睁大双眼,从自己身边,从别人不留意的细微之处来考察、辨别一个人是否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