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想说服别人,要让对方觉得这是他的想法

卡耐基告诉我们:没有人喜欢被迫买一件东西,或是做一件事。我们都喜欢随自己的心意。若有人愿意听我们的想法愿望,我们很乐意。所以说服他人的时候,不要指使别人应该怎么做,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该怎么做,甚至最好让他觉得那是他的主意,是他自己必须做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当你在某方面认识得比较深刻时,就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但即使在某方面你能证明你确实是权威,还是可能遇到尴尬:别人会认为你不过在自卖自夸。这样势必会导致人们讨厌你,对你的建议置之不理。此时我们为什么不向狐假虎威故事中的狐狸学习呢?为什么不借他人之口(不包含自己的亲属,如爸爸、妈妈)为自己做广告,说服他人相信自己呢?

在社会活动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发展壮大自己,当你自己还是一只“狐狸”的时候,要想说服别人对你刮目相看,你先得找一只“威猛的老虎”o现实中的狐狸永远都无法变成老虎,而你却可以借助“老虎”的力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这一说服方法很多人都表示赞同,他们采用之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著名外资企业欲招聘高层管理人员,丰厚的薪水、优越的待遇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应聘,其中不乏博士、硕士,也有原本就是外企员工的。但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最后胜出的却是一位只有大专学历、也从来没有外企工作经历的“无名小卒”。在谈到何以制胜时,这位先生道出了他的“法宝”:同行中的资深人士XX,在我的简历上写了一句推荐我的话。

正如一位商业咨询专家所说:“获得成功之前,我发表的还是现在发表的那些演说,但是没人愿意听我的,他们甚至嘲笑我的一些极富远见的观点。现在他们听我的演讲了,那些过去完全不理会我讲话的人现在总是赞同我的观点。”可见,有时决定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并不是他的才能和价值,而是他背后隐藏的资源。

也许你心里还有些顾虑:人们在弄清真相后,会不会对你产生偏见呢?这点你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几乎没有人会用情境归因(如利益上的交往)来解释他人行为。心理学家称这种判断偏见为基本归因误差。

基本归因误差也被称作基本归因偏差或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即使非常强大的环境力量在起作用时,人们仍然表现出以行为个体的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倾向,即这种只重视性格因素而忽视情境因素而造成的对行为解释的偏颇倾向。例如,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条件的影响。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杰弗里·菲佛与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人们用基本归因误差看待他人的行为确实存在,这正说明了通过第三方来肯定你的能力,对大众具有说服力。

在实验中,杰弗里·菲佛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假设自己是一位编辑,正审核某位知名作家的作品。杰弗里·菲佛要求他们读部分文章前言,其中一组参与者读的是由第三方转述的作家生平成就,另一组参与者读的则是作家自己的描述。杰弗里·菲佛研究发现,前一组比后一组参与者更加喜欢该作家。这也证实了基本归因误差确实存在。

可见,让合适的第三方为你做广告,对说服他人很有帮助。

有一家地产公司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服顾客的。这家地产公司的业务部门分为两部分:房屋销售部和租赁部。在2012年之前,他们的业绩平平,然而在作了一点小的改动后,他们的业绩一下子提升了50%。这个小小的变动是什么呢?

2012年之前,当某位客户打进该地产公司的电话时,接线生都是这样说:“哦,您是找租赁部。请您稍等,我马上把电话转给吕兰兰。”或者“哦!您是找销售部,请您稍等,我马上把电话转给王晶晶。”

作了改动之后,接线生为顾客转接电话时加上了负责人的资质说明,“哦,您是找租赁部。那您应该找吕兰兰小姐,她对这附近的租赁业务十分精通,已有10年的经验了。我马上为您转接。”或“哦,您是找销售部,我会为您转接王晶晶小姐,她是部门经理,在这行已经工作了8年。”

接线生说话的转变有以下特点:第一,情况属实。吕兰兰确实从事租赁业务10年了,王晶晶也确实有8年的销售经验。但如果这些话出自吕兰兰和王晶晶之口,顾客很可能会认为她们在吹嘘,因此可信度大打折扣。第二,接线生与吕兰兰和王晶晶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不是从中受益,顾客不会考虑。第三,50%的业绩提高就是这种说服力的证明。第四,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说服成本为零,不用花钱让接线生去做专门的训练,也不需要接线生有高深的知识。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一直灵活自如地使用这一方法,“说服”反对者支持他的决定。当罗斯福还是州长时,他就跟州内的政要名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并推行了一些这些政要不喜欢也不会让其通过的提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次,有一个重要的职位空缺,罗斯福请那些政界要人推荐合适的人选。第一次,政要们推荐了一个不受欢迎、需要关照的人,而罗斯福告诉对方,这样的人选公众肯定不会喜欢;第二次,他们推荐了一个人品一般,工作能力一般的人,罗斯福同样告诉对方,公众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接着他们推荐了一个更好的人,但是仍然不符合罗斯福的要求。但是,罗斯福并没有说出来,而是对那些政要表示感谢,毕竟推荐人选的确是很麻烦的事情。他请他们再慎重考虑,找到一个更加适合的人。于是,政要们又推荐了第四个人,而他正是罗斯福理想中的人选,因此,罗斯福任命了他,并把功劳归于那些政要,结果皆大欢喜。

事情还没结束。此时,罗斯福才站出来,说:“各位先生,刚才我做了让大家高兴的事情。现在,该你们让我高兴了吧。”接着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那些刚自以为得到好处的反对者自然也纷纷表示支持该方案。

罗斯福总是尽可能多地征求他人的意见,并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建议。而当他需要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时,也往往想办法让对方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主意,而罗斯福只是听从了他的建议而已。即使是固执的偏执者遇到这样的说服,也会自然而然地点头赞同。

谁会不同意自己的意见呢?一个人若是固执己见,不容易被说服,何不让他自己说服自己?这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你只要在不经意间把一种意见移植到对方的脑海中,并适当提示,就能让他主动思考下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提示和引导不要过于急切和明显,因为一旦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发对方的抵触心理。

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尤其是与人沟通时,常常会一根筋,不懂得变通,甚至在说服他人时,常常只是单纯地使用命令的方式。殊不知,这样会非常令人反感。假如懂得变通之法,多让别人自己做决定,让对方认为那是他自己的主意,或许会取得绝佳的效果。 aKM90u57jkvbDwhW1otFGQMbxB483hya6EoTX29no3jHb0M9nSnnTMZwTJIGLt4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