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朋友可莱谛 [精读] 13日

安利柯因为犯了对母亲不敬的错误而被父亲训斥,被饶恕后出去散步,遇到朋友可莱谛,发现他精神焕发地帮助父亲料理店务。在忙碌的同时,可莱谛也不忘记背诵文法,虽然他家境贫困,却勤劳孝顺、乐观豁达,安利柯从他身上看到了幸福的身影。

父亲饶恕我了,我还难过着。母亲送我出去,叫我和门房的儿子到河边去散步。两人在河边走着,到了一家门口停着货车的店前,听到有人在叫我。我回头去看,原来是同学可莱谛。他身上流着汗正在活力十足地扛着柴。 1 立在货车上的人抱了柴递给他,可莱谛接了运到自己的店里,急忙堆在一起。

“可莱谛,你在做什么?”我问。“你不是看见了吗?”他把两只手伸向柴去一面回答我。“我正在复习功课哩!”他接着说。

我笑了,可是可莱谛却认真地在嘴里这样念着:“动词的活用,因了数——数与人称的差异而变化——”一面抱着一捆柴走,放下了柴,把它堆好了:“又因动作所起的时而变化——”走到车旁取柴:“又因表示动作的方法而变化。” 2

这是明日文法的复习。“我真忙啊!父亲因事出门去了,母亲病了在床上卧着,所以我不能不做事。一边做事,一边读着文法。今日的文法很难呢,无论怎样记也记不牢。——父亲说过,七点钟回来付钱的哩。”他又向运货的人说。货车去了。“请进来!”可莱谛说。

我进了店里,店屋广阔,满堆着木柴,木柴旁边挂着秤。“今天是一个忙日,真的!一直没有空闲过。正想作文,客人来了。客人走了以后,执笔要写,方才的货车来了。今天跑了两趟柴市,腿麻木得像棒一样,手也硬硬的,如果想作画,一定弄不好的。”说着又用扫帚扫去散在四周的枯叶和柴屑。

“可莱谛,你用功的地方在哪里?”我问。

“不在这里。你来看看!”他引我到了店后的小屋里,这里差不多可以说是厨房兼餐厅,桌上摆着书册、笔记簿和已开头的作文稿。“在这里啊!我还没有把第二题做好——用皮革做的东西。有靴子、皮带——还非再加一个不可呢——及皮袍。”他执了钢笔写着清楚的字。

“有人吗?”喊声自外面进来,原来买主来了。可莱谛回答着“请进来!”奔跳出去,称了柴,算了钱,又在壁角污旧的卖货簿上把账记了,重新走进来:“非要快点把这作文做完不可。”说着执了笔继续写上:“旅行囊,兵士的背囊——咿哟!咖啡滚了!”跑到暖炉旁取下咖啡瓶:“这是母亲的咖啡。我已学会煮咖啡了。请等一等,我们拿了一同到母亲那里去吧。母亲一定很欢喜的。母亲这个礼拜一直卧在床上。——呃,动词的变化——我好几次,被咖啡壶烫痛了手呢!兵士的背囊以后,写些什么好呢?——非再写点上去不可——一时想不出来——且到母亲那里去吧!” 3

可莱谛开了门,我和他一同走进那间小室。母亲卧在阔大的床上,头上包着白色的头巾。“啊!好哥儿!你是来望我的吗?”可莱谛的母亲看着我说。可莱谛替母亲摆好了枕头,拉直了被,加上了炉煤,赶出去卧在箱子上的猫。 4

“母亲,不再喝了吗?”可莱谛说着从母亲手中接过杯子,“药已喝了吗?如果喝完了,让我再跑药店去。柴已经卸好了。四点钟的时候,把肉烧了。卖牛油的如果走过,把那八个铜子还了他就是了。诸事我都会弄好的,你不必多劳心了。” 5

“亏得有你!你可以去了。一切留心些。”他母亲这样说了,还一定要我吃一块方糖。可莱谛指着他父亲的照片给我看。他父亲穿了军服,胸间挂着的勋章,据说是在做温培尔脱亲王部下的时候得来的。相貌和可莱谛一模一样,眼睛也是活泼的,露出很快乐的笑容。

我们又回到厨房里。“有了!”可莱谛说着继续在笔记簿上写,“——马鞍也是革做的——以后晚上再做吧。今天非迟睡不可了。你真幸福,有工夫用功,还有闲暇散步。”他又活泼地跑出店堂,将柴搁在台上用锯截断:“这是我的体操哩。可是和那‘两手向前’的体操不同。父亲回来以前,我把这柴锯了,让他见了欢喜。最讨厌的就是手拿了锯以后,写起字来,笔画同蛇一样。但是也无法子可想,只好在先生面前把事情直说了。——母亲的病快点好才好啊!今天已好了许多,我真快活!明天鸡一叫,就起来预习文法吧。——咿哟!柴又来了。快去搬吧!”

货车满装着柴,已停在店前了。可莱谛走向车去,又回过来:“我已不能陪你了,明日再会吧。你来得真好,再会,再会,快快乐乐地散你的步吧,你真是幸福啊!”他把我的手紧握了一下,仍来往于店与车之间,脸孔红红的像蔷薇,那种敏捷的动作,使人看了也爽快。 6

“你真是幸福啊!”他虽对我这样说,其实不然。啊!可莱谛!其实不然。你才比我幸福呢。 7 因为你既能用功,又能劳动;能替你父母尽力。你比我要好一百倍、勇敢一百倍呢!好朋友啊!

1 {阅读理解} 尽管可莱谛异常忙碌,但他仍然快乐无比。

2 {阅读理解} 忙得几乎脚不挨地,还争分夺秒复习着功课,可莱谛真是个懂事而又勤奋的孩子。

3 {阅读理解} 条件虽艰苦,可莱谛却在小小的天地里自得其乐: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4 {写作分析} 动作描写,连续的动作可看出可莱谛照顾母亲的娴熟和周到。

5 {写作分析} 语言描写,由可莱谛有条理的语言,可以看出他操持家务的能力。

6 {阅读理解} 我们感受到了可莱谛乐观豁达的精神。

7 {阅读理解} 羡慕别人幸福,其实自己早已拥有。

微赏析

本文有条不紊地为我们塑造了可莱谛爱劳动又勤读书的形象。卸柴——搬运柴——复习文法——打扫——卖柴——煮咖啡——照顾母亲——锯柴——又卸柴……这么多事情,可莱谛却做得得心应手、乐此不疲,学习和劳动使他充实,替父母分忧令他幸福。读完本文,同学们也应该能从可莱谛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无论你的生活是富有还是贫穷,都要勤劳着、刻苦着、快乐着。

小练习

1.“药已喝了吗?如果喝完了,让我再跑药店去。柴已经卸好了。四点钟的时候,把肉烧了。卖牛油的如果走过,把那八个铜子还了他就是了。诸事我都会弄好的,你不必多劳心了。”这段话中的“我”是___。

2.可莱谛和安利柯都觉得对方很幸福,这是为什么? xFHKqhAjo8Nzy4WjrvKfhe77BjLVRQ+vJIQunUjzqifAzB1pNCrfNw+aPxZKb59P



校长先生 18日

校长先生不但尽心尽职,更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将爱子送上了战场,只可惜他的儿子不幸战死。经过这一沉重的打击后,校长先生内心十分悲痛,准备辞职,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主意了呢?

可莱谛今天在学校里很高兴,因为他三年级时的旧先生到我们班来做试验监督来了。这位先生名叫考谛,是个肥壮、大头、 (quán)发、黑须的先生,目光 (jiǒng) (明亮,多用于目光),话声响如大炮。这先生常恐吓小孩们,说什么要撕断了他们的手足交付警察,有时还要装出种种可怕的面孔。其实他是绝不会责罚小孩的,无论何时,总在胡须底下笑着,不过被胡须遮住,大家都看不出。男先生共有八个。除考谛先生之外,还有像小孩一样的助手先生。五年级的先生是个跛子,平常脖子上围着大的围巾,据说他在乡间学校的时候,因为校舍潮湿,壁里满是湿气,就成了病,到现在身上还是要作痛哩。还有一位白发的老先生,据说以前曾做过盲人学校的教师。另外还有一位衣服华美、戴了眼镜、留着好看的颊须的先生。他一边教书,一边自己研究法律,曾得过证书,所以得了一个“小律师”的绰号。这位先生又著过教别人如何写信的书。教体操的先生原来是军人,据说是格里巴第将军 的部下,颈项上留着弥拉查 战争时的刀伤。还有一位就是校长先生,高身秃头,戴着金边的眼镜,半白的须长长地垂在胸前;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纽扣一直扣到腮下。他是个很和善的先生。学生犯了错被唤到校长室里去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的,先生并不责骂,只是携了小孩的手好好开导,叫他下次不要再做那种事,并且安慰他,叫他以后做好孩子。他语气和善,言语亲切,小孩出来的时候总是红着眼睛,觉得比受罚还要难过。校长先生每晨第一个到学校,等学生来上学,候父兄来谈话。别的先生回去了以后,他一人还留着,在学校附近到处巡视,唯恐有学生被车子碰倒或在路上胡闹。只要一看见先生那高而黑的影子,群集在路上逗留的小孩们就会弃了玩的东西逃散。先生那时,总远远地用难过而充满关爱的脸色,唤住正在逃散的小孩们。

据母亲说:先生自爱儿参加志愿军死去以后,就不见有笑容了。现在校长室的小桌上,放着他爱儿的照片。先生遭了那不幸以后,一时曾想辞职,据说已将向市政所提出辞职的辞职书写好,藏在抽屉里,因为不忍与小孩别离,还 (chóu) (chú)(犹豫不决)着未曾决定。有一天,我父亲在校长室和先生谈话。父亲对先生说:“辞职是多么乏味的事啊!”这时,恰巧有一个人领了孩子来见校长,是请求转学的。校长先生见了那小孩似乎吃了一惊,将那小孩的相貌和桌上的照片比较打量了好久,拉小孩靠近膝旁,托了他的头,注视一会儿,说了一句“可以的”,记下姓名,叫他们父子回去,仍独自沉思。我父亲继续说:“先生一辞职,我们不是困难了吗?”先生听了,就从抽屉里取出辞职书,撕成两段,说:“已把辞职的念头打消了。”

微赏析

文中的几位先生都是那么和善与慈爱,给人温暖和力量;特别是校长先生,总是以最亲切的口吻对犯错误的同学们进行开导,他忍受着丧子之痛,把全部的身心都扑到教育事业上来,更是动人心弦;在见到一位与自己儿子长得颇为相似的转校生后,他毅然撕毁了辞职信,对儿子的爱重新点燃了他教育孩子的热情。文章将校长先生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耐人寻味。

小练习

1.校长先生在每次孩子们一散而逃时,总远远地用难过而充满关爱的脸色,唤住他们。体会一下,校长先生此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校长对学生的爱?

3.校长先生因爱儿参加志愿军死去后曾想辞职,后来为什么又打消了辞职的念头呢? xFHKqhAjo8Nzy4WjrvKfhe77BjLVRQ+vJIQunUjzqifAzB1pNCrfNw+aPxZKb59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