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理性宗教与感性宗教

人的内心终会产生分裂,有办法挽救这种分裂吗?答案有两种:一是通过理性宗教来解决;二是通过感性宗教来解决。一般来说,佛教属于理性宗教,基督教属于感性宗教。佛教中,禅宗代表了偏理性的一方,净土宗或真宗则代表了偏感性的一方。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因为理性中存在着感性,感性中也有着理性。人本不具备被用来分析的性质。今天的科学研究不把人当人,而是当做机器来分析,将分析的结果归纳成一个个固定的新概念。对人类来说,这一倾向十分可怕。每一位有生命的人都是一个综合体,完全没必要分为理性和感性。

我们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回心”。“回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穷极而通”中的“通”字相近。在我们的内心活动中,有很多“通”的事例。

通,在佛教中被称为“回心”。无论从理性还是感性的角度开始学佛,都会有感到山穷水尽的阶段。同时,宗教本身有着众多的阶段。当行至山穷水尽时,却往往会突然柳暗花明、瞬间脱离困境,这就是回心的意义所在。回心的感悟必须从自己的内心迸发出来。只有经历过痛苦的磨炼,人才能获得重生。没有亲身的经历,回心对你的人生将没有任何意义。有人不忍心看我们在痛苦中挣扎,会为减少痛苦提供各种帮助。无论外界为帮助我们如何大开方便之门,都于事无补。只有自己亲历九死一生、遍尝艰难困苦,才会大彻大悟。修行的路上,只有在山穷水尽又不能半途而废时,才会出现不可思议的现象——人的社会性奇妙地启动起来。外界给予的方便、帮助,终归是方便、是方法。自己的内心不经过洗心革面的彻底改变,就不是真正的回心。理性派的禅宗将回心称为“悟道”,感性派的他力宗称回心为“得安心”。

禅宗是十分理性的宗教,入门前需要一定知识。倡导他力的佛教宗派排斥知识。其实,那些表面看上去排斥知识的宗派,当你深入其中后就会发现,反而更加需要大量的知识和超人的努力。有过回心经历的都知道:开悟得道后的人,才可以有资格认为“知识是无用的”。

综上可知,在“悟道”或“得安心”的过程中,知识是必要的前提。拯救内心烦恼、摆脱现实世界,创建有圆满价值的世界等愿望产生的前提是必须拥有纵观全局的理智。想明确自己在全局中的位置,就必须对自己做深刻反省。在宗教中,知识是不必要的。在进入宗教或开始真正的宗教活动前,知识反而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十分重要。

《阿含经》说:“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最终证明了三菩提,随之悟道。”但佛陀在开悟前经历了四谛十二因缘的痛苦修行。事实证明,如果没有这段修行,没有这场知识的苦修,佛陀不会得道回心,更不可能开悟。[这里讲的《阿含经》,梵语标示为“agama”,意思是圣语。三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mbodhi),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gh2M8anXTNoVa02nIn1yA/9rHaC1Vz6/TjdAZA1FXcJn7NJLZPjlCYX+dgLnIK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