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禅悟的意义

由此可见,悟是禅的全部。禅以悟为始,以悟为终。没有悟,就没有禅。正如某位禅师所宣称的一样:“悟是禅的尺度。”悟并不是一种纯然的寂静镇定状态,而是一种含有知性意味的内证经验;意识的相对境域之中,须有某种觉醒,从吾人的日常经验之中转过身来。它在大乘佛教中叫做parāvtitti [2] ,意谓在意识的基底“转回”或“翻过”。一个人的整个心灵结构由此而有一番彻底的转变。一种悟的见地可使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促成这样一种重建工作,可谓妙不可言。但禅的史传却可为此作证。因此之故,般若之智的觉醒——此系悟的别名——是禅的必备条件。

然而,有些禅师认为,悟是一种人为的建立;禅与此种有害的赘疣毫无关系;只要静坐,也就够了。以此而言,佛是无为无事人;对悟大惊小怪的人,不是达摩的真正门徒,尤甚于此的是,此等反悟派的禅师还更进一步地宣称:禅的究竟真理在于保持无心无念的状态;只要有一丝意识努力,便会损害到此种无心无念的完全表露;因此之故,此种究竟的真理绝对不可加以干扰;这便是某些反悟的禅者针对主悟的禅者所持的立场。他们既然反对开悟之教,自然也就反对公案的参究了。

这种反悟、反公案的运动,早在公元十二世纪之初,就已在当时的中国禅徒之间抬起头来,下面所引,是当时的大慧禅师 写给他的弟子吕机宜的一封信 ,要他提防否定开悟经验的那些人:

近世业林有一种邪禅,执病为药,自不曾有证悟处,而以悟为建立,为接引之词,以悟为落第二头,以悟为枝叶边事;自己既不曾有证悟之处,亦不信他人是证悟者;一味以空寂顽然无知,唤作威音那畔空劫以前事;逐日噇却两顿饭,事事不理会;一向嘴卢都地打坐,谓之休去歇去;才涉语言,便唤作落今时,亦谓之儿孙边事;将这黑山下鬼窟里底为极则,亦谓之祖父从来不出门,以己之愚返愚他人……

这些寂静主义者所依凭的权威事实,有如下述的事例

且如释迦老子,在摩竭提国,三七日中,掩室不作声,岂不是佛默然?毗耶离城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末后维摩诘无语,文殊赞善,岂不是菩萨默然?须菩提在岩中宴坐,无言无说,岂不是声闻默然?天帝释见须菩提在岩中实坐,乃雨花供养,亦无言说,岂不是凡夫默然?连摩游粱历魏,少林冷坐九年,岂不是祖师默然?鲁祖见僧便面壁,岂不是宗师默然?——因什么却力排默照,以为邪非?

这就是大慧时代,亦即十二世纪时,中国禅中的寂静主义者所提出的论证。但大慧宣称:只是空心静坐,并没有什么益处。不能使学者的心中产生彻底的转变,带着前未之有的面目进入万象的世界。这些心量不能越过所谓深不可测的绝对寂静的默照邪师,躲在永恒的黑暗深坑之中摸索。他们不能睁开智慧之眼。这便是他们需要真正禅师伸手引导的地方。

大慧举了一些在善知识指导之下开悟的例子,指出学者亟须参见已悟之师,一脚将整个的默照机械踢翻,因为那是有害于禅心成长的东西。大慧借用某部经中的一个用语“入流亡所”来称这种彻底的掀翻,以达动静二相了不可得的境界。他举了如下的四个例子,并加著语云:

一、水潦和尚,因采藤次,问马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曰:“近前来向你道。”水潦才近前,马祖当胸一蹋蹋倒,水潦忽然大悟,不觉呵呵大笑。祖曰:“你见个什么道理?”潦曰:“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大慧著语云:这个教中谓之“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才得个入处,便亡了定相。定相既亡,不堕有为,不堕无为。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便是观音入理之门。)他既悟了,便打开自己库藏,运出自己家珍。乃曰:“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又呵呵大笑。马祖知他已到这个田地,更不睬他,亦无后语。他后来住水潦庵,禅和家来参,才举拐,便卖弄这一蹋云:“自从一吃马祖蹋,直至而今笑不休!”这便是第一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样子。

二、云门问洞山:“近离甚处?”山曰:“查渡。”门曰:“夏在甚处?”山曰:“湖南报慈。”门曰:“几时离彼?”山曰:“八月二十五。”门曰:“放(饶)你三顿棒!”(“你该立吃三顿棒!”)(大慧著语云:古人淳朴,据实只对。)自言:“我此回实从查渡来,有什么过?便道放我三顿棒?大丈夫汉,须共这老汉理会始得!”至明日,便去闷曰:“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末审过在什么处?”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这么去!”洞山忽然大悟,更无消息可通,亦无道理可拈出,只礼拜而已。既悟了,便打开自己库藏,运出自己家珍,乃曰:“他后向无人烟处住个草庵,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十方往来,尽与伊出却钉,拔却楔,拈却炙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脱脱地做个衲僧,岂不后哉!”云门曰:“你身如椰子大,开得许大口!”这个是第二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样子。

三、鼓山晏国师在雪峰(会下)多年。一日,雪峰知其缘熟,忽起捣(抓)住曰:“是什么?”晏释然了悟,唯举手摇曳而已。峰曰:“子作道理耶?”晏曰:“何道理之有?”(大慧著语云:后来杨大年收在《传灯录》中,谓之“亡其了心”。)此是第三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样子。

四、灌溪和尚,一日见临济,济下绳床才擒住,溪便云:“领,领!”这个是第四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样子。

大慧学了上面四个例子并加著语之后,做了一个结语:这种事既无法阐示他人,更无法传授他人,而绝大多数学者所犯的毛病却是:一死更不再活!于是,他以自己为例,向他的座下现身说法云:

老汉(我)十七年参禅,也曾零零碎碎悟来。云门下也理会得些子,曹洞下也理会得些子,只是不能得前后际断!

后来在京师天宁(寺),见老和尚(吾师圆悟)升堂(上课),举二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师云:)若是天宁即不然:“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即云:)“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我大慧)向这里忽然前后际断,譬如一线丝,将刀一截截断相似。当时通身汗出,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得!

一日去入室(请益),老和尚曰:“也不易,你到这个田地。可惜你死了不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一得!’须信有这个道理!”老汉自言:“我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得也!”

老和尚却令我在择木寮作不厘务侍者,每日同土大夫须得三四回入室,只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公案)”,(我)才开口,(他)便道:“不是!”如是半年间,只管参。

一日,同诸官员在方丈药石(吃疗饥的餐点)次,我只把箸在手,都忘了吃食。老和尚曰:“这汉参得‘黄杨木禅’——却倒缩去!”我遂说个譬喻曰:“和尚,这个道理,恰如狗看着热油锅相似:要舐又舐不得,要舍又舍不得!”老和尚曰:“只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

一日,因问老和尚:“见(听)说和尚当时在五祖(法演)曾问这个话,不知五祖和尚如何答?”和尚不肯说。老汉曰:“当时不可独自问,须对大众前问,如今说又何妨?”

老和尚乃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

老汉才开举,便理会得,乃曰:“某会也!”老和尚曰:“只恐你透公案未得!”老汉曰:“请和尚!”

老和街遂连举一络索誵讹公案,被我三转两转断,如个太平无事时得路便行,更无滞碍! L8MkXdy6SqeB7M42L8l28ouJoWE1lqhe+WAS6aqHg0yfOfaRZ+Wknv+FAWzHT8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