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超于知识的经验
——禅悟

在这部《禅学论丛》第一系列中,我曾答应读者,待到第二系列时,将充分讨论“公案” 的问题。实际说来,公案的体系不但在禅学里面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禅在宗教意识史上所作的一种独特贡献。我们不妨说,一旦明白了公案的要义之后,我们对禅的认识也就思过其半了。

不过,禅师们却可宣称:我们这个宇宙的本身,就是一个向你的智慧挑战的大公案,你一旦发现了解开这个大公案之谜的钥匙,其他所有的一切公案,便成为迎刃而解的小问题了。因此之故,在习禅当中所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认识这个宇宙本身,而不是解决老师们所提出的公案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个宇宙公案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压缩在这一千七百则公案里的每一则之中,因此,你只要参透其中的一则,自然也就可以彻见宇宙的最大奥秘了。

我们不但可在天龙和尚的一只指头 中见出整个宇宙的奥秘,亦可在临济禅师的一“喝”中听出天体的和谐韵律来。且不论此意如何,让我在下面做一个适当的探究,包括公案对禅的历史意义,它在证悟方面的功能,它与佛教体验方式之一的“念佛” 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的探究。

关于禅修的究竟目标在于以“悟”(日文读作Satori,梵文读作Sambodhi或abhisamaya)为则的问题,我已在此前的拙作中做过解说。作为一种禅学教本的《楞伽经》,自然亦强调“悟”的意义,它在此处将“悟”界定为“自内身证智境界”(the svapratyātmāryajñãna gatigocara),亦即“圣智证悟其自身内在本性的意境”之意。这种自证的内容便是禅的真理,亦即解脱(moksha)和自在(vaśavatin)的境界。为了便于阐明何谓“自证”的意义,且让我引用《华严经》( The Avatamsaka Sūtra [1] 的经文作为说明:

善财复言:“圣者,此解脱门,云何现前,而能证得?”

妙月长者答言:“现前当作般若波罗蜜 心,极令相应,随所见知,皆能证入。”

善财复言:“圣者,为由听闻般若波罗蜜章句而现证耶?”

妙月长者答言:“不也。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见一切法真实体性而现证故。”

善财自言:“岂不由于从闻生智、及思自性,得见真如,而自证悟?”

长者答言:“不也。若从闻思得自证悟,无有是处。善男子,我于此义,应说譬喻,汝当谛听。如大沙碛,中无泉井。春夏热时,有人从西向东而行,遇有丈夫(男士)从东而来,即问之言:‘我今热渴,何处有水、清凉树荫?我欲于中饮浴、休憩,除其热渴!’

“彼大丈夫,善知善说,而告之言:‘从此东行,有其二路,一左一右,宜从右路,勤力而行,决定当得至甘泉所及庇清阴。’善男子,于意云何?彼热渴者,虽闻如是泉及树名,思惟往趣,能除热渴,获清凉不?’”

善财答言:“不也。何以故?要依示(指)道,至彼泉池,休浴饮用,方除热渴,乃得清凉。”

长者复云:“善男子,菩萨亦尔。不但唯以闻思慧解而能证人一切法门。善男子,言沙碛者,即谓生死;西来人者,谓诸众生;热谓众惑;渴即贪爱;东来知道大丈夫者,即佛菩萨,住一切智,得法真性平等实义是也;得清净水无热渴者,即自证悟真实是也。

“复次,善男子,我今为汝重说譬喻,汝应谛听。善男子,假使如来住寿一劫,种种方便,以巧言辞,为阎浮人,说天苏陀具足众德,柔软妙触,色香美味,于意云何?彼诸众生如是听受思惟之时,知天味不?”

善财白言:“不也。”

妙月告言:“此亦如是。不但闻思而能证入般若真性。”

善财复言:“云何菩萨善巧宣说,令诺众生真实得证?”

妙月告言:“善男子,菩萨所证般若真性,是彼言说决定正因。为由证得此解脱故,能为众生善巧宣说。”

由上可知,具有解脱之功的般若波罗蜜,乃是经由吾人亲自体验的一种东西;只是听闻般若波罗蜜,无法使我们契合真实的内在自性。我们也许要问:“这种自所证法为什么不能用求知的办法求得它呢?”对于这个问题,善知众艺童子在《华严经》 中的另一个地方作了如下的答复:

自所证法,不一不二。由此力故,则能平等利益自他;犹如大地,能生一切,而无彼此;能所利心,然其法性;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体如虚空,难知知解。

善男子,此法微妙,难以文字语言宜说。何以故?超过一切文字境界故,超过一切语言境界故,超过一切语业所行诸境界故,超过一切戏论分别思量境界故,超过一切寻思计度诸境界故,超过一切愚痴众生所知境界故,超过一切烦恼相应魔事境界故,超过一切心识境界故;无彼无此,无相离相,超过一切虚妄境界故,住无住处寂静圣者境界故。

善男子,彼诸圣者自证境界,无色相,无垢净,无取舍,无浊乱;清净最胜,性常不坏;诸佛出世、若不出世,于法界性,体常一故。

善男子,菩萨为此法故,行于无数难行之行,得此法体,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令诸众生于此法界中究竟安住。

善男子,此是真实,此不异相,此是实际,此是一切智体,此是不思议法界,此是不二法界,此是善知众艺圆满具足菩萨解脱。

由此向下浏览,我们将可在《四十华严》 中读到如下的问答:

善财言:“云何是一切菩萨住处?”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最胜第一义,是菩萨住处。何以故?善男子,最胜第一义,不生不减,不失不坏,不来不去;如此语言,既非言境,言说不及,不能记别;非是戏论思度所知;本无言说,体性寂静;唯论圣者,自内所证……”

在纯然的知解与现证之间,在被传授以及可以语言传授的东西、与完全非个人语言所可表现的内证经验之间,有着一种根本的差别,是佛陀向来坚持的一点;而他的所有弟子,亦从未忘记特别强调此点,以使他们向往的自证境界不致走失。因此,他们奉教经常深自警惕,如救头燃,如拔毒箭。他们奉教忍受难忍的事情,行使难行的苦行,以便最后终于证得无上真理而得解除存有的束缚。

在佛徒的生活中,自证的要义就这样受到忠实的佛弟子们的重视,尽管教理上有大乘和小乘的差别,但对此点,总无异致。尽管此种自证的真理多么难解难说,但佛教的所有一切教义莫不皆以它为中心,而继承佛教整个内证经验的禅宗,则一向针对形式主义、广求知见以及种种纯然哲理推求的缺失,主张以悟为则,而将它的真传忠实地传承了下来。设使没有这个事实,佛陀出现于世,又有何益?所有一切的戒学、定学、慧学,又有什么意义?

下面所录黄龙死心悟新禅师(1044~1115)的上堂语句 ,透露了每一个真禅者心中所想的事情:

诸位上座,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你诸人要参禅吗?须是放下着!放下个什么?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向自己脚跟下穷推看:是什么道理?

推来推去,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便能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岂不畅快平生!

莫只管册子上(书本上)念言念语,讨禅讨道!禅道不在册子上!从饶念得一大藏经,诸子有家,也只是闭言语,临死之时,总用不着! WQaC7J30PsNAZywZ2tmYWHdCGdicIkmqiMOACyRQg2Wo2fpVXz9sP2tOkoIKkW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