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慧能的无念禅

显而易见地,达摩与道信系从不同角度述说相同的东西。达摩所说的“无心”,就是道信所讲的“空”“寂”“窈窈冥冥”,等等。前者运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而后者则取《般若经》的哲理。达摩所说的“无心”,也许可以视为仍与印度人的思想方式一致,而道信则或多或少带有道家思想的色彩。但到此为止,他俩之间还没有真正属于禅的东西出现。直到慧能及其弟子,禅在表现及诠释两个方面,始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禅悟的意识,尤其是“顿悟”无念的意识,系在慧能的心中展现。假如达摩曾用“无心”一词代表无念的话,慧能则以“念”之一字取代“心”字。“念”通常含有“记念”(memory)、“忆念”(recollection)、“思念往事”(thinkingof the past)等等意思,故被用作梵文“smr ti”的同义语。因此,此字如果与“无”字连用而成“无念”一词,便成了梵文的“asmrli”,含有“无记”或“遗忘”的意思,而梵文经典中亦取此意。运用“无念”一词,取其“无意识”之意,但含有甚深的灵性意义,据我所知,系以慧能为始。“无念”一词在此,并不只是遗忘或失念而已,它并不只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而已。当慧能将“无念”视为禅悟生活的根本事实之时,它的意思便与三解脱空、无相、无愿(theTriple Emancipation-Śūnyatā animitta,and apranihita)相当——因为,对于禅者而言,了悟无念,即得解脱。而这个术语,本质上是中文的用语。

慧能创始的另一个观念是“顿悟”,亦即当下了悟实相的教义。依照他的意思,禅悟的特点在“顿”,因为这是般若本身的特性。他的对手神秀所主张的“渐悟”之说,不适用于习禅所产生的直观境界。般若的功用要以直观的方式发生,因此,如有所悟当下便悟,其间没有任何调整、思虑,或中断的历程。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意;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慧能以此教导他的弟子以般若慧光透视经验意识的硬壳,沉入实相的深渊之中。禅修的目的并不只是沉入实相的深渊之中而已;除非禅那在一次顿悟中达到顶点,否则的话,其中便无禅悟可言。下面且看慧能对于“无念”这个问题究竟说些什么: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是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名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心。莫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云何立无念为宗?只像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更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依照慧能的说法,所谓“无念”,不仅是表示究竟实相的各字而已,同时亦代表实相呈现的意识。只要吾人的个体意识脱离支持它的实相,它的努力就会在知或不知的情况之下以自我为其中心,而其结果便是一种孤独和痛苦之感。倘非如此,念与无念之间就得具有某种关联;否则的话,就得体会此种关联,而这种体会就是无念,直译之,即是一种“没有念头”(thoughtlessness)的状态。

中文或梵文术语,一经直译之后,往往会招致重大的误解。“无念”一词亦然,因为,不用说,“没有念头”作为禅修的目标而言——实际上应作为任何精神修炼的目标而言——乃是一种非常要不得的心境。纵然是“无意识”(the unconscious)这个译语,也不是一个非常适当的字眼。且让我们再听听慧能所说的话吧,因为他对他所指的“无念”继续解释道:

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得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下著一切法;这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断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地位。

“无念”之教与“顿悟”之说,为慧能师生时代的重要课题。“顿悟”是中国人对般若的直觉智慧所做的一种意译,而“无念”则是中国人对体悟“性空”(Śūnyatā)与“无生”(anutpāda)之理所做的一种描述。从某一方面来看,老子的“无为”之说亦可说是活在慧能的“无念”之教里面。诚然,佛教哲学的里面含有“无相”(anutpāda)、“无愿”(apran ihitā)、“无住”(anabhisa m skara)、“无功用行”(anābhoga)等等的思想,因此,“无念”亦可视为出自此等观念 [1]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道家对于禅宗的建立亦有某种贡献,因此,我们认为禅显然是中国天才的一种精心之作。 wWu7w3Na7PzJSluI18l01df4HOmfm1g64qni0DQRQhpXlpcb9Ig0qVoS/paYFv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