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达摩的“无心法”与道信的“舍身法”

且让我们从身为中国禅宗之父的达摩开始,他在谈到“无心”的时候说道: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粗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曰‘无心’谁能见、闻、觉、知 ?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能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心’?”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曰:“若为能得知无心?”

答曰:“汝但仔细推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放一切处推求,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趣?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是故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如有人于暗中见机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答言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定无心否?”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为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为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软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于〔无〕心中若为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恍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之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舍之不灭,取之无生。

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

烦恼混之不浊,涅槃澄之不清。

真如本无分别,能辨有情无情;

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

妙神非知所测,正觉绝于修行;

灭则不见其坏,生则不见其成。

大道寂号无相,梦像窈号无名;

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和尚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而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又法鼓经云:“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乃为颂曰:

昔日迷时为有心,今时悟罢了无心,

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

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

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譬喻。

……

通常被视为中国禅宗第四代祖师的道信(寂于 651),说有下引的“舍身法”

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断攀缘。窈窈冥冥,凝净心虚,则几泊恬矣。泯然气尽,住清净法身,不受后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应如是。

此是作法。法来无法,无法之法,始名为法。法则无作,无作之法,真实法也。是以经云:“空,无作,无愿,无相,则真解脱。”以是义故,实法无作。

舍身法者,即假想身横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大师云:“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法句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之所闻,谓一以为一。’”故庄子犹滞“一”也。

老子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虽亡相,内尚存心。华严经云:“不著二法,以无二一故。”维摩经云:“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即是证。”故知老子滞于精识也。

在另一个地方,道信又以如下的方式说明空与寂的意义:

先当修身审观,以身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阴之所合,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未坏灭,毕竟是空。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又,常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可得。智从影中生,毕竟空处所。不动而应物,变化无有穷。

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对六尘境,了知是虚幻。如眼见物时,眼中无有物;如镜照面像,了了极分明,空中现形影,镜中无一物。当知:人面不来入镜中,镜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镜之与面,从本以来,不出不入,不来不去,即是如来之义。如此细分判:限中与镜中,本来当空寂。镜照眼照同,是故将为此。鼻舌诸根等,其义亦复然。 W37lJEK+l4EY0e0EF1tBgHQtZYDwzMCho2WeIRKXAijydb7fXQVpf90T6p2Icf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