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完全改观的华严景象

我们一旦读罢了楞伽经,或者金刚经,或者涅槃经,甚或读罢了法华经和无量寿经之后,再来拜读《华严经》 [1] 时,便会发现,上演大乘宗教戏剧的舞台景象,一下子完全改观了。至此,我们既看不到任何冷酷的事物,也看不到灰色或土色的东西,更看不到人世的卑陋;因为,我们在这部经中所接触到的每一样东西,悉皆发出无可超越、无可比拟的光辉。于是,我们不再处身于这个局限、昏暗而又障蔽的人世之间了;我们已被神奇地提升到天上的星河之间了。这个灵界就是光辉的本身。给孤独国或逝多林(Jetarana)的那种人间阴暗,释迦狮子坐以说法的那撮枯草,穿着破烂衣衫听他讲述“我空”之理的那群乞士——所有这些,都在此处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佛陀一旦入了某种三昧,他所处的那个帐篷,就忽然扩展开来,而至充满整个宇宙;换句话说,整个宇宙的本身都融入佛陀的本身之中了:宇宙成了佛陀,而佛陀变成了宇宙。而这既不仅是空性的扩张,更不是它缩入一粒原子之中;因为整个大地都铺上了钻石;柱子、屋梁、栏杆等等,悉皆嵌以种种宝石,光明灿烂,且互相辉映,十分夺目。

不仅是华严宇宙不在我们这个凡间,就是佛陀周围的听众亦非凡夫之辈。所有参与此会的菩萨、声闻乃至世间的王侯,莫不皆是灵的存在。这些声闻、王侯,以及他们的眷属,虽不完全了解发生在他们周遭的奇迹究有什么意义,但他们的心灵却也不受无明愚痴的拘限和束缚了,否则的话,他们甚至连在这个非凡的场面出现也不可能了。

所有这一切,究竟如何显现的呢?

《华严经》的编写之所以能够成立,在于佛徒对于生命、世间,尤其是对于佛陀,心灵上有了明显的改变。因此,在研读《华严经》时,最最需要明白的一点便是:其中的佛陀,已不再是活在世间、可从空间与时间加以构想的那位佛陀了。他的意识已经不是一般必须依照感官与逻辑加以调节的那种心识了。并且,它也不是为了描述某些对象而自创形象和手法的一种诗的想象产品。《华严经》里的佛陀活在一个自有本身法则的精神或灵的世界之中。

这个精神或灵的世界里没有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等等的时间分限:所有这一切都收缩于生命真正颤动的现前一刻之中了。作为一种客观的空白表格、逐件填入事物为其内容的时间概念,在此已经完全丢弃了。因此之故,《华严经》中的佛陀不知有时间的相续;过去与未来都聚合在现前这个明悟的刹那之中了,但这个现前的刹那并非带着其全部内容立定不动,而是在永不停息地继续前进着。因此,过去即是现在,未来亦然,但这个融合过去、未来的现在,绝对不会总是现在;换句话说,它是永恒地现前。而佛陀就在这个永恒现前的中心安置其住处——不是住处的住处。

时间如此,空间亦然。《华严经》中的空间,并不是被山河与大地、草木与丛林、光明与黑暗、有形与无形之物分隔的一种广大境域。不错,这里的境域是很广大,因为空间并未缩成一块;我们这里所见的,乃是万物的相即相入,每一样东西的里面,既有其本身的个性,同时亦有其共同的共性。此种普遍的融和实际上即是空间的泯除,只有从改变、分划,以及不可透性看才可看出。为了举示这种生活境界,《华严经》使它所描述的每一样东西悉皆透明光耀,因为光辉是人间唯一可以表达万法互融(本经的主要论题)观念的媒介。超越一切距离、障蔽,以及丑恶的光明世界,就是华严世界或“华严法界”。

时间与空间一旦泯除之后,便会出现一种没有形相或影像的境界。只要光明和阴影存在着,我们人类凡夫便会感到个化原则(the principle ofindividuation)的威胁。《华严经》中没有此种影像;净土里面虽有河流、花卉、树林、宝网、幡幢等等(经文的编者以此等描述使人类的想像达于极点),但其中没有任何可见的阴影。云彩的本身也都是发光的物体,覆被于《华严经》中的逝多林上,其量不可思议(acintya)、不可言说(anabhilāpya)——所有这些,皆被以此经特有的用语描述为“天宫殿云”“香树云”“须弥山云”“伎乐云”“真珠网云”“天身云”,如此等等。

这个光明世界,此种相互摄入的景象,与我们这个殊象世界的“世间界”(the Lokadhātu)对比,名为“法界”(the Dharmadhātu)。这个法界之中虽如世间界一样,亦有空间、时间和个别的生灵,但这些却没有世间特有的孤独和冷酷,此盖由于法界既不是一种像世间一样由空间或时间构造而成的宇宙,也不是一种与没有实质的空无一样的空白或虚空。法界不仅是一种真正的存有,而且与世间界不相分离,但当我们没有达到菩萨的精神或灵的境界时,它与后者亦即世间便显得不太一样了。吾人如将坚固的个体外廓泯除而使有限之感不再压迫我们,这种境界即可达到。故此,这部《华严经》(指四十卷本)有一个副标题——又名《入法界品》( dharmadhātupraveśa )。

[1] 指the Ga nd avvūha或Avata m saka,中文泛称《华严经》,代表大乘思想的一大宗派,据传,此经系佛陀开悟后在甚深禅定之中所说。但在这部经中,佛陀除了对文殊或普贤等等大菩萨所做的陈述以“善哉!善哉!”(sādhu ! sādhu !)表示印可或视情况需要而从身体某一部放射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光线之外,他本人并未以任何题目作过讲述。梵文的Ga nd avvūha专门叙述善财(Sudhana)童子在文殊菩萨指导之下出发行脚的经过。这位志求无上正觉的青年行者到处寻师问道,一共参访了五十多位善知识(或大导师),目的在于体悟菩萨所行的菩萨道或其修行生活。此经(指《四十华严》或《入法界品》)约占《华严经》(指《六十华严》或《八十华严》)的四分之一有余,其本身亦颇完全,故可证明有其独主的出处。详见上文最后一节。 2Fls1jCUsN69uL1SUQZpNeb/UsR5u9ZsG3f/gatMIppKy79UOohDiMqnMbOmsa3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