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谁是新太子?

太子承乾被废后,为何唐太宗没有立自己喜爱的李泰为新太子?俨然成竹在胸的李泰迫不及待的表现,却令自己痛失大好前程,眼看着弟弟李治成为帝位继承人。此时,他心里是否会百般懊恼与追悔呢?

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因谋反而被废,此后,唐太宗陷入了选择新太子的为难境地。原本大家都以为魏王李泰是当之无愧的绝对人选,毕竟唐太宗对这个儿子的喜爱是人所共知的。可为什么唐太宗却在关键时刻犹豫了?为什么几乎毫无悬念的事因为晋王李治而变得复杂?这其中有李泰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

承乾被废后,唐太宗曾在接见李泰时,明确表示将立其为太子。李泰认为太子之位非己莫属了,只不过是早晚的时间问题,不禁得意起来,过分地表现自己,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将一件几乎板上钉钉的事情搞失败了。

有一天,唐太宗很感动地告诉群臣,青雀——李泰的小名——扑到我怀里,深情地说要是他当了皇帝,就把自己的儿子杀掉,以后让弟弟李治继承帝位。群臣听了之后却面面相觑,暗中一片哗然。很明显,这种承诺完全不符合人性,只不过是李泰为了获得太子之位而编造的温暖说辞,一时没有醒悟过来的唐太宗,居然对此深信不疑。只不过,还没等支持李泰的大臣随声附和,一向直言不讳的褚遂良就上了谏言,他说:“陛下您被蒙蔽了,魏王李泰的话不可相信,非常虚伪,若陛下您真的要立魏王为太子,则必须好好的妥善安置晋王才行。”

这一席话总算令唐太宗惊醒过来,他才想到,确实是因为对李泰的偏爱,才引发了承乾强烈的不安全感,如今自己怎么能继续这个错误,让尚且年少的儿子李治陷入危机中呢?

褚遂良的话虽然未曾从根本上断绝唐太宗立李泰的念头,但绝对起到了警示作用,很快,他就开始认真考虑其他的太子人选,甚至想到了庶出的吴王李恪,但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因为吴王李恪虽然文武双全、聪慧过人,但他的母亲是隋朝公主,一旦他当了皇帝,岂不意味着将江山归还了隋朝?百般无奈的唐太宗只能继续在李泰与李治之间大伤脑筋。

此时,心急的李泰又走了一着错棋。他找到弟弟李治,貌似推心置腹地说:“叔叔汉王李元昌被赐自尽,你们的关系一向特别亲密,这个消息一定令你很伤心吧?”言下之意是在暗示李治,是否也参与了当初的谋反之事。李治听了之后非常郁闷,但他生性温和,不习惯当面顶撞别人,尤其是兄长。可是这种说法又令他很生气,于是一连好几天,他都板着个脸,不再像往日那样喜笑颜开。唐太宗很快就发现了他的异常,觉得奇怪,就追问是什么原因,在父皇的一再追问下,李治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唐太宗非常生气,觉得李泰的手段未免太不光彩,而反观李治的表现,他受了委屈,却不来跟自己告状,无不透着仁义宽和。唐太宗又想到之前自己曾担心李治太过年轻文弱,难以担当大任,长孙无忌却认为李治宅心仁厚,登基后可以安稳守业,更能保证其余皇子皇孙平安。唐太宗不禁有些感叹:“看来还是长孙无忌更具慧眼。”从此,他对李治的信任又增加了几分,而一步步算计的李泰,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初的信任与喜爱。

而已经成为废太子的承乾也借机给李泰下了一块绊脚石。当唐太宗去看望他的时候,承乾一边嚎啕大哭,一边诉说自己的懊悔之意,却在言词中故意流露出自己本没有异心,只是魏王李泰心有所图,设计逼迫,自己为求自保,才不得不采取了错误的方法,以致辜负了父皇,如今悔之晚矣!同时表示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悔过自新。

这一番情深意切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唐太宗,他重新找回了对承乾的关爱,却李泰的反感则又加重了几分,他对大臣们宣布说:“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至此,他基本放弃了立李泰为新太子的打算。

但直到这时,唐太宗仍没有下定决心立李治为太子,传说中他曾焦虑地几次撞墙,这种说法大概不足为信。不过据史料记载,他曾经在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李治等人面前流露出无尽的苦恼,甚至抽出佩刀意欲自杀,臣子们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他寻死觅活,顿时一拥而上抱住了他。褚遂良更是毫不犹豫地夺过佩刀,递给一旁忧心忡忡的李治。

等唐太宗情绪稳定下来,长孙无忌问道:“陛下,你究竟打算立谁为太子?”

太宗望着众人,略显迟疑地回答:“李治!”

长孙无忌当即宣布:“陛下已决定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若有反对者,格杀勿论!”唐太宗有些惊愕,想不到长孙无忌的表现居然如此强硬,可话已出口,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又怎能轻易收回?

确立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还曾经摇摆犹豫过,但都被李治背后强大的智囊团否决。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坚决,让唐太宗几乎找不到更换李治的合理借口,只好暂且安下心来,倾力培养年方十几岁的李治。

唐太宗常常将李治带在身边,让他旁观自己处理朝政,还派原本支持魏王李泰的官员去当他的老师,希望籍此融洽两个阵营中大臣的关系,为李治将来登基治国打下更好的基础。

除了从大事着手,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对李治细节处的教育。就连吃饭时,他也会指着盘中餐说:“春种秋收,是上天的安排。作为君王,要顺应天时,爱惜黎民百姓,不要耽误他们垦种的时机,才能有所收获,人人有粮食吃。”和李治一起泛舟水上时,他仍不忘教导:“此舟犹如君王,水就像是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一定要牢记此中道理,才能成为一个明君。”

经过一场劳心劳神的换太子风波,唐太宗急速老去,一扫往日的自信豪爽,变得忧虑重重。贞观二十二年,他将亲笔撰写的《帝范》交给李治,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概括了他一生统治天下的经验与得失。他再三叮咛李治说:“我并非要求你以我为学习榜样,只是供你借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贤明君为师!” //27C3k5RPpK4HDlm050Uj/0QJ3R2zgQ11bTyV54mqynf74jvw58q/GUcwhP0RJ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