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压大山,
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
从此投外国。
这是辽太祖长子耶律倍所写的一首诗。辽太祖驾崩后,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耶律倍受到了母亲和弟弟的双层压力,最终让位于二弟耶律德光,之后又在二弟的重压下离开北方,前往中原。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述律太后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耶律倍、二儿子耶律德光、三儿子耶律李胡。
《辽史》记载了三人年少时的一件小事。一个非常寒冷的冬日,辽太祖命三个儿子去采集木柴,相当于给他们出一道考题。测试的结果是:二儿子耶律德光最先回来,只是所拾柴火中有干的,有湿的;大儿子耶律倍紧接着回来,他是挑选干木柴回来的;三儿子李胡最后回来,拾取得最少,而且返途中便把很多木柴丢掉了。对此,辽太祖评价:“长巧而次成,少不及矣。”意思就是:“长子巧,次子有所成,小儿子比不上两位兄长。”后来,有人还把这件事与述律太后联系起来,称:“太祖曾说太宗必定会使我家兴盛,太后想令皇太子耶律倍回避,太祖便册立耶律倍为东丹王。”
辽太祖的三个儿子当中,耶律倍受汉文化影响最深。他精通经史、擅长丹青,对于音律、医学均有很高的造诣。神册元年(916年)春季,耶律倍被立为太子。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有一天,辽太祖问旁边的侍臣:“受命之君王,当事奉上天、敬奉天神,还应该祭祀历史上有大功德的人。你们认为该最先祭祀哪一位?”当时,佛教已在契丹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侍臣们都说:“应该祭祀佛祖。”辽太祖摇摇头:“佛非中国教。”耶律倍马上说:“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应该先祭祀他。”辽太祖听后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建孔子庙,诏令皇太子耶律倍春秋二季行释奠礼。
耶律倍曾随辽太祖征讨乌古、党项,担任先锋都统;又治理过燕地,留守过京师,能力相当全面。天显元年(926年),耶律倍随辽太祖征讨渤海国。攻下扶余城后,辽太祖想要检括户口,耶律倍提出自己的意见:“如今刚得到土地就清查人口,百姓一定不安宁。不如趁势直捣忽汗城,攻下它不成问题。”辽太祖听从后,由耶律倍、耶律德光任前锋,夜围忽汗城,迫使渤海国王投降。等占领渤海国后,辽太祖改其国号为东丹,任命耶律倍为人皇王及东丹国主,还赐给他天子冠冕、服饰,建元甘露,即位执政。由此可见辽太祖对耶律倍的重视,又立他为太子,又立他为人皇王、东丹王,明显就是打算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至于耶律德光,他虽然在天赞元年(922年)被授予天下兵马大元帅,不久诏令统领六军向南攻城略地,还跟随辽太祖东征西战,击破于厥里诸部,平定党项,攻下山西各镇,攻取回鹘单于城,在平定渤海国、击破达卢古部的战争中均立有战功,但辽太祖在世时,没有任何迹象要让他继承皇位。
所以,如果没有强势的述律太后,辽太祖之后的辽朝皇帝应为耶律倍。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
耶律德光当了皇帝后,耶律倍继续当他的东丹王。然而,一山不容二虎,一朝不容二主,耶律德光不能不非常猜忌耶律倍,一再削弱其势力,并暗中监视。这使得耶律倍很憋气、很难受。
耶律倍不仅是辽朝的东丹王,而且名声已传播到中原。当时的中原王朝是后唐。唐朝之后,中国的中部和南部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是指定都中原地区前后交替的五个朝代,依次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是指其他一些割据政权,分别为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耶律德光初为皇帝时,后唐的皇帝是李嗣源。耶律德光曾派大军南下,结果多次被李嗣源的军队打败。尤其在重要将领铁剌战死后,耶律德光认为出兵不合时宜,十分后悔。李嗣源也不愿意与契丹作战,多次派使者来访,耶律德光因此询问左右,大家都回答:“唐每次派使者来,都是因为惧怕天威。不过,我们不要轻举妄动,有机可乘时再动干戈。”耶律德光深以为然,于是南北双方出现和平局面。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耶律倍的书画作品传到了中原,深受后唐宫廷的喜欢。李嗣源得知耶律倍对汉文化有强烈的兴趣,又了解到他在国内的处境,于是两次派使者邀其南下。
辽李赞华(耶律倍)绘的《东丹王出行图》(局部)
一方是重压,一方是盛情邀请。长时间的权衡后,天显五年(930年)十一月,耶律倍最终携宠妃高美人由海上逃往中原。出逃前,耶律倍感叹道:“我把天下都让给他了,还受到他的疑忌。不如前往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并命随从在海边立一木牌,木牌上所写,便是本节开头的那首诗。
投往中原的耶律倍,受到了李嗣源最高的礼遇。李嗣源以天子仪式迎接耶律倍,还先后委任他为怀化军节度使、虔州节度使等高位。然而仅仅过了三年,李嗣源就病逝了,其子李从厚很快又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弑杀,耶律倍的处境很是尴尬。在这样的处境下,耶律倍却仍是想着契丹的大事,他已抛开了对耶律德光的私怨,特地写信告诉弟弟:现在是南下进攻的好机会。
当时正值石敬瑭向耶律德光求援,耶律倍的来信进一步推动了耶律德光率辽军南下。然而,耶律倍的行为受到了李从珂的仇恨,在石晋瑭的军队攻入后唐首都洛阳之前,李从珂先杀死耶律倍。
耶律倍本该是契丹皇帝,最后却客死他乡,这样的结局怎能不让耶律德光负疚?
后唐被灭后,耶律德光得知兄长的尸骨由一位僧人收殓安葬,马上派人去找,运回本土,安葬在兄长生前最喜欢的医巫闾山,立其陵墓为显陵。对于耶律倍的儿子,耶律德光也是着力培养。这样,他们兄弟间的恩怨与纷争似乎也就此结束了。其实不然,他们都还有后代呢,而且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弟弟李胡……
可以说,耶律三兄弟及其后代的纷争,一直要延续到萧太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