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坩埚炼铁法的创造和长期流传

坩埚炼铁法是我国人民独特的创造,已有悠久的历史。河南南阳市北关外瓦房庄西汉冶铁遗址 和河北清河镇西汉初年故城冶铁遗址 ,都曾发掘出坩埚炼铁炉的遗迹,说明至迟在西汉时代已经应用此法了。前面谈过,这种炼铁法该是从坩埚熔铜法演变而来,那么,此法在春秋、战国之际早就发明了。

1959年发掘瓦房庄附近古宛城西汉冶铁遗址,发现坩埚炼铁炉17座,其中3座较完整,都近似长方形。其中一座长3.6米,宽1.82米,深度残存0.82米。炉的建筑方法是,就地面挖出长方坑,留下炉门,周壁经过夯打后再涂薄泥一层。炉顶有的用弧形的耐火砖砌成,砖的大小不同,砖的内面敷有一层厚约1厘米的耐火泥,泥的表面还留有很薄的灰白色岩浆,砖的背面涂有较厚(约5厘米)的草拌泥。炉顶有的是用土坯和草拌泥券成。炉由门、池、窑膛、烟囱四部分组成。门在炉的最前端,当是用来装炉和通风的,左右两壁都经火烧,已成砖灰色。池在门内,周壁也烧成砖灰色,池底留有厚约1厘米的细砂,当是用作燃烧时的“风窝”的。炉膛为长方形,周壁糊有草拌泥,火烧较轻,当是盛放成行排列的坩埚和木柴、木炭等燃料的。炉的后部设有三个烟囱,当是排出炉烟用的。有的炉内填满木柴灰,有的炉底堆有很多烧土块和砖瓦碎片。坩埚发现三件,都是椭圆形的圜底陶罐,罐外敷有草拌泥约厚3—4厘米,泥的内部烧成红砖色,表面则成光亮的深黑色,并存有一层灰白色光亮岩浆。另在一坩埚的内壁还粘有铁渣的碎块。从炼炉的结构以及流传到后世的坩埚炼铁法,可以推知当时的炼铁方法是:先用碎块矿石和木炭以及助熔剂混合配好,装入坩埚。装炉前,先在炉底铺上一层适当数量的砖瓦碎片,使炉底通风;并留出许多“火口”放进易燃物,以便点火,接着就铺上一层木炭,在木炭上安装成行坩埚;然后在这层坩埚之上再铺上一层木炭,在木炭上再安装成行坩埚,待炉装满,便可从“火口”点火,并加鼓风(或采取自然通风),使坩埚中矿石还原熔化为生铁。

这种炼铁法,由于经济和简便,曾长期流传,直到近代,还流行于山西、河南、山东、辽宁等省,尤以山西省的太行山地区最为流行。在近代全国土铁的总产量中,有40%以上是山西省太行山地区运用这种炼铁法生产出来的。据1870年左右德人李希霍芬估计:晋城高平(今晋城市北)日产200吨,阳城日产50吨,平定(今阳泉市南)日产150吨,太原日产50吨,共日产450吨。据1899年英人宿克来的估计:盂县(今阳泉市西北)有铁炉60座,每年工作250日,每日每炉炼铁500斤,每年产铁4500吨,平定有铁炉250座,每年产铁18000吨,荫城(今长治市南)年产6000吨,高平年产4000吨,泽州(今晋城市)年产13333吨,阳城年产2000吨,沁水(今阳城县西北)年产415吨,太原年产2000吨,总共年产50248吨。据1916年地质调查所的约计,全国全年生产土铁共170850吨,其中山西省所产土铁的数量占第一位,计有70000吨,占当时全国土铁产量的41.2%;其次为湖南,年产35000吨,仅及山西省的一半;再次为四川,年产23000吨,仅及山西省的三分之一;更次为河南,年产14400吨,仅及山西省的五分之一。据王竹泉所著《山西铁矿补志》1924年的调查,山西省各地土铁的年产量如下:高平1100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5000吨,长治800吨,和顺300吨,壶关300吨,隰县2000吨,陵川(今晋城市东北)500吨,太原500吨,平定20000吨,临县2600吨,盂县5000吨,再加上晋城13300吨,总共年产51400吨。其中以平定产量最高,在平定境内共有方炉1099座 。由此可见,山西省长期流行的这种坩埚炼铁法,曾在过去土铁生产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种坩埚炼铁法,所采用的炼铁炉是方形的。建炉前,需要把地基筑结实,在三边建起高4尺多、厚1尺多的土墙或砖墙,在一面的墙底开一个孔,作为进风口,在旁建有小屋,屋里装有大风箱,以便鼓风。也有利用一旁的高地来作炉墙的,在高地里挖窑洞来安装风箱的,这样就可省造一垛土墙和一间小屋。大的方形炉,成为一个方形的炼铁场,可以装入240到300个坩埚,小的方形炉也可装入60到70个坩埚。所用风箱要2至4人推拉。

坩埚都用耐火泥(俗名“干子土”)制成,也有用耐火泥55%、粘土40%、焦炭粉5%配料,或者用粘土50%、煤屑50%配合制成的。形状为长圆筒形,制法如下:先把耐火泥加适量的水,调成面团状物,然后取一团(相当于制成一个坩埚所需的分量)置于倒立的木模底上,一面用手拍打,向下挤压,一面四周旋转拍打,即可制成。一般埚底有二指厚,埚口如粗碗口厚,每工可成80个。木模用桐木制成,底部呈锅底形,模外套有布套,一般直径为5寸左右,高1尺多,也有直径6寸以上而高2尺的。

炼铁时,先将矿石打碎,用筛子筛过,把较大的块剔除,再把小块矿石和无烟煤屑(作为还原剂)及黑土(作为熔剂)混合配好,装入坩埚中。大体上每个坩埚装入10—15斤矿石、1—1.5斤煤屑或焦炭粉、1—1.5斤黑土,装好后要用瓦片及煤渣把坩埚口盖紧,才能装入炉内。

装炉时,炉底先铺上一层破旧的坩埚,或者搁置适当数量的碎砖和铺上一层碎瓦片,使得炉底通风。在铺旧坩埚和碎瓦片时,要留置十多个“火口”,在火口处放置麦秸或其他易燃物和一些耐烧的小竹竿,以便点火。接着,就在上面装上一层无烟煤(或焦炭),在这层煤上就可以安装几排坩埚,在坩埚间的空隙中要用无烟煤(或焦炭)仔细填充,以防坩埚倾斜,然后在这层坩埚上再铺上一层无烟煤,在无烟煤上更放上几排坩埚,最后用煤掩盖上,上面再用破旧的坩埚或碎瓦片盖好。接着在无墙的一面,就需要用破旧坩埚或石灰石积叠成一道墙,如此装炉才算完毕。

等炉装好后,便可点火。点火时,要先点中间的火口,待其大量冒烟后,再点两头的火口,以求各部位燃烧均衡。点火后拉动风箱鼓风,如炉口冒出的火焰太旺,就要及时压住,使火力集中。一般鼓风8小时左右,热度已够高,就停止鼓风,因为自动钻进去的空气已足够使它燃烧。让它自然通风24小时后,就可以开炉。这样,就可把坩埚从火中取出,把坩埚中的生铁水倾倒到铸型里。为了取出方便起见,也可以让它冷却后,打碎坩埚,取得圆柱形的生铁块。它的产量随炉的大小而不同,一次装200个坩埚约3000斤矿石的炉子,可炼成铁1500余斤。如用石灰石作为装炉后堵住炉子一面的墙壁,还可以利用炉内熔炼之火,把石灰石烧成石灰,成为一种副产品。

山东潍坊市也有这种坩埚炉。炉为长方形,四周炉墙用青砖或土坯砌成,炉后砌有挡风墙,炉底也挖有半圆形的通风道(俗名风窝),上铺铁制的炉条,以便自然通风(参看图3-1)。

图3-1 山东潍坊市的炼铁坩埚炉
(采自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筹备委员会编《土法炼铁》,1958年出版)

部位名称:1.炉墙 2.挡风墙 3.坩埚 4.风窝(通风道) 5.煤炭 6.引火柴 7.铁条

这种坩埚炼铁法,是炼铁法中成本最低的 。建筑土墙和制造坩埚的材料,都可就地取材,不需要材料费;采用自然通风,可以节省劳动力,装炉时需要四到六人,平时只要一人管理;劳动强度也不大,也不需要在高温之下操作;炉子构造简单,也不必经常修理;装炉和熔炼过程都很简便,一学即会。它之所以长期成为山西、山东一带农村中主要炼铁方法,就是由于有着上述这些优点。如果选取的原料成分好,从坩埚炼铁法取得的生铁质量要比高炉炼出的高。但是常常由于因陋就简,选取原料不讲究,炼出生铁质量不高。特别是使用煤作为燃料和渗碳剂以后,煤中硫磷等杂质容易渗入铁中,影响到生铁的质量。这种炼铁法虽然简便,但不适宜大规模生产,因而尽管长期流传,流行很广,然而始终处于次要地位。 IFaoibFCMsbt8QuD6ux6jn+xZKV23RO/mB0dzw88CCQi+x6i/2SR4JkEFRgGxh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