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4 年 4 月)

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确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途径和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一、为什么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对发展的目的、内涵、途径的根本观点,实质是对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理论、道路和模式的总概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一个明确、完整的表述,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一科学发展观,精辟地指出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从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为什么明确地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它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第一,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时,也开创性地回答了为什么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应当如何认识和怎样领导发展的问题。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要把建设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更好地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伟大实践。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56 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些重大判断和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 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和我们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的重要启示,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二,这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客观进程和顺利实现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当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又到总体小康的两个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但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新世纪头 20 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人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我们的发展目标更加全面,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到 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两番,需要在经济总量已经很大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需求更趋多样化,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将更加追求生活内容的丰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加快转换的时期。服务业比重增加,制造业重组加快,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大规模转移,城镇化水平上升,城乡联系更为密切;人口、资金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加快;收入分配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以人为本,重视统筹协调和全面发展。目前,改革已经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这既是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方面改革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给我国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也要求正确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2003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 1000 美元。按照既定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 3000美元。从国际上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之间,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增加、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关键阶段,一定要在高平台上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这是对我国以往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上无与伦比、国际上为之称道的巨大成就,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在前进道路上,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同时也有过值得总结的教训。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资源消耗高和生态破坏严重;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现阶段难以完全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或者加剧的。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认真总结和汲取以往经济建设经验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今后,必须重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视处理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重视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第四,这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和解决现实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些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仅有 1.43 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40%。我国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 12%,居世界第 3 位,但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58%,居世界第 53 位;其中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8.3%、4.1%、25.5%和 9.7%;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003 年高达 42.7%,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 20%左右的水平。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 31.2%,与先进国家相差约 10 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先进国家高出 30%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 100 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 10 倍。2003 年,我国消费钢材 2.6 亿吨、煤炭 15 亿吨、水泥 8.2 亿吨,分别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 36%、30%和 55%;消费原油约 2.6 亿吨,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消费棉花占世界棉花产量的 1/3。我国消费了这样巨大的资源,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约占世界的 4%。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 1/10,日本的 1/20。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只有 785 美元,相当于美国的 28.6%、欧盟的16.8%、日本的 10.3%。这样消耗资源终究难以为继,环境也无法承受。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单位产值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 4 倍,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 10 多倍。据测算,到 2020年,如果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届时我国年消费的能源将达到 175 亿吨标准煤、石油 47 亿吨、钢 6.2 亿吨、铜1650 万吨、铝 3000 万吨。这样,全球能源和石油储量也仅够我国消费 66 年和 30 年。这是不可想象的!按照现在的路子走下去绝对是行不通的!当然,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奢侈地消费地球上的资源,也不能因为面临资源问题而影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根本的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矛盾也在增多。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公平问题显现。国际上通常使用基尼系数来衡量贫富差距的大小,基尼系数在 0.3—0.4 之间时,为中等不平等程度,是较为合理的收入差距警戒线。据测算,近 10 多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持续上升,1988 年为 0.341,2000 年为 0.417,2003 年达到 0.45 左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收入差距警戒线。就业压力大,现在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有 1400 多万,每年新增劳动力还有 1000 多万,农村还有 2 亿多个富余劳动力。如何在发展中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五,这是系统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科学成果。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的发展观念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上个世纪前半期,人们对发展的认识,是走向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过程。20 世纪后半期,发展观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随着工业化推进,人们越来越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的过程。在 1972 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后,人们将发展看作是人类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的过程。1992 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环境与发展宣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全球取得共识。随着实践的推进和认识的提高,发展观不断加以丰富,最重要的结论是,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而且是富有特色的重要一部分。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探索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方面,应当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并不断有所创新。过去我们已经这样做,今后也能够做得更好。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我国取得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趋势和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的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后,受到国内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国外也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有些人提出一些疑虑或存在某种误解。

有一种认识,担心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会否定过去的成绩。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的 25 年,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已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巨大,这是不可否认、也否认不了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包括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提出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计划;在 90 年代中期就明确提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些计划改革和重大方针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问题是,由于多种原因,包括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缺陷,有些方面、有些地方落实得不好。同时,有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相应的条件和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也接受实践的检验。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认识的深化,同时我们国家物质基础和体制环境也有了很大变化,不仅需要提出而且有条件实施科学发展观。用现有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观点去否定以前的工作成绩,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是错误的。

还有一种认识,担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会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这也是不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要放慢发展速度。恰恰相反,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且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我们能否真正抓住本世纪头 20 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关键看我们是否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观。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少走或不走弯路。历史经验反复表明,如果无视和违背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可能看上去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多么高,但这样的增长符合发展规律、有实效、有后劲、能持久。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总起来说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是,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这里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思想观点,是发展理论上的创新发展。这一论断的提出有个过程。江泽民同志在 2001 年“七一”讲话中,鲜明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维护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提出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的一贯宗旨。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十分强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八十多年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必然要求。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大课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事事处处为人民的利益和需要着想,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恩格斯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包括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使人们在各方面获得更广泛的发展。进一步还要让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实现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广泛参与的权利等等。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建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从小的方面来说,政府的各方面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乃至一切设施建设、任何事情的处理,都把着眼点放在为人们提供周到而满意的服务上,时时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不能要求过急。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不能完全做到。要从我们现有的条件和能力出发,通过各方面的发展努力去实现。同时也要看到,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当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当前人民群众特别关心、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涉及几个方面:一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二要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纠正城镇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三要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四要坚决纠正教育领域乱收费和卫生领域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关爱。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生产力水平低是基本的国情。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因此,必须集中精力把生产力搞上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低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人民生活难以改善,就业岗位难以增加,国防实力也难以增强。但是,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总结历史经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打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关口,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这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2003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投资规模过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 26.7%,资本形成率达 42.7%,接近 1993 年的最高水平。2004 年一季度,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 12.4 个百分点。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化工、纺织、房地产、城市建设等投资过分扩张。2003 年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分别增长 96.6%、92.9%、121.9%;2004 年一季度钢铁、水泥又分别增长了 106.4%和 117.5%。房地产开发投资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 41.1%。新开工项目过多,一季度全国新开工项目 19122 个,比上年同期多 4521 个,计划总投资增长67.4%。投资规模过大,导致煤、电、油、运和部分原材料供求矛盾尖锐。尽管煤炭、电力生产超常增长,一季度分别增长 14.4%和 15.7%,但煤炭库存持续下降,直供电厂存煤可用天数由年初的 10 天左右下降到 3 月末的不足 8 天,远低于正常库存水平。全国有 17 个省区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现象。铁路货运只能满足 1/3 左右的需求。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在上年上涨 8.1%的基础上,一季度又上涨 14.8%,从而加大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2003 年钢材价格上涨了 21.1%,2004 年以来还在上涨,超过了 1994年的历史高位。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使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就会由局部性问题演变成为全局性的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工作搞得好,就能够把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巩固和发展下去;如果搞得不好,经济发展也可能出现波折。这对我们党和政府是一次新的重大考验。

2004 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坚决控制投资过快增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四是重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在宏观调控中,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注重用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组织纪律等综合措施,做到调控有力有效,并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区别不同情况,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

(三)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56 倍,到 1985 年这一差距缩小为 1.86倍;之后又逐渐扩大。1992 年扩大到 2.58 倍,超过 1978 年的水平,2003 年进一步扩大到 3.23 倍。我们经常说,我国以不到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但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也是以占世界50%左右的农民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农村人口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基础薄弱,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主要是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2003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 40.5%,比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 50%低大约 10 个百分点,只相当于英国 1850 年、美国 1910 年和日本 1950 年的水平。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主要是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取消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把必须保留的收费合并为税,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同时配套进行农村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项改革。中央决定,除烟草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 48 亿元。从 2004 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 1 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现在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加快这项改革。2004 年先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11 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税税率降低 3 个百分点,其他地区降低 1 个百分点。由此减少的税收,主要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加以解决。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主要是全面放开粮食流通市场,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调控,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今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 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这个战略布局,努力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国家要从财力和政策上加大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力度,以推动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有序地推进西部地区的开发。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认真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突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整改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加强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优势更好地发展,在全国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更多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互相促进。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不可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2003 年“非典”疫情的蔓延,集中暴露出这方面的问题。我国 85%的医疗卫生资源和经费投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状况严重,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问题突出。世界卫生组织对 191 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状况排名,中国被排在第188 位。我国这几年大学连续扩招,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达到 903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13%,但仍低于世界平均 17%的水平。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广泛的内容,既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重点是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2004 年要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力争到 2007 年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央财政将为此投入100 亿元。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和省、市财政要增加对贫困县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特别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发展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加快社会发展,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时,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快社会发展,必须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从投入、体制和机制上保证社会全面发展。

(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短缺,将是长期困扰我国发展的突出问题。例如,2003 年我国原油产量 1.7 亿吨,进口原油 9112 万吨、成品油 2824 万吨,进口量占到消费量的 4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增加,预测到 2020 年对石油的进口需求将占到我国消费总量的 60%以上,也就是说大部分石油将依赖进口,这对我国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安全将产生重要影响。现在已经有400 多座城市缺水,其中 108 座城市严重缺水,2003 年全国七大水系监测,劣质水占 30%,丧失使用价值。全国 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城市 50%以上的饮用水来自湖泊水库,水污染使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有 3.6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已经成为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一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三是坚持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六是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五)坚持正确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内与国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2003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 851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7.1%,跃居世界第四位,其中进口跃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 60%以上,其中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达到 32%。这远远高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例如美国的外贸依存度是 18.2%,日本是18.3%,印度是 20%。2003 年我国利用外资 535 亿美元,继续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量的 17.5%,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 29%,仅次于美国。国外有人评价,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一起,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两个车轮。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国外贸易的依赖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很高。如 2003 年我国需要原油的 40%、铁矿石的 30%、铜资源的 60%、氧化铝的 50%都需要进口解决。国际市场价格由于我国的大量采购而大幅攀升。这些重要资源对进口依赖度这么高,一旦国际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发展既有更多机遇,也有新的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引进来”要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走出去”要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要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敢于扩大开放,又要善于保护自己,在扩大开放中注意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这里还要特别讲一下科学发展观与GDP的关系问题。这也是目前人们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讲科学发展观,如何看待GDP指标?如何看待我们现有的经济指标体系?有没有能够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衡量标准和监测指标?这就涉及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GDP的问题。根据GDP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称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毫无疑问,GDP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最重要依据。我们高度重视GDP的作用和价值。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GDP本身又有明显的缺陷,主要是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中的物质消耗、社会成本、资源和环境代价,不能反映财富的分配结构和社会公平,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GDP本身还包含一些消极的因素,如交通事故、传染病的发生、自然灾害的出现等,都会带来GDP的增加,但这种增加却是负面的效果。单纯地用GDP来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容易导致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会带来“有增长、无发展”的后果。

现在,国际上提出了一个“绿色GDP”的概念,正在形成绿色GDP核算体系。绿色GDP的理论基础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基本思路就是在传统GDP的基础上,加减一些资源消耗、环境影响、人文发展等因素,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增长中的“发展状况”。我国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探索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怎样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能力。这就要求,必须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领导和管理经济社会工作中,做到把握全局,搞好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改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措施。这里着重强调切实推进“五大转变”。

(一)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现在,一些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把“发展是硬道理”等同于“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作“以速度为中心”;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甚至为此弄虚作假。这说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重要。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全面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包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扎扎实实地做好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既要努力奋斗,又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很好结合起来,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提出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推进。

(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二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现代管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三要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四要合理引导消费,倡导健康文明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三)切实转变经济体制。“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完整提出来的,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国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体制和机制。要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特别是地方政府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们在经济调节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市场监管也在逐步加强,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滞后。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减少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更加注重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来。

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四个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要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解决就业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当前主要是防止通货膨胀;要坚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五)切实转变政绩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现在,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盲目招商引资上项目,只管当前,不计长远,甚至不惜牺牲群众切身利益,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必须坚决改变这种图虚名、招实祸的“政绩观”,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所谓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所谓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努力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急功近利,不虚报浮夸,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抓紧建立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合理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包括从财政、税收、信贷、投资、分配、进出口等方面,采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强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具体制度、机制建设。还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在全国形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U7+MMbcvyq6VE5JtSZchMzFfTV+9MxZyzYlat4vQohjE+xAYQaknSRgXceJAUB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