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政治体制是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的总和,换句话说,它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具体构成形式的总和。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的构成形式问题,即国家的政体问题。广泛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包括:国家政治权力的合理构成,国家领导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家政治生活运行机制的调整等方面。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的政治制度,这是比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少数人专政的政治制度优越得多的政治制度。然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适当的政治体制、适当的政治组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政治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越发暴露出来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尚不健全,人民还不能完全直接地、迅速地、有效地监督国家机构和国家工作人员中滋生起来的一些腐败现象,还不能完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决策,不能充分地调动起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干部人事制度的变革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实际存在“官本位制”、领导干部终身制、家长制,干部的种种特权现象,人事干部制度统得过死,干部选拔缺乏健全的民主程序等,严重影响了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机构重叠臃肿,人员膨胀,办事效率低也是经济机制良性运行的一个大障碍……

现行政治体制所存在的某些弊端的根源在于:(1)由于我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赖以存在的落后的社会基础尚未彻底清除掉,致使我国现行政治体制还保留有某些封建的残余因素。(2)现行国家体制还保存许多过渡时期国家政权机构的特点,如相对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和行政管理机构。(3)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苏联模式的僵化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当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就不适应已经改革了的经济体制。因此,改革现行政治体制以适应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是一件紧迫的大事。近几年来,通过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经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体制开始取代原有的僵化的计划经济旧体制,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不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无法继续深入,并最终取得成功。

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一项极其宏伟的事业,从事这项事业一定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既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同时又是我们实际行动的指南,是我们采取实际改革步骤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同样需要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目标,它既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又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指南。

我们的目的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现代化有特定的含义,它应包括经济上的现代化、政治上的现代化和思想文化上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指先进的、不断趋于完善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促进和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其适当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观念。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是较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先进得多、文明得多的政治制度,这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点。然而,我们的政治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还没有建成一个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完善合理的政治体制。就这点而言,我们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南和保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南和保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应当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战略目标是:

(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民主政治体制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形成的。封建的专制制度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彻底的自由贸易、自由交换,要求实行交换领域的平等原则,这种自由平等的经济要求就迫切需要打破封建专制,确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政治环境,以利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民主体制便应运而生了。同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就需要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我们目前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与改革前的农村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这种政治体制助长了我们政治生活中不正常的现象的生长,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不相一致。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主体制,应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

(二)建立和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的民主体制。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力机构、领导体制应当是根据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组织实体,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主体部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又是关键。目前我们的政治体制在这方面有两点明显的不足:(1)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办法,从制度上来保证人民及时地清除政治权力机构滋生出来的某些腐败现象,不能随时罢免不称职的,甚至蜕化变质的工作人员,任命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德才兼备的工作人员,并对在职的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2)目前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发挥人民管理国家大事、参与国家决策的政治积极性。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物质利益刺激,但是仅靠物质利益还是不够的。只有彻底地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体制才能完全调动起群众的政治热情。因此,建立在党坚强领导下的人民参政、人民监督、人民自治的对国家政治权力和领导体制的权力制约体制,是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建设的关键。

增强企业的活力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承认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实体,增强企业的活力,就必须在政治上给予独立的经济实体以更大的权力,使它们享有更大的自治权和自由权。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显然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开放搞活”的经济体制改革相一致的,建立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分权制。这种分权制包括横向分权、纵向分权。横向分权就要把党与政、政与企区别开来;纵向分权就是简政放权,中央给地方、地方给下属以更多的权力,基层单位实行人民直接参政,基层以上单位实行人民通过代表间接参政。以调动各个层次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社会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社会有机体。

(三)彻底改革与完善党和国家的干部制度,建立与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工作人员选任考核制度。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主体部分,而各级党和国家干部又是这个主体部分的主要成分。我国现行干部队伍的成分基本上是只进不出、只升不降,其结果是,干部的总数量只增不减,人才不合理构成继续存在。全国各行各业都要打破大锅饭,打破铁饭碗,打破平均主义,而某个人一旦当了干部,进入了干部的圈子,就捧定了干部职业的铁饭碗,只要不犯法,干好干坏总归有饭吃,一直提升,只要没有生活作风问题、不贪污,总是降不下来,而且某些人借助于权力往往比旁人吃得要更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对内对外缺乏人才流动的封闭的人事体系。我们国家的权力构成、领导体制与这个封闭体系有重要的联系。这与我们以搞活开放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相称的。现行干部制度的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在制度上维持了该封闭体系。因此,必须首先改革与完善现行干部制度。干部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制度上破除干部的种种特权现象,打破僵化的干部体系。实行干部制度的改革,必须要健全对干部选拔、监督和罢免的民主程序,实行干部任期制、选任制、轮换制、招聘制等,坚决消灭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一个适应改革需要的、开放型的、流动型的国家工作人员选任考核制度,以便同工人劳动合同制大体协调起来。

(四)要建立与高效益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组织办事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高效益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此相应,也必须努力建立高效率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有一段话讲得十分精彩,他说:“现代资本主义的利益关系在内部首先建筑在计算的基础上,它的生存要求有一个能使它的活动至少在原则上可以按照确定的一般规律,进行合理的计算的司法系统和行政系统……跟旧时代的资本主义的既得形式相区别的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如下:在任何不合理地组织起来的政治制度内,依据于合理的技术对劳动的严格合理的组织是不存在的,也绝不可能产生出来,因为具有固定的资本和依赖于精确计算的现代企业,对于法律和管理的不合理性是十分敏感的,只有具有合理法律的官僚国家中它们才能产生出来。” 韦伯揭示了讲究效益的资本主义经济企业同结构合理的国家体制和法律体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我国的现行政治体制毛病很多:机构重叠、臃肿,因人设事、人浮于事、扯皮推诿,官多兵少、冗员过多等,这些官僚主义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经济机制高效率的运行。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合理的行政办事机构势在必行,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机制的良性运行。

(五)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需要社会主义的法制保障,同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法制的保障。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坚决肃清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思想影响,加强立法和司法工作,使人民的民主、自由、平等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使国家权力机构和工作人员置于法制的严格监督和制约之下,使各项经济活动有法可依。

三、近期可行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步骤

近期可行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步骤,即指在现有的条件下,政治体制改革能走多远,采取哪些具体步骤,而又不至于超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承受力所能承担得了的界限,并且通过近期改革的确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我的初步意见是:

(一)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想理论准备,改革政治体制首先必须进行政治理论和政治观念的变革。从国外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来看,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前,都进行了长期的思想理论准备工作,他们在采取具体步骤之前,对传统的经济理论都有重大的突破,比如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特征、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的多种所有制体系等方面的看法,都突破了原有的经济理论观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展开之前,在一些重大理论上也有许多突破。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风险更大,因此更需要进行广泛的理论讨论,对传统的政治理论观念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把理论准备、思想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现在我们思想理论战线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反对封建主义。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了我们现行的具体制度中的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实行政治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极其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准确提法应是,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某些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它既包括经济,又包括政治。社会主义有机体的运行离不开这两个系统的运行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配套进行,才能取得最佳的社会改革效应。为什么只提进行某些方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呢?原因是:(1)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在许多基本方面,还是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相一致的;(2)几年来,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如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加强法制建设,按“四化”标准调整领导班子,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等,这些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3)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敏感问题,必须看准一步走一步,一拥而上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逐步改革政治体制,是积极而稳妥的。

(三)在制度上采取一系列切实的改革措施,清除干部的种种特权现象。目前,影响经济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干部特权现象,这是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特权制度在我们政治体制上的影响。当前我们政治生活中有一个怪事,就是一切向“官”看,有人把“官”看作一种特权。干部特权现象造成了风气不正、官僚主义,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政治积极性;干部特权现象表现为尚未彻底废除的终身制、“官”本位制、裙带关系,权力过分集中;干部特权问题不解决,机构就不可能彻底精简,冗员就不可能彻底裁掉。一句话,表现在干部身上的种种特权现象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敌。改革干部制度,从制度上打掉封建特权影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干部制度必须先认真实行任期制和轮换制,坚决消灭终身制。应作出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连任不得超过两期,从制度上来避免任何变相的终身制。一般说来,担任领导职务之前干什么,离任后还干什么,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由于我们党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保留有大量战争年代的老干部,因此,彻底消灭终身制可以采取过渡性的办法,可以规定出一条时间界限或级别界限,界限范围之内的干部可以完全包下来,通过离退休的办法自然减员。界限范围外的干部一律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坚决实行任期制和轮换制,任期满后就离开领导干部岗位,去从事原来的工作。其次,实行干部选聘制、考任制,缩小干部委任制的范围,建立健全人民群众选举、监督、罢免干部的民主程序和制度。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由党组织提名,同级人代会选举产生,各级政府机构和司法部门的领导人由党提名,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其余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由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提名,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单位的主要部门负责人由党组织提名,职代会投票表决,其余干部和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考任制。

(四)以调整和转变国家机构职能为中心,进行行政职能合理化和人才结构合理化的机构改革。就机构重叠臃肿而精简,就人员膨胀、人浮于事而精简,恐怕达不到精简的目的,精简目的在于机构职能合理化和人员构成合理化,以最优的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在于精简本身。因此行政机构改革必须以调整和转变国家机构职能和人才合理构成为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机构职能合理化和人才构成合理化的最佳方案。必须严格控制现有国家机构编制和人员,一般情况下,严禁增加机构、提高机构等级、增设职位、增设人员。因工作需要而必增不可的机构和人员采取机构职能合理转换和人才结构合理调配的办法来解决。机构中的冗员,可采取自然减员(老同志退休)、充实基层、离职学习等办法来裁减。 ol5IMC997RJXyvrFBsXgMtGrEOaSyapEyKbdldJU6lbrrLaittIek8fbsgPQ3Yv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