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保持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结论上,必须面对现实,继续回答新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哲学工作改革的出路就在于此。只有这样,哲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哲学。在当今社会主义改革的时代,积极回答改革中提出的问题,才能真正谈得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国哲学界的现实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当前哲学改革的呼声得到广泛响应的态势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且不讲“哲学改革”这个词用得是否合适,从人们在讨论中提出的在哲学研究方面,哲学教学的内容、体系、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设想,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哲学工作在许多方面有脱离现实的倾向。

一些哲学工作者不注意研究现实问题,既不了解国外的情况,又不了解国内的情况,对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知之甚少,对当代各种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发展漠不关心……由此,许多论著、论文、讲稿空洞冗长,缺乏现实感;许多过于“标准化”的教科书东拼西凑,缺乏新的见解和方法,就连得到世界范围广泛重视的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某些教科书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反映。当然,这是个别情况,就相当一部分哲学工作者来说,对现实问题还是有比较多的了解的,但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上成效不大。了解现实情况是一回事,讲的、写的又是一回事。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哲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与现实脱节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哲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任何社会意识都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哲学也不例外。但是哲学并不直接反映社会存在,它以最抽象、最概括、最普遍的理论形态反映社会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现象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形成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历史、关于人类思维的一定的科学理论形态,进而形成一系列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形态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一定的看法,反映了一定的世界观。而哲学正是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经过人类抽象思维的进一步加工,形成最高层次的理论形态,也就是对自然、对人类社会、对认识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人类思维成果的精华。

然而,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不是静止不变的,都不是僵死固定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充实,乃至改变自己的内容,从而不断地改变自身的表达形式。任何一个理论形态的发展、变化,其原动力都来源于实践。每个时代都会提出自己时代的问题,因此,每个时代理论形态如果与自己时代相适合,就必然要回答该时代的问题。

譬如,古代希腊哲学的产生是从对世界整体形成概念开始的,也就是说,希腊哲学的早期阶段,哲学家们偏重于从客体方面的研究入手,竭力探索世界的本源问题,探索世界最本原的物质究竟是什么。这就应运而生了许多关于客体的本体论的学说: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提出“始基”的概念,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德谟克利特提出了朴素的原子论,等等。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只是回答本学科的具体的时代问题,而哲学则要回答最根本、最普遍、带有共同性的时代问题,也就是说要回答时代的根本问题、总问题。

一般地说,一定的时代必然提出一定的根本问题。只有回答这个根本时代问题的哲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哲学。在古代希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反映到哲学上,就是朴素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论战。在欧洲中世纪,一直贯穿着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从表面上看,这是宗教内部的派别之争,然而,却反映了冲破封建神学束缚的时代要求。历史越向前发展,人类的思维也就越成熟,哲学反映时代的要求也就越明显、越强烈。在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交的时期,在封建社会内部萌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成熟,逐步地提出了政治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的要求,与这个时代要求相一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运动、启蒙运动,站在时代的前列,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论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合理性。康德—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适应德国资产阶级试图代替封建社会的时代要求。所以,我们说,哲学不仅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在更进一步意义上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任何一个理论形态都不是被动地、直观地反映现实存在,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更是如此。一旦哲学反映了现实要求,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正确地回答了历史发展所提出的问题,哲学就具有指导人们变革的实践的功能。当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的时候,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做合理性辩解。这个历史任务要求人们必须承认资本主义必然存在的事实,承认历史的进化。于是便产生了为资本主义的诞生大喊大叫的英国经验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及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们有的是直接论述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如洛克哲学的三权分立说,法国启蒙哲学对神学、对蒙昧主义的抨击,以及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法学说,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正如恩格斯所说:“从15世纪中叶起的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在本质上是城市的,从而是市民阶级的产物,同样,从那时起重新觉醒的哲学也是如此。哲学的内容本质上仅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

当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开始尖锐化的时候,时代哲学就面对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这个历史任务要求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了。它创立了辩证唯物论,并运用它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武器。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们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所作出的某些结论,只是适用于当时的时期。他们站在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上只能预见到未来社会发展的一般情况,并不能对未来社会作出具体的结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帝国主义时期,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该时代的历史任务。

可见,时代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历史问题,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也必须不断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才能永葆理论之青春。当然,哲学所回答的问题同具体科学所回答的问题不同,哲学要抓住时代提出的根本问题,也必须经过一番努力和反复。因此,只有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的哲学才能称得上是现实的哲学,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没有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立场、观点、方法,是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辩证法的基础上的,因而就目前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并没有过时,但这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需要发展了,就不需要充实了。每个时代都有其现实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来充实、发展和完善自身。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的观点,一是历史的观点。从这两个基本原则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也必须采取历史的、发展的态度,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结论,随着时代的交替,有些过时了,需要修改,需要重新作出结论。当然,这恰恰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说明的却是马克思的哲学是彻底的理论、彻底的哲学,是富有生命力的哲学,是现实的哲学。反之,如果我们抱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本不放,既不用它来说明新的问题、作出新的结论,又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些人手中就会变成僵死的教义。

总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内的进一步变革,关键问题就是要紧密结合现实,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目前,许多同志对“哲学改革”这个词很感兴趣,有的同志认为,哲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寻找哲学与实践的中介,寻找哲学与实践的连接点,于是出现“中介哲学”“应用哲学”“管理哲学”,大体上认为现在的哲学太抽象,离实际太远,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应该在最高层次的哲学与实践之间,找到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理论,找到一门直接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哲学。这种看法的正确与否,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哲学的功能不是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只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哲学应该面向现实,不能一味地埋头于故纸堆中考证、注释,而要成为现实的哲学,但现实哲学的意思并不是让哲学处理具体学科的问题;“哲学改革”(我暂且用这个词,我认为提“哲学工作的改革”比较合适)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回答时代提出的根本问题,回答实践提出的根本问题。

我们现今的时代提出哪些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哲学来回答呢?这就要从当前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来分析。目前世界有两大潮流:一是科技革命的潮流。这个潮流的浪潮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18世纪工业革命促成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如三大发现等)。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如电子的发现、基本粒子说、相对论的提出等)。世界步入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科学技术的崛起,激起60年代、70年代世界范围的更大规模的、更广范围的、更深层次的科学技术大发展。目前,这场科技大浪潮向哲学提出了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迫切需要哲学来加以总结、加以说明。如,人工智能问题提出了人类思维的一系列新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回答;系统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原则,需要辩证法来总结,并促进辩证法自身的日益丰富。

恩格斯说过,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重大发展,都迫使唯物主义改变自己的形式。实际上,自然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不仅使哲学改变形式,而且还使其内容得到丰富。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来代替机械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促使列宁写出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哲学见解,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我们的哲学如果不回答现代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就不能丰富自身。

当代第二个浪潮是社会主义浪潮。世界社会主义浪潮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方兴未艾。初始,它像一个幽灵在欧洲少数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徘徊,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的燎原之火。哲学要发展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回答这个现实所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帝国主义时期,列宁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何搞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提出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为特点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由此来分析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正确战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革命道路。可见,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浪潮的发展,哲学需要不断地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目前,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浪潮。其标志是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一系列国家在寻找通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并在发展道路上遇到种种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那么,目前提出哪些问题呢?

(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社会主义一旦建立,就会以比资本主义快得多的速度来发展自身的生产力。可是,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经济建设的速度来说,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想的结果。当然,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底子薄、基础差,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比,存在着不可比拟性。但是,就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本身来讲,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如日本、联邦德国,这些国家战后经济迅速恢复,而且发展也很快,美国、法国等国的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慢了一些。二是战后许多一分为二的国家,单就经济发展指标来讲,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要慢一些。比如南、北朝鲜相比,东、西德相比,等等。当然,我们这里是就经济发展这个单一指标而言,对其他各种复杂因素不做考虑。这样就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的经济没有以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速度发展?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相对来说还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尚无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按照马克思的预言,当资本主义矛盾发展到极点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应当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然而,并非如此。比如二战后,日本、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经济和社会危机之中,政治罢工、工人示威层出不穷。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四高”政策,工人革命热情下降了,马克思所预见的那种发达资本主义的革命形势不仅没有出现,而且处于低潮。在这种形势下,欧美许多共产党员和个人组织纷纷采取议会斗争的形式,出现了许多民主党、社会党执政的现象,在工人运动中提出了走和平过渡、议会道路的理论,甚至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也提出了诘难。这些现象集中起来,可以归纳为这样的问题: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是否正确,通过怎样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代替资本主义?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进入新的阶段。然而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国内问题和矛盾。现在人们都在思索什么才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曾预见过,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财产公有,共同劳动,按劳取酬,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但是对社会主义本身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他们都没有充分估计到。

最早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国之初至50年代一直采取斯大林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建国之初也许是必要的,然而到50年代就暴露出它的缺陷。在苏联之后的许多国家,都采取了苏联的模式,在其发展道路上也都暴露出一些缺陷。斯大林在世时,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只有苏联这一个模式,把任何党、任何国家对社会主义具体途径的不同选择都斥为修正主义、非马克思主义。

尽管如此,在社会主义内部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匈牙利事件,波兰事件(波兹南事件),捷克布拉格之春,苏联赫鲁晓夫上台、下台,中国“文化大革命”,等等。

这些问题说明,社会主义本身存在着矛盾,如果对这些处理不当,就潜伏着危机。苏联的模式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而且发展社会主义不应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南斯拉夫较早地开始认识上述问题,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随之而来,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始了改革。我国现在也在进行改革。

总而言之,上述三个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面临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规律,如何按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办事,使社会主义真正以比资本主义快得多的速度发展。这就是当今时代提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大问题。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改革”也可以,就是要回答当前两大浪潮提出的根本问题。怎样回答科技浪潮提出的问题,本文暂不做具体的讨论,下面仅对社会主义浪潮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前,人们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众说纷纭,找不到正确的答案。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正确的认识工具。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从而正确地说明和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途径。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所在的时代,并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列宁也只有在建国初期的实践。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具体规律是什么,他们并没有具体的说明,也不可能有具体的说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进行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很不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缺乏认识。因此,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立场上分析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从经济基础的分析入手,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回答社会主义浪潮提出的问题的重要任务。

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得多的社会主义制度,可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甚至在经济发展等方面落于资本主义国家之后?这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认识有问题,没有制定出或采取符合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没有解决对这一根本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只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阶级和压迫的、不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社会。列宁领导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践,看到了过渡时期矛盾的复杂性、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实际上采取了货币经济的措施和新经济的政策。斯大林开始是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认为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到晚年,他开始意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不单单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还存在着矛盾。1957年,毛泽东同志鉴于匈牙利事件,鉴于国内的斗争和矛盾,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存在着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大类矛盾: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主义还存在人民内部矛盾。认识到这些,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认识还是粗线条的、一般的、有某些不足的。首先,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是从矛盾的一般原则出发,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现象而得出的一般结论。如果我们具体地从分析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入手,认识社会主义矛盾的经济条件,就会对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得出具体的结论。比如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个结论,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并没有具体说明这对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的表现是什么。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时,找出四个基本表现,而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矛盾的结论还是一般原则的。由于没有从具体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入手分析问题,找出具体矛盾表现,因而,就会在什么是主要矛盾问题上摇摆不定,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其次,片面地理解矛盾,把矛盾是发展动力的原则引申为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错误的认识根源也在于不能具体地认识基本矛盾的表现。

由此可见,要分析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必须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条件入手,实事求是地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分析入手,找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找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态,从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以此来制定政策,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而言之,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要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就需要每一个哲学工作者自觉地面对现实,克服哲学界存在的理论与现实联系不够密切的状态,清除本本主义的余毒。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前提下,勇于实践,提出并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存在的迫切问题,使我们的哲学成为充满生气和活力的现实的哲学。 ggeJ9wnQdu0UyH4ssR7V7YK4nsuRqx2koqzbgLcG/Zr85TIlr4xNwkzKfM+sM9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